天天看點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文本/@ 研究員 老黃

德國短片《禮物》,又稱《最好的禮物》,豆瓣評分8.3,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動畫學院畢業生雅各布·弗雷的畢業設計。這部電影隻有4分12秒長,但在2015年3月27日上映後,它獲得了59個獎項。是以,作者雅各布·弗雷(Jacob Frey)被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直接開采。

短片《禮物》講述了一個腿部殘疾的男孩不願意接受殘疾的現實,于是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整天沉迷于家裡的遊戲。他的母親經常教他停止玩耍,但他很無聊,不聽,直到有一天他的母親給了他一隻腿上有同樣殘疾的小狗。

小狗并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打敗,而是樂觀地面對人生的挫折,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本性,深深地觸動了殘疾男孩。最後,被感動的男孩關掉遊戲,打開門,和小狗在陽光下玩耍,迎來了生命的陽光。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在《禮物》中,許多特寫鏡頭都瞄準了男孩的眼神表情

<h1類="pgc-h-arrow-right">01,O. Henry的方法:短片使用了O'Henry式的結局,給觀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h1>

O.Henry是20世紀初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與契诃夫和莫泊桑一起被評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并被稱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生活百科全書",其代表作包括《瑪姬的禮物》、《最後的葉子》、《警察與贊美詩》等。

恩▪亨利的手法,又稱恩▪亨利筆畫,恩▪亨利式的結尾,是歐▪亨利在峰環末端創造的一種突兀的寫作方法,柳樹黑花。他的作品往往在結尾處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當讀者驚訝時,他不得不承認故事的合理性,進而欣賞到作品的巧妙構思。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禮物》首先給我們一個沉迷于遊戲的男孩一個解釋

在短片《禮物》的開頭,我們看到一個整天沉迷于遊戲的男孩,他無視母親的苦澀勸說,每天都生活在遊戲的殺戮世界裡。這讓我們想起了我們身邊的孩子,他們也沉迷于遊戲,他們不聽父母的建議,無視學習,生活在虛拟的遊戲世界中。

這一天,男孩的母親給了他一隻小狗。一看到小狗,男孩以為很酷,但在發現小狗一隻腳有殘疾後,他立即厭惡和厭惡小狗,把小狗留在地上。小狗被扔出去後,它仍然跌跌撞撞地跑向男孩,但男孩把它踢了出去。

看到這裡,觀衆的心情是厭惡男孩子的。他是一個隻沉迷于遊戲的男孩,一個不聽母親勸說的男孩,或者一個沒有同情心的男孩!

然而,短片的結尾颠覆了觀衆對男孩的态度。當男孩被殘疾小狗的樂觀本性所感動時,他終于關掉了遊戲,也再也不想出門了,這一次,終于站了起來,領着小狗出去了。就在這時,我們看到了一個腿部殘疾的男孩!

原來,這個以前讓我們感到厭惡的男孩,其實是個殘障人士。這時,我們立刻了解了這個男孩,明白了他為什麼一直把自己關在家裡,沉迷于遊戲,明白殘酷的現實給男孩帶來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自己。而小狗,讓他迎來勇敢,迎來陽光。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男孩被小狗打動,終于停下了遊戲機

歐▪亨利的方法,往往在故事結尾突然對人物的心理做出意想不到的改變,或者将主角的命運颠倒一百八十度,讓讀者震驚地回憶起之前的情節,不得不承認故事或人物心理變化的合理性。

在短片《禮物》的結尾,當男孩拄着拐杖站起來走出門外時,我們震驚了,我們以前也讨厭過這個男孩,甚至從讨厭這個男孩,轉而讨厭我們身邊沉迷于遊戲的孩子。

但是,當我們得知這是一個殘疾男孩的那一刻,我們了解了這個男孩,并開始同情這個男孩。同時,他微笑着為男孩走出門,找到生活的陽光而哭泣,深深地感動和快樂。

事實上,當我們上中學時,我們感受到了▪亨利創作的小說的魅力。記住《瑪姬的禮物》,男女主人公深愛着對方,卻苦于貧窮,無法互相贈送聖誕禮物。在絕望中,他們各自偷偷賣掉自己喜歡的東西,換取一些錢給對方買禮物。

主人公吉姆賣掉了他心愛的手表,買了一把由"純玳瑁制成,邊緣有珠寶"的梳子,送給了他的妻子黛拉,她有一頭漂亮的頭發。另一方面,黛拉偷偷賣掉了她心愛的頭發,給吉姆買了一條白金手镯。

當他們最終交換禮物時,他們感到震驚的是,對方已經放棄了自己所愛的東西。故事的結尾不僅讓觀衆大吃一驚,也讓觀衆感受到了無價之愛的概念。這就是歐▪亨利技術帶給觀衆巅峰回路和柳樹暗花的效果。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短片結尾,我們震驚地發現,這是一個殘疾男孩

<h1類="pgc-h-arrow-right">02,鏡頭語言:通過鏡頭語言等大全景,刻畫男孩的心理變化</h1>

鏡頭語言是指攝影師通過鏡頭表達思想,就像語言一樣。在觀看影視節目時,我們經常可以通過相機鏡頭捕捉到的主題和圖檔,看到攝影師想要表達的想法和内容。

根據不同的場距和透視,鏡頭語言分為遠距離、全景、中景、特寫和特寫等,拍攝方式包括推、拉、晃、動等。不同的鏡頭語言傳達了不同的外觀和效果。

一個普通的鏡頭語言,可能隻是在解釋基本場景,或者某種動作或心理上起到解釋作用,卻無法與觀衆産生共鳴。好的鏡頭語言不僅可以與觀衆産生共鳴,改善觀看體驗,還可以傳達攝影師想要表達的目的。

