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這篇文章比較長,沒有耐心直接讀到最後一段,敲黑闆上看幹貨。

最後一篇關于撕裂美國社會的文章(美國社會危機的真正根源是什麼?寫了一些關于基督教的文章,結果,一些老鐵匠讀了它,說,既然宗教如此重要,就寫一篇關于基督教的特别文章。

今天的基督教看起來相當令人眼花缭亂,他們都交叉了,他們都認識到耶穌是大哥,怎麼會有這麼多教派,而這些外國人不敢談論宗教話題,生怕被說錯話而割斷。

僅僅被砍掉是不夠的,但基督教中确實有很多教派。不僅是基督教,世界上每一種宗教都坐滿了山。佛教也分為淨土佛教、法宗、華嚴宗、禅宗,伊斯蘭教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今天提到的基督教也因為兩個分歧而分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

歸根結底,宗教也是一種力量,權力是一種鬥争。但宗教争奪信仰的正統和解釋教義的權利,不同人的不同解釋會被分裂,有差異有分裂,有分裂有分歧,有分裂有山丘,不可避免。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還需要對宗教有所了解。中國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國家(沒有人),中國人對宗教的感情遠遠不如世界其他地方,自然也不可能了解為什麼宗教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如此之大,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你就無法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習慣, 并自然地與他們打交道。

基督教對今天的西方世界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今世界的主要價值觀和聲音是西方的。西方世界的社會基礎是兩大支柱:一是希臘羅馬傳統,它奠定了西方人曆史、文化和社會習俗的共同記憶;另一個是基督教,它承載着所有西方人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

我打開這個數字,是以《希臘羅馬史》為主線,展示西方曆史的主流體系,是以基督教不是繞着過去而來。但是要把基督教寫到羅馬帝國晚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以,現在獻給一篇單一的文章也是一塊石頭問路,你老鐵一起看看。

一、産地

當談到今天的基督教時,人們下意識地認為它是西方的代名詞。

但是,這個起源于東方的西方代表,是在猶太教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猶太教可能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上帝"的概念來自猶太教,猶太人稱上帝為"耶和華"。猶太人在他們的領袖摩西的帶領下,走出埃及,在西奈山上與神立約。猶太人選擇與神混在一起,神選擇猶太人作為祂唯一的子民,猶太人被允許進入天堂獲得永生,而實際的痛苦是神給予的考驗,是以不要灰心氣,活著,跟隨神,活在下一世666,大概就是這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讀過猶太人的曆史,你會發現他們像中華民族一樣經曆了艱辛。猶太人最初居住在現在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除了從大衛王到所羅門王的時期外,猶太人有幾天的和平,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裡,猶太人被壓在地上並被擦拭。埃及、波斯、羅馬和中世紀歐洲的王國都困擾着猶太人,現代納粹大屠殺是衆所周知的。長期的痛苦使猶太人特别虔誠,因為它很簡單:現實太糟糕了!如果在精神層面上找不到希望和安慰,任何人都很難生存。依靠上帝的期望,猶太人在屬靈世界裡找到了一線光明,使他們能夠咬緊牙關,堅持不懈。

随着猶太教的成熟,它逐漸發展了後來的猶太經典:塔納赫。這個正典還有另一個名字:聖經的舊約。

舊約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例如大洪水,彌賽亞和出埃及記,我們接觸到西方遊戲,歌劇和電影和電視劇。通過這種方式,猶太教在中東發展起來。

然後羅馬人來了。

你不再熟悉世界曆史,也不再不知道羅馬帝國。羅馬是一個建立在軍事基礎上的國家,羅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征服史。當羅馬帝國發展壯大時,巴勒斯坦被吞并并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猶太教被羅馬人帶到了帝國的其餘部分。上帝,福音書,天使和撒旦的概念傳播到歐洲,并與宙斯,雅典娜和波塞冬的神話一起,當時在歐洲盛行,成為羅馬帝國許多宗教的一部分。

當時,羅馬對宗教非常寬容,他征服了一個地方,他将當地的宗教融入自己的宗教體系中,為此,他在羅馬建造了一個特殊的地方來崇拜不同宗教的神和女神,這就是著名的萬神殿。這個地方仍然儲存完好,是遊覽羅馬必看的地方。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這套信仰,以及其他不同的宗教,在羅馬并不是很受歡迎。相反,由于猶太教非常排他性,教義非常嚴格,導緻與羅馬主流不相容,這套猶太信仰在羅馬很長一段時間内都不是很受歡迎。

