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闡史官|《馬賽曲》背後的故事才是真實的血色浪漫

作者:文摘周報

8月8日,在東京奧運會閉幕式上,播放了下一屆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短視訊,讓許多日本"陰"文化的觀衆回到了"陽室"。

的确,《馬賽》的曲調一出,再加上巴黎的晴朗天氣,太陽升起的感覺就升起來了。

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表演者将馬賽音樂傳播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長笛演奏者在法蘭西體育場的屋頂上獨奏,小提琴家在巴黎聖母院的河岸上演奏,馬林巴琴在盧浮宮的台階上演奏,在市政廳的三件珍寶之一,勝利女神像後面演奏,鋼琴家在巴黎舊火車站的軌道上演奏......最奇妙的是,在國際空間站上,宇航員用薩克斯管吹出了馬賽的最後一段旋律。

在疫情爆發的陰霾中,陽光明媚、生機勃勃的巴黎與《馬賽》上演,不得不說,法國人太了解了。

《馬賽》大概是國歌最知名的,它甚至超越了國界,成為理想與革命、堅守與信仰的代名詞。

一夜成名的天才創造不朽的歌曲

對《馬賽》誕生最傳奇、最具感染力的記載來自茨威格的《當星光閃閃》。

《馬賽》的作者無舵雪橇是斯特拉斯堡駐軍上尉,也是當地市長的好朋友。

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作為君主制排他性統治的象征巴士底獄被憤怒的巴黎人占領。1792年4月25日,法國國民議會以争取新自由的名義,以維護舊秩序的名義正式向普奧反法聯軍宣戰。

"在這樣的時刻,由于對勝利的信心和對自由事業的熱情向往,整個國家實作了前所未有的團結。随着這樣的演講和祝酒的進行,迪特裡希市長突然轉向坐在他旁邊的堡壘部隊的年輕上尉魯格。

"市長突然想起,六個月前憲法公布時,魯格作為總理寫了一首很好的自由頌歌,适合唱歌。是以,軍樂隊成熟了它,在公共廣場上演奏并唱歌。

現在,宣戰和遊行不是也是一個音樂表達莊嚴場面的很好的機會嗎?是以,迪特裡希市長随口問船長(他給自己起了"De"3的标志,名為"Lear的無舵雪橇",他無權這樣做)——好像在向他的一個朋友求助——他是否願意用這種愛國主義為離去的部隊寫一些歌詞,為萊茵軍隊寫一首戰歌, 明天會遊行以吸引敵人?"

魯格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像樣的作曲家,他提出要自殺來取悅市長。

闡史官|《馬賽曲》背後的故事才是真實的血色浪漫

裡爾上尉

回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電話、演講和祝酒詞中所有鼓舞人心的話語都在我的腦海中盤旋......他幾乎是下意識地寫下了前兩行的歌詞,它們隻不過是那些呼喊的回聲,回聲和重複:前進,前進,祖國的兒子們,那個光榮的時刻已經到來!"

茨威格的下一個描述是非常福音派的:

于是他從櫥櫃裡拿出小提琴試了試。真是太好了。前幾個節拍的節奏很快與歌詞的旋律相比對。他匆匆忙忙地往書寫,他覺得自己好像有一股力量從他的身體裡湧了出來,拖着他前進,這一切:此刻他心中的感受;他在街上,在宴會上聽到的話;對國家的焦慮;對勝利的信心;對自由的熱愛突然聚集在一起。

"無舵雪橇不需要創作,也不需要補,他隻需要把今天所有公眾的話語都押韻,用旋律和迷人的節奏,它變成了,這已經是整個人那種内心最深處的感情所表達、說、唱出來。

"而且他不必作曲,因為街道的節奏,時間的節奏,士兵行軍的節奏,在軍隊人數的高潮中,在槍車的聲音中,精神的節奏已經穿過關閉的百葉窗,進入了他的耳朵。

"旋律越來越順從那種強大的歡呼節拍 - 國家的脈搏......他從未在公民狹隘的頭腦中擁有如此的熱情。

"這不是他自己的欣快和熱情,而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在這一瞬間聚集并爆發出來,将這位可憐的業餘作曲家從自己身上拖離數千倍,像火箭一樣射向他,将非常短暫的光芒和火焰照射到星星中。一夜之間,裡爾上尉魯格·德·裡爾(Ruge de Lille)成為不朽者之一。"

這首歌最初被稱為"萊茵軍團戰争之歌",斯特拉斯堡市長并不十分關心。但這首歌很快就在法國公衆中傳播開來。

五月底,來自馬賽的志願者成群結隊地前往巴黎,一位來自蒙皮拉爾的年輕志願者弗朗索瓦在馬賽的一次愛國集會上演唱了這首歌。

當他們到達巴黎時,馬賽歌曲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馬賽人的名字被确定,最終成為歌曲的正式名稱。

茨威格接着寫道:一兩個月後,《馬賽》已經成為全民之歌,全軍之歌。當時,沒有一個音樂節以"馬賽"結束,也沒有一個戰鬥是由一隊樂隊演奏這首自由的戰争歌曲。就目前而言,"馬賽"就像是長着翅膀的勝利女神,在法國所有的戰場上飛翔,給無數人帶來熱情和死亡。

與革命的波浪一起漂浮

一夜成名的天才的過程就像是上帝的幫助,而作為一個業餘作曲家,他個人的結局是一場垮台。

從盧格在他的名字上加上的"De"标志可以看出,貴族的名字,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後來在革命中,他離開了軍隊,他的養老金被廢除了。

他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的生活支離破碎。據說他也是一個小偷,因為負債累累而被警察追趕。當拿破侖試圖給他一些财政支援時,他責罵這位大人物:"你改變了革命的什麼?"你把共和國變成了什麼?"