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動畫短片《禮物》中鏡頭語言的微妙之處。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從小狗的視野來看,描繪桌子下面的紅球

一般來說,鏡頭語言有三個主要功能:輔助叙事,強化感情和襯托氣氛。雖然短片《禮物》隻有4分12秒,但仔細分析片中鏡頭的語言,發現有很多精彩的鏡頭和他們想要表達的思想内容。在這裡,我将選擇三種鏡頭語言進行分析。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男孩把自己關在屋裡玩遊戲

這是男孩在母親回家并沉迷于遊戲之前獨自呆在家裡的場景。攝影師使用大型全景鏡頭來解釋男孩的環境:封閉而昏暗的空間,懸挂的百葉窗和未打開的大型台燈。作家雅各布·弗雷(Jacob Frey)通過百葉窗"鑽入"來對比房間的封閉和昏暗性質,以及通過百葉窗"鑽入"的幾縷陽光與天花闆上的白色燈之間的對比,暗示了男孩的自閉症心髒。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媽媽回家後不禁擔心孩子的現狀

這是母親的返鄉,攝影師以母親為中心,描繪了母親看到沉迷于遊戲的兒子時的無助和輕微的悲傷。從百葉窗投射出的幾縷陽光照射到母親和手拿着的禮物上,作者利用自然光使母親和盒子内的禮物成為相機的焦點。

但與此同時,這個鏡頭給男孩模糊的一面留出了很大的空間:睜大眼睛,嘴巴抿起,男孩1把自己扔進了遊戲的虛拟世界,完全無視了母親的回歸。這個鏡頭的語言,在側面,襯托出男孩深陷于遊戲中,也與主動停止遊戲,後來走出門的男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男孩走出門,享受生活的陽光

這是短片"禮物"的結尾,男孩和小狗在房子前面的空地上玩耍。攝影師用大型全景鏡頭從房間的視角拍攝,以男孩和小狗為焦點中心,同時講解了周圍的風景:房間不再封閉和昏暗,外面的陽光很好,地面是綠色的,一張溫暖的照片, 暗示這個男孩已經敞開心扉,接受了他不完美的自我。

從房間内部拍攝到室外,也襯托出外面柔和溫暖的陽光,讓觀衆在觀看後,不僅讓男孩找到了生活的陽光,同時,他不禁感到了走出門的沖動, 享受陽光和綠草,放松自己。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短片的結尾感人,綠色溫暖的陽光讓我們想要放開自己

<h1班="pgc-h-arrow-right">03,主題介紹:父母可以嘗試用"側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自己</h1>

"副作用"是指通過間接手段達到預期的目的。用在家庭教育中,當父母告訴孩子大真相,而孩子不願意聽或做的時候,他們選擇通過遊戲、講故事等間接手段影響孩子,進而間接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短片《禮物》中,母親經常勸說男孩暫停遊戲,但男孩卻聽不到。于是,在上班的路上,媽媽看到一隻腿殘的小狗像個男孩,于是她把它買回來送給了男孩,希望天生樂觀的小狗能影響男孩。在這裡,媽媽用的是"側門效應"。

最終,男孩被樂觀的殘疾小狗打動了,覺得自己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于是他關上了遊戲,走向陽光,擁抱未來。母親通過"側門效應",成功地實作了間接教育男孩的目标。

這給了我們的父母一個很好的教育靈感。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中,如果我們總是跟孩子談論大事實,孩子不僅難接受,還有叛逆心理。我們家長可以靈活利用"側門效應",通過親子遊戲、親子閱讀、看教育卡通片或兒童綜藝節目,間接實作我們的教育目标。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 帶孩子讀圖畫書,利用"側門效應"間接實作教育目标

在短片《禮物》中,男孩無法接受殘廢的自我,不願面對殘酷的現實,是以整天沉迷于遊戲。幸運的是,媽媽給了他一隻小狗,讓他找到自己,敢于面對自己不完美的自己,然後切斷遊戲,走出門,擁抱陽光。

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能做到完美,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有些青少年,不高興自己是單眼皮,是以冒着割雙眼皮的風險;他們不滿意他們塌陷的鼻子,是以有一個鼻子增大。

我認為我們應該接受我們遇到的"不完美"。有一些既定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因為我們不能改變它們,我們隻能改變自己的内心,強烈地面對"不完美",接受"不完美"。

豆瓣8.3分短片《禮物》: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僅讓人拍案叫絕01、歐·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衆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03、主題呈現:父母可嘗試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後總結

接受不完美的自我,勇敢地面對生活

< h1 class="pgc-h-arrow-right" >最終摘要</h1>

從創作手法上看,德國短片《禮物》用O.Henry手法,給觀衆帶來了一個意料卻又深感合理的結局。從鏡頭語言的角度來看,隻有4分12秒,但讓我們看到鏡頭語言使用的微妙之處。從主題呈現的角度來看,它為我們帶來了家庭教育和孩子内心成長的啟示。總之,德國短片《禮物》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内容簡潔,但哲學豐富。我是@研究員老黃,歡迎點贊、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