直到公元前4年,一個男孩才出生在巴勒斯坦一個叫伯利恒的村莊。

這個男孩就是耶稣基督。

目前尚不确定耶稣基督是否是猶太人,但耶稣出生的地方是猶太教中的"龍之地":中東。小耶稣對這套猶太教非常熟悉。長大後,他發現猶太教的教義過于嚴厲和排他性,于是他修改了猶太教的教義,開始按照這套修改後的教義在羅馬帝國傳教。

這就是基督教最初的樣子。

這也感動了猶太教的奶酪。

如上所述,猶太教本身有許多局限性。例如,隻有猶太人有資格被救贖,其他人沒有資格成為上帝的選民,沒有資格去天堂,但耶穌基督不在乎這一點,無論你是什麼種族和膚色,隻要你皈依,你們都是神的兒女,隻要你全心全意敬拜神, 死後你可以去天堂。猶太教的神是一個脾氣暴躁的老人,不微笑,不随心所欲,當你讀到猶太經文,比如塔納赫,你有一種"像老虎的同伴一樣陪伴國王"的感覺,神要信徒殺死他們唯一的兒子來表達他們的忠誠。但耶稣修改了這些設定,将神變成一個善良、善解人意、忠心的長老形象,大大減輕了信徒心中的恐懼。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耶稣基督的宗教理論就是以猶太教為基礎并進行改革的。改革宗基督教教義對信徒友好和溫柔,這反過來又與猶太教産生了沖突。因為在猶太教眼中,你的教義抄襲了我,進入宗教的門檻還很低,你還在我地盤上公然搶生意,這難道不是山寨垃圾嗎,你能忍受嗎?

猶太教直接流向羅馬人,自然地,基督教的許多壞事在中間被說出來。羅馬人出于對其統治安全的需要,站在猶太教一邊,宣布基督教為非法邪教,進而使耶稣基督和他的門徒受到帝國的通緝。

接下來我們都知道的是,耶稣基督被門徒猶大出賣,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西方各大美術館和博物館都有大量以這個故事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比如《最後的晚餐》。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二、迪西反擊

耶稣死後,他的許多門徒繼續傳道,也受到羅馬政府的迫害,例如耶稣的長子聖彼得,他因傳播基督教而被著名的羅馬暴君尼祿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及"聖彼得教堂",今天的梵蒂岡教皇的據點,以這位聖人的名字命名。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上司者就是這樣對待的,更不用說低劣的小弟弟了。當時羅馬基督徒的待遇與奴隸和戰俘的待遇相同。我們都知道,在羅馬有一個著名的羅馬鬥獸場,角鬥士被擊敗,士兵或帝國奴隸被俘虜,曾經有一段時間,基督徒被抓住并扔進羅馬鬥獸場與野獸作戰,用鮮血和生命來赢得羅馬公民的愛好。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也被羅馬皇帝圖拉真征服,之後所有基督徒要麼受到迫害,要麼被驅逐。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這是基督教剛開始時面臨的情況,也是它是多麼悲慘。

轉機發生在公元313年。

羅馬帝國很有意思,鼎盛時期太輝煌了,巅峰時期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小浴缸,"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主宰地中海"是徒勞的。但羅馬的衰落速度更快,像自由落體一樣墜落,中間沒有過渡。起起伏伏使羅馬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其後果是人們的心靈分散。過去羅馬人眼中的光輝和胸前的積木随着帝國的衰落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多麼懷念那一年的榮耀,對現在的羅馬又是多麼失望。

一旦人們在現實中失去希望,他們就會向内收縮,在精神世界中尋求安慰。

基督教再合适不過了。

今天,人們覺得基督徒無處不在,這是一個有權勢的人聚集的宗教。但基督教本質上是一種為弱者服務的宗教,他不宣揚進步、加入WTO,不鼓勵人們奮力奮鬥,而是鼓吹崇拜上帝,追求來世永生。這非常符合弱勢群體的要求。當羅馬帝國不再強大,普通人每天都被欺負時,基督教能夠給情緒低落的普通人一個平靜的時刻。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基督教像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期間一樣迅速擴張,信徒人數翻了一番。到三世紀末,羅馬帝國的基督徒人數已經超過帝國總人口的70%,而且不管是不是邪教,羅馬皇帝一直無法抗拒基督教的興起,但如果要繼續鎮壓, 皇帝的座位不穩定。