就像盧格的命運一樣,馬賽人的命運有時也是喜憂參半的。随着政權的更疊,"馬賽"将給他帶來榮譽,并給他帶來一個名字的時刻。

1795年7月14日,法國政府宣布"馬賽"為國歌。但當拿破侖上台時,他禁止唱"馬賽"。

闡史官|《馬賽曲》背後的故事才是真實的血色浪漫

1817年,魯格定居巴黎,但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現在巴黎的舞台上和國家圖書館。他在70歲時因債務被判入獄,後來在朋友的擔保下獲釋。

輝煌的三天(1830年7月27日至29日,巴黎推翻查理十世起義三天後)使馬賽複活,人們在巴黎歌劇院演唱。

因為這首歌,人們授予無舵雪橇一個獎品和一件象征着榮譽的皮大衣。但沒過多久,這件外套就穿了出來,就去世了。

雖然作者已經去世,但"馬賽"的壽命更長。在1834年的政治審判中,"馬賽"被诽謗為"煽動騷亂"的歌曲。

1848年,歐洲掀起了一股革命浪潮,馬賽開始在歐洲傳播,而在其祖國,法國第二帝國宣布這是一首"煽動颠覆"的歌曲。

然而,拿破侖三世曾經模仿他已故的叔叔,并允許在普法戰争期間唱"馬賽"。1880年,馬賽人的地位最終确定,政府規定學校必須教授和唱馬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馬賽"在面對死亡威脅時具有團結人們的作用。但在國外,《馬賽》依然是一首革命之歌。結束流亡的列甯在歌曲"馬賽"中傳回俄羅斯。

在1906年至1910年間,參加環法自行車賽的法國人在穿越德國統治的阿爾薩斯時不由自主地哼唱了這首歌。

在經典的二戰電影《卡薩布蘭卡》中,令人難忘的場景之一是裡克酒吧的老闆維克多指令樂隊唱"馬賽",以粉碎納粹軍隊。

法國人和其他嘉賓一起唱了起來,歌聲響起後,人們興奮地高呼:"法國萬歲!"自由萬歲!"

在巴黎解放期間,戴高樂将軍還唱了《馬賽》。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它的軍事主題。1974年至1981年統治的法國總統瓦列裡·蒂斯卡·德斯廷(Valery Tisca Destin)下令放慢這首歌的速度,因為他覺得戰争精神太強烈了。

在2015年巴黎IS襲擊事件發生後,"馬賽"喚醒了巴黎的士氣。

曆史學家西蒙·夏爾馬(Simon Sharma)告訴BBC的一檔節目,"馬賽是面臨風險的勇氣和團結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鼓舞人心,為什麼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歌。"

在慈溪前玩馬賽

《馬賽》出現在中國第一部由晚清政治理論家王琦撰寫的《Pfa戰争紀事》中,後來,随着晚清與世界交流的不斷加強,《馬賽》居然出現在歡迎皇太後的儀式上。

30年(1904年),京豐鐵路竣工。慈禧皇後乘火車前往盛京(沈陽)。

當火車經過天津時,正在小車站練習的袁世凱掏出他的小車站樂隊幫忙。小站樂隊由162名熟悉各種軍事樂器的軍隊音樂家組成。他還與赫德樂隊合作,為王太後表演。

"赫德樂隊"是一支管樂隊,由中國總稅局羅伯特·赫德(Robert Hurd)和一名英國人在天津招募了20名中國年輕人。這些樂器都是赫德自費購買的,可以說是中國管樂隊的祖先。

這一次小站樂隊再次承擔起接手的任務,居然演奏了《馬賽》。由于清代沒有正式的國歌,接手的樂隊演奏了最流行的音樂。

闡史官|《馬賽曲》背後的故事才是真實的血色浪漫

小站軍樂隊

《馬賽》是一首自由之歌,激發鬥志,号召人們廢除封建貴族的王位。這是對慈禧的公開詛咒。

不過慈禧并不懂《馬賽》,聽起來感覺很好,于是小站樂隊陪到沈陽,在不同的場合演奏。

青廷不是中間人,慈禧身邊的女官餘德玲和父親餘宇一起做了法國,對"馬賽"還是有一種了解。但慈禧的脾氣是無法當面挑出來的。

過了一會兒,于德玲建議慈溪定國歌,以免開玩笑,也變相勸說不要播放這些革命歌曲。但國歌直到八年後西奇去世才定下。

資源:

《當人類的星星閃耀時》茨威格

巴黎革命之聲:從《馬賽》到《國際之歌》高遠

《馬賽》背後的故事 張繼璇

"馬賽"被天氣風化

津門對天津最早的西方樂隊的記載沒有國界

此版本的圖檔基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