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位于中國西南部。由于特殊的氣候環境,産品豐富,動植物物種數量居全國第一,被譽為"動植物王國"。

普洱茶、食用玫瑰、各種真菌都是雲南的特産,在全國各地都很有名。此外,在咖啡豆種植方面,雲南也位居全國第一,占國内産量的90%以上。
1.咖啡大省的誕生
縱觀現有資料,不難了解,咖啡是1882年傳入雲南的,有傳言說是歐洲傳教士帶來的。從那以後的幾百年裡,這些咖啡種子一直在雲南省濱川縣繁殖。
雖然雲南引進咖啡的時間較早,但由于當時國内咖啡文化不強,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開始大規模種植,種植規模一度達到4000公頃。
大家都應該有這樣的印象,其實直到十多年前,中國喝咖啡的人還不多,除了一些大城市,中國其他低線城市的咖啡市場并不大。即使在今天,不喜歡喝咖啡的中國人也不少。
不過,以雀巢和星巴克為首的國際品牌,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2020年國内咖啡市場規模已超過1400億元,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可達到5000億元。
可觀的增量市場也催生了許多中國本土咖啡品牌,如瑞幸,以及推出咖啡飲料的西茶和内雪。不斷增長的市場,回報到上遊,自然導緻雲南咖啡豆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事實上,早在2008年,雲南咖啡種植就迎來了一波爆發,種植面積在短短六年内從30多萬畝增加到180多萬畝。雖然後來略有下降,但仍然在全國排名第一,并在中國确立了主導地位。
2、品牌更新之路艱難
雖然雲南咖啡在全國首屈一指,但與咖啡文化較為發達的南美、非洲等地區相比,雲南咖啡似乎不合時宜。
也就是說,數百年的咖啡種植曆史并沒有給雲南帶來與之相比對的聲譽。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雲南一直遠離歐美等主要咖啡消費市場。
近年來,随着中國咖啡文化的不斷發展,甚至咖啡也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原本這本來可以給雲南咖啡帶來好處,但"低成本商品豆"卻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路障。
2014年之前,雲南的咖啡豆主要被雀巢收購,其中大部分用于制作廉價的速溶咖啡。
如果仔細想想,終端産品的價格不高,原材料的價格可以很高。這種模式使得雲南大宗商品豆價格持續下跌,并一度導緻雲南咖啡種植面積減少。
當然,之是以價格低,其實是因為當時雲南咖啡豆的味道不是一流的,很難加工成高端咖啡品類來賣。
針對這一痛點,再加上近年來全國風潮的興起,雲南咖啡開始尋求品牌更新。不僅在加工過程中引進了更先進的技術和裝置,而且引進了更多品種的咖啡樹。
需要注意的是,雲南咖啡雖然便宜,但仍然受到資本的追捧。原因有二,一是前面提到的國潮的興起,二是其低價意味着低成本。
雲南咖啡豆對于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的咖啡品牌來說是一個好故事。當然,這樣的故事對雲南大炮來說并不好。
是以,雲南咖啡豆要想做好品牌更新,不僅是咖啡農的問題,也是資金的問題,隻有雙方才能做好。
但無數的資本故事告訴我們,很少有資本主動提高成本。雲南咖啡品牌的更新對雲南咖啡農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資本來說不一定。
資本喜歡做的是,雲南咖啡的價格不應該上漲,還是很低的,然後以雲南咖啡豆為噱頭,大幅度漲價出售咖啡飲料。是以,現在的雲南豆受到資本的高度追捧。
這樣,雲南咖啡的品牌更新之路還是很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