然後,在公元313年,當時的羅馬皇帝稱君士坦丁大帝(牛閃光的名字)并釋出了米蘭指令,正式承認基督教的法律地位。在此之下,基督教以偉大的名聲和勢頭擴張。

八十年後,公元393年,當時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更進一步,廢除了羅馬的其他宗教,并将基督教确定為羅馬唯一的國教,有點像我們國家"去除數百個家庭,單一儒家"的含義。

在這一點上,基督教已經從邪教和合法化轉向我自己的獨白,完美地反擊。

在基督教逐漸興起的過程中,耶稣的門徒和門徒記錄了耶稣從宣教到殉道的言行,以及耶稣門徒繼續講道的故事,并将它們編纂成一本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文,包括四福音書,一本啟示錄, 和其他一些書信,這是聖經新約的起源。新約于公元327年在基督教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确定,由于基督教誕生于猶太教并離開了猶太教,基督教的故事并不圓潤,是以基督教将舊約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聖經包含兩個部分:舊約和新約。

三、第一次拆分

600年後,公元1054年,發生了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

這也從上面提到的君士坦丁開始。

當時,羅馬帝國太大了,統治技術也遠遠跟不上,"三世紀危機"時期的内戰天天,邊境上都有野蠻人打秋風,皇帝的能量有限,在沉重的腦袋下,有一位皇帝叫德克裡先行,下達了一個躲避令: 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然後東西方任命了一位皇帝來負責事務的規模。後來,又不上瘾,在兩位體面的皇帝中也設立了"副皇帝",進而形成了羅馬曆史上"四皇統治"的局面。

帝國一分為二,皇帝也可以分為頭和惡,這就夠腦洞了。我們中國人一眼就知道,這一定不可靠,果然,沒過多久,羅馬帝國就陷入了混亂。然後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崛起,重新統一了帝國。但領土統一,帝國過大、難以治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人心散漫,團隊不好。

帝國分裂東西方後,羅馬帝國逐漸形成了東西兩族獨立自主的局面,老百姓也覺得東西兩派都很好。而且,當時羅馬西部戰火多年,經濟萎靡不振,東部資源豐富,一直很豐富,沒有戰禍,是以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東西方差距太大了, 是以,君士坦丁大帝在東部建造了一座不亞于羅馬的新首都,并搬了過來。

新首都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他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套官僚、行政和宗教團隊,表面上看,兩組團隊各自管理一個攤位,相當于每套備用系統,萬一其中一組團隊崩潰,另一組可以立即組成。但是,如果你對宮廷打鬥劇有一點經驗,你就會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個長遠的解決方案,很長一段時間後,沖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君士坦丁大帝遷都的實質是羅馬帝國放棄了西方,集中于東方,那麼東方的重要性一定超過了西方,西方不可避免地會被邊緣化。因為畢竟皇帝在東方,那麼這群在皇帝面前工作的人顯然更有實力和影響力。

于是雙方開始公開暗打仗,最激烈的就是教會。

行政那一套也很好說,因為行政權與皇權有關,皇帝在哪裡,權力更大,天地兩地。但宗教是神權的,與世俗權力關系不大,主要是因為它對精神層面的影響,是以羅馬教會一直非常不相信君士坦丁的幫派。在羅馬教會看來,基督教開始在西方獲得正統,米蘭和羅馬的資格遠遠高于君士坦丁堡,自然更具權威性。你君士坦丁堡一群後天,跟上司一方進進出出,騎到老人頭上,這是不合理的!

但在君士坦丁堡的眼中,你們的老家夥們早已生氣,退休就要安心了,少了瞎眼BB!

這就是戰争的節奏。

是以,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東西方都非常嘈雜,以至于他們無法相處。尤其是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汪達爾人征服的時候,君士坦丁堡甚至覺得西分支的宗教純潔被野蠻人污染了,更沒有資格指責東方,是以對西方不重視。當然,西邊無法忍受,是以在接下來的600年裡,雙方越來越憤怒,任何事情都可以打。

幾百年來,這群人一直在争論分歧,無神論者看起來很奇怪。例如,雙方會争論去教堂,是站還是坐?誦經時我應該使用拉丁語還是希臘語?禱告時,在胸前畫一個十字架,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我應該使用手掌還是三根手指?教堂入口處應該有一盆水嗎?給孩子施洗時,我應該把孩子浸入水中還是用水清洗?

乍一看,你會想,隻是為了這些瑣碎的事情嗎?但在基督徒的心目中,這些都涉及對上帝的尊重,而規則是不合時宜的。而兩個教會之間争戰的焦點是解釋聖經的權利,掌握解釋聖經的權利就等于掌握了話語權,在教會的屬靈世界裡,這是至高無上的權威,隐藏在這些禮儀程式的背後,是利益之争,蘊含着巨大的财富和利益。

你不會這麼說嗎?

于是雙方争吵了幾百年,兇狠的時候讨厭用刀子互相砍。最後,在公元1054年,雙方撕開了自己的臉。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教會都釋出了公告,宣布對方是非法的基督教,并且不承認對方教會的合法權利,這是基督教的第一個分裂。

基督教分裂後,西部是天主教,因為大學營在羅馬,也被稱為羅馬天主教。東方分支是東正教,意思是"東正教",以顯示其優越感。

由于分裂,雙方的教會都選舉了老闆,天主教一方被稱為"教皇",在英語中被稱為"教皇",而東正教老闆在英語中被稱為"牧首"和"牧首"。兩個大佬各帶一堆小兄弟,幾千年來一直互相畏懼,直到現在,他們還沒有完全彌合分歧,近幾十年來雙方關系剛剛緩和。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東方的東正教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國教,直到1453年,當它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摧毀時,君士坦丁堡被重新命名為伊斯坦堡,該城市的東正教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東正教教堂被迫遷移。當時,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有一個侄女索菲亞公主,她逃脫了土耳其人的追擊,一路逃到今天的莫斯科,在那裡他娶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這在東羅馬帝國儲存了一絲香氣,東正教的宗教力量也搬到了莫斯科。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俄羅斯如此堅定地堅持羅馬帝國的正統,為什麼後來的俄羅斯稱自己為"第三羅馬"和皇帝Zibi Caesar(沙皇是恺撒的俄羅斯音譯,俄羅斯是沙皇),以及為什麼今天的俄羅斯宗教氣氛如此強烈。由于東正教據點位于莫斯科,它是所有東正教徒心中的聖地,一切都源于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的曆史。

剛才說基督教分為兩個分支,東方的一個現在是俄羅斯人繼承的正統教義,那麼西方的一個又是怎麼回事呢?

四、中世紀的巅峰時期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打破,羅馬城淪陷,但西方的基督教變得更加繁榮。原因是德國人也皈依了基督教,并且更加虔誠。

原因很簡單:羅馬人稱日耳曼人為野蠻人,這不是一個好詞,主要是因為沒有文化。過去,這些野蠻人在黑森林裡什麼都沒感覺到,但現在好了,翻過農奴唱歌,沒有文化的弱點暴露無遺。這就像你讓一個文盲去找一個冠軍來負責,沒有别的,冠軍的家人比你更有教養,你老了,粗魯地說一句話他們能說十句話,你想推廣一個想法,他引用經文踢你,你說兩句話, 他罵人不腼腆的話就把你吓跑了,你去哪兒了,家裡的老太太,小個子要麼暗自大笑,要麼冷笑,這怎麼回事?

被人瞧不起的味道令人不舒服,德國人已經受夠了。那時,宗教可以幫助他們。因為宗教是被迫高高在上的,專業的觀點是,它可以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超越,用通俗的話來說,一旦粗暴的人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雞巴就可以在眨眼之間變得高大,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用宗教來彌補文化上的缺陷,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中國也有類似的現象。蕪湖混沌後鮮卑人崛起後,為了不顯得低人一等面對濃厚的中原文化(慕容福在廁所裡哭暈倒),鮮卑人花了很多心力支援佛教。今天,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都是由鮮卑人創造的。畢竟支援宗教的門檻并不高,那麼為什麼很難建造一座寺廟并向神靈叩頭呢?

是以,德國人強烈支援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歐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件事不能無人看管。

第一個涉及一個名叫查理曼大帝的人。查理曼大帝是法蘭克人的後裔,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是今天法國的祖先。查理曼大帝在西歐曆史上很有名,他的加洛林王朝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不認識這個叔叔也沒關系,你一定打過撲克牌,裡面的紅桃K,原型就是查理曼大帝,這顯示了這個人在歐洲的地位。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公元800年聖誕節,在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教堂裡給查理曼大帝的頭上戴上了一頂王冠,并正式宣布查理曼大帝為"羅馬皇帝"。從那時起,查理曼大帝可以作為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合法地統治西歐的王國和部落。

熟悉嗎?

順便說一句,這是大家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加冕儀式"的起源。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典禮是歐洲曆史上的第一次,從那時起,歐洲所有皇帝都必須在教皇的主持下完成加冕儀式才能正式登上王位,否則就是非法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想要當皇帝的君主,沒有教皇的支援,肯定不是一場戲。文職人員以這種方式淩駕于皇權之上,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這種加冕制度一直持續到拿破侖時代才被正式廢除。

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神權政治和教會合作的一面,但如果隻有合作而沒有沖突,也不足以說明神權政治的強大程度。

這就引出了第二件事:通往嘉諾撒之路。

107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海因裡希四世(在一些文本中也被稱為亨利四世),上述查理曼大帝的孫子,與教皇鬧翻了。面貌逆轉的原因是,當時歐洲各地的主教都是由當地國王任命的,這是一個巨大的權力,讓當時的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七世臉紅,趕上這個格裡高利七世是自教皇的職位以來最強大的, 是以,他釋出了一系列法令,宣布未來郊區的所有主教都将被羅馬接受。

這感動了國王的奶酪。

是以,不可避免的結果是海因裡希四世和格裡高利七世在1075年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對海因裡希四世宣布驅逐出境。

什麼是開除?

驅逐。

當時的歐洲君主是基督徒,并一緻宣稱自己是信徒。但問題是,你是否是信徒并不取決于你,但教宗有最終決定權,如果教宗不承認你是信徒,你每天在十字架上叩頭8萬次,說你不是你不是,你是沒有用的, 你沒有退縮。

開除教籍是将教皇驅逐出你的宗教,一旦地位消失,你就沒有資格再次成為皇帝。因為皇帝的家人甚至刷廁所都是基督徒,是以你被驅逐出教會作為異教徒。異教徒憑什麼引導我?這相當于一個省、市級上司人被中央開除黨籍,那麼他怎麼能成為這個上司人呢?

果不其然,在格裡高利七世宣布被驅逐後,海因裡希四世立即叛逆并逃跑,甚至連帶領他馬匹的仆人也逃跑了。異教徒,爺爺不服侍!

太任性了!

在絕望中,1077年1月,海因裡希四世獨自一人從德國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格裡高利七世度假的意大利卡諾薩城堡。一月份,當地中海風雨飄搖時,格裡高利七世在城堡内吹風唱歌,海因裡希四世赤腳站在城堡外三天三夜,甚至沒有口吃。三天後,格裡高利七世覺得龜子快被清理幹淨了(不死,否則事情就太糟糕了),于是他打開城門,慢慢地踱步到海因裡希四世身邊,用一隻手抱着海因裡希的頭,慢慢地吞下了一句話:"我原諒你,孩子。

一句話,海因裡希四世恢複了他的教規,然後國王的待遇,仆人和新郎都回來了。

如果你回想當時的場景,一個在地上爬行,失去了靈魂,另一個是居高臨下和驕傲的。

立竿見影的效果,神和佛殺。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五、第二次分裂

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可以完全想象教會有多大的權力。許多人天真地因為教會是代表上帝來管理人們的屬靈世界,教會從業人員應該是一個信仰高尚、自律和自愛的一群人。然而,不幸的是,教會對人們信仰的控制本質上是一種力量,既然它是權力,它就無法逃脫腐敗。

因為教會代表上帝,說一句話就是上帝的訓示,而你作為一個凡人,隻有一部分可以聽,無權質疑。這使得教會的權力可以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無限期地擴大。如果電源沒有受到監控,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每個人都知道:

絕對的權力導緻絕對的腐敗。

是以,當教會的權力在中世紀膨脹到如此驚人的程度時,教會不再是一片幹淨的土地,就像它一樣腐敗。中世紀歐洲大多數最看不見的東西都被教導了。最令人憤怒的是贖罪券。

贖罪券隻是人類無恥的下限。

在英語世界中,"内疚"有兩種表達方式:分别是罪和有罪。我們中文翻譯并沒有嚴格區分,其實兩者的意思都不一樣:有罪是指一種刑事犯罪,是一種重罪,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地區犯下這種罪行,都應該入獄,殺人。但罪不是重罪,它是一種小罪,它可恥地大聲疾呼,但不會走向槍口,就像偷看女孩洗澡,考試,在你的頭上小便什麼的,這種罪不會嚴重懲罰你,但當你祈禱悔改時,它會折磨你的良心,并祈求上帝的寬恕。

我們知道,人不是聖人永遠都做不到,人活了一輩子,心底裡總有幾件東西能看到那些肮髒的小東西。贖罪券是利用一個人的良心不安來消耗信徒的财富。

比如,兩隻狗躺在床上吞下瓦斯,教堂祭司一邊祈禱吓唬兩隻狗:聽說你50年前搶了舒芬棒棒糖,30年前偷了綠花浴,你還想要天堂嗎?你必須在煉獄中呆上800年。你認為兩隻狗能做什麼?中世紀的歐洲這群普通人,除了吃飯睡覺,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上天堂,現在你說我不能去,那不等于一輩子的白人生活嗎?兩隻狗看去極端音樂,你這樣出來,這也讓人死?

這就是效果。

就在兩隻狗快要死了,怕死的時候,神父從屁股口袋裡掏出八張贖罪券:每張可以抵消100年,一百萬,買多少錢,立即生效,沒有孩子。

這兩隻狗還有其他選擇嗎?

西歐教會是以這種方式提取的天堂的财富,今天,歐洲所有國家都有宏偉的大教堂,一個與另一個競争。梵蒂岡上述聖彼得大教堂,其規模,内部精美的雕刻橫梁和繪畫,以及豪華的裝飾都是由去過那裡的人教導的。想想這是在16世紀,還是在中國的明朝時期,這個過程建造了120年,中間花了多少錢?錢從哪裡來?

至于歐洲其他著名的教堂,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米蘭的主教堂,它們都是通過以不同的模式擠壓信徒的血汗而建造的,今天你可以看到教堂是多麼宏偉,以及它對信徒的擠壓是多麼激烈。

教會的無底洞的做法肯定會遭到反對,第一個也是最着名的是一位名叫馬丁的德國傳教士。路德。

順便說一句,現在你看到的名字一定讓人想起美國着名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許多中國人對歐洲和美國的曆史一無所知,經常混淆這兩個人。然而,盡管兩人相隔300年,但他們确實因宗教因素而聯系在一起。馬丁。路德。金的真名是邁克爾。馬丁·路德·金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是德國的改革者。路德非常欽佩他,以至于他從邁克爾那裡帶走了他的兒子。金換成了馬丁。路德。馬丁·路德·金在美國長大,是一名浸信會牧師,中國人對他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越來越熟悉,并于196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回到正題。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德國符騰堡州的一家當地教堂前發表了一篇名為"95大綱"的書面文章,譴責贖罪券和許多其他破碎物品的銷售,進而開啟了歐洲著名的"宗教改革"。西歐基督教是以分裂成另一個分支:新教。

這次宗教改革在歐洲大陸引起了軒然,在西歐天主教會腐敗到人們敢于說出來之前,現在有些人搖着胳膊大喊大叫,回應的人像人海一樣湧出來。正好趕上了歐洲資本主義勢力的崛起,歐洲正在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積累力量。啟蒙運動開始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再像中世紀那樣稀缺,理性和科學的精神開始興起,社會的力量開始增強,逐漸壓倒和取代宗教的力量,新教的出現也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不僅在歐洲大陸,而且在英國,宗教改革開花結果,但它有點狗血。當時,英格蘭國王是反複無常的亨利八世,因為離婚和羅馬教皇,這與馬丁相吻合。路德的宗教改革時期,亨利八世在一陣憤怒中,幹脆宣布脫離羅馬教會,成為英格蘭的宗教領袖,相當于英格蘭也參與了宗教改革,教皇被解雇了。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其曆史意義極其重要,稍後将在開篇段落中說出來。

簡而言之,在宗教改革之後,在歐洲大陸和英國,新教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在歐洲大陸擴張。随後,新教内部也出現了不同的山丘,如瑞士的加爾文主義、德國的路德教、法國的胡格諾派、英國聖公會、蘇格蘭清教徒等,它們之間也存在差異,前一篇文章提到的美國建國時期的清教徒精神也可以追溯到這裡的起源。

但無論如何,新教作為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被正式從天主教機構中分離出來,成為基督教的第三股力量,成為當今基督教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分支,因為新教國家普遍更強大。

這是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

至此,基督教的曆史基本已經講完,已經寫完了一萬字,我剛才也說了一個粗略的想法,至于各個分支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分支内部有什麼差異,太長了,無法拉開,以後會慢慢加進去。

六、敲黑闆

最後,敲一個小黑闆,不記得這些故事也沒關系,總結幾個關鍵點,知道哪些是坑,以及如何躲避它們:

1. 必須注意聖經上下部分之間的差別。基督徒和猶太人,不要看他們都相信上帝,手裡拿著聖經,差異很大。舊約和新約是基督教經文,隻要他們是基督徒,他們就會接受它,無論教派如何。但猶太教隻承認舊約,因為舊約原本是猶太教的經文,而新約是一本記錄耶穌基督言行的書。如果你遇到一個基督徒,你可以放心和大膽地和他談論你所知道的所有聖經故事,但如果你遇到一個猶太人,你可以談論摩西,你可以談論耶和華,談論約伯,但最好不要提到耶稣和他的門徒。

2. 教宗隻是天主教會的首腦。由于許多原因,今天中國人想到基督教,想到教皇,他是基督徒的共同領袖。許多親戚朋友是基督徒的人,當他們去羅馬時,肯定會去梵蒂岡,當他們到達那裡時,他們想給這些基督徒帶來一些禮物。看完今天的内容,你應該知道,不要盲目購買,會很麻煩。在你掏出錢包之前,你最好掏出手機,問問他們信仰哪個基督教教派,如果他們是天主教徒,你可以買,如果是新教徒,你可以省錢,如果你是東正教徒,你要去莫斯科買它。當然,最安全的事情是去耶路撒冷買。

3.針對不同基督徒的快速識别方法。今天,基督教的三個分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顯然是分布的。大緻可以分為英語國家,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都是新教國家,其他地區,包括德國和北歐國家(荷蘭、挪威、瑞典、芬蘭),也大多是新教徒。在東歐,包括希臘,它相信東正教,這些國家基本上說斯拉夫語,如果你遇到一個名叫斯基,維克和十一月的男人,以及一個叫瑪麗亞和索菲亞的女人,你可以判斷他們是東正教徒。在歐洲其他地方,南歐有一大塊,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天主教國家,歐洲以外、南美洲、非洲,前法國、西班牙殖民地都是天主教國家,它們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就是殖民地,遵循古老的天主教信仰也就不足為奇了。是以,如果你今天遇到一個會說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的人,你基本上可以看出他是天主教徒(如果他不是明顯的穆斯林)。

在下圖中,紅色是東正教,藍色是天主教,紫色是新教徒,綠色是伊斯蘭教。

一文看懂基督教:都是拜上帝的,咋還那麼複雜?

4.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是神聖的,在近代之前,80%以上的西方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以基督教為創作主體的,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西方,沒有時間去研究西方的文學、曆史和哲學,從藝術開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宗教主題的繪畫和雕塑。今天西方各大城市都有大型教堂,你從教堂開始,從建築的規模、裝修風格、設施展示等,都能快速了解城市乃至全國的曆史文化,而這些地方幾乎都是旅遊打卡,反正當大家走的時候,總得做攻略, 花點時間學習,玩得更痛苦。

還是要提醒你,宗教太複雜了,也是很神聖的,如果你不小心,确實很容易遇到麻煩,大家還是小心翼翼,不完全确定,不能談它,或者找别的話題來談。

這不像是沒有什麼可談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