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史上,像馮導演這樣興奮不少的導演,從導軌後面走上舞台,有一個完整的玩瘾,他們依靠自己對電影的獨特了解和多年的拍攝經驗,他們不回避鏡頭前的任何著名角色, 甚至時不時有片刻的靈感,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經典角色。

在第5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最有實力的可能是不在場的著名導演馮曉剛,當最佳男主角揭曉時,他正在千裡之外的北京勞工體育場唱着一首歌《愛的代價》。得知自己憑借《老炮》中"六爺"的演繹被譽為金馬新科電影皇帝,馮小剛的感言是"我以後不演戲",理由是"對不起專業演員",字裡的意思,怕搶走演員的工作。其實在《老炮》之前,馮小剛已經15年沒有以主演的身份出演過電影了,雖然偶爾在《功夫》和《讓子彈飛》中客串出場,而且大部分時間都還專注于自己的導演生涯。不過,這位沉浸于行業多年、整天不離開片場的導演,終于在源頭和積水方面有了一點優勢,偶爾會遇到一個特别适合他脾胃的角色,自然是好手演戲。"六爺"之是以成功,正是因為馮小剛本人就是北京高手,有點固執,沒有丢掉義。他本人也承認,他之是以欣然同意了關虎導演的出演請求,也是因為他覺得劇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元素。在電影史上,像馮導演這樣興奮不少的導演,從導軌後面走上舞台,有一個完整的玩瘾,他們依靠自己對電影的獨特了解和多年的拍攝經驗,他們不回避鏡頭前的任何著名角色, 甚至時不時有片刻的靈感,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經典角色。
自導自演喜劇大師
說到導演的表演體驗,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導向和自我演戲,這是大多數有強烈表演欲望的導演釋放激情的最佳管道。電影史上幾位最有成就的喜劇大師,幾乎無一例外,都達到了他們藝術的巅峰,創作了自我導演和自演作品。查理·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頓早已被公認為無聲電影時代的"雙峰",兩人在演藝生涯的早期都曾出演過其他導演的電影,但這些作品中的大多數在近一個世紀後早已被曆史遺忘。在短暫的早期職業生涯之後,兩人都開始執導自己的電影,首先是12-15分鐘的短片,然後是曆史悠久的劇情片傑作。在短片時期,兩人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無論是演技還是導演)——基頓經常經曆一套複雜的艱難難動作程式,讓他飾演的主角化解危機,完成驚險冒險;卓别林利用流浪漢夏洛特反複出現的角色來演繹"喜劇的悲傷",而夏洛特内心的善良和動作的笨拙形成了一套誇張而奇異的對比,在戲劇性的搞笑之後,呈現出笑與眼淚的獨特效果。基頓憑借《将軍》、《福爾摩斯二世》和《七次機會》等電影在動作喜劇中樹立了裡程碑,後來包括成龍在内的一群動作喜劇明星從未使用過比基頓表演更多的橋梁。通過《找個兒子和仙女》、《淘金熱》、《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韋爾杜先生》等系列作品,卓别林逐漸成為一位熱情善良的笑藝人,成為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伍迪·艾倫(Woody Allen)和雅克·塔蒂(Jacques Tati)在他們的導演生涯剛剛起步時,都決定以主演的身份參與其中。幾十年來,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他的大多數電影中都反複扮演自己——一個皮膚薄薄的紐約知識分子,戴着黑框眼鏡,不精緻的邊緣,嘴裡永遠含着一句話(2000年後,由于他衰老的能量問題,他放棄了出演自己的電影)。在他彈幕般的台詞中,當代社會的所有政治、文化、性别甚至哲學問題都被一個接一個地解構,獨特的"說話"對話成為他幾十年來沒有改變的标簽。雅克·塔蒂(Jacques Tati)是一位相對陌生的法國喜劇大師,在有聲電影時代重新獲得了無聲電影時代的身體表演風格,飾演外表始終如一的YuLo先生——戴帽子,抽着煙鬥,拿着雨傘,帶着幾個滑稽的人走路,在跳躍室裡蹦蹦跳跳,仿佛随時都會摔倒,最重要的是,從不說話。塔蒂堅持用最純粹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喜劇理念,在一個角色無言的世界裡,聲音隻來自周圍的環境。除了偶爾的雜耍動作,塔蒂還經常用一些高度後現代的布景和建築來突出人物的尴尬處境,而于洛先生則優雅地穿梭在這些精緻的場景中,但他的腳步卻步履蹒跚,歪歪扭扭,讓不少影評人認為塔蒂是現代喜劇的先行者。塔蒂一生中隻留下了6部劇情片,其中《于洛先生的假期》和《遊戲時間》被《電影手冊》選為全球100部最美的電影。因為喜劇極強依賴獨特的表演風格來呈現,是以以上幾位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喜劇大師都選擇出演自己的主演角色,用這種最可靠的方式實作自己的藝術風格,除了自己,外人真的很難準确把握自己腦海中構思的每一個細節和整部電影的藍圖。至此,後來的周星馳,和這些前輩一樣,在想要真正擁有自己的喜劇風格的時候,選擇站在鏡頭後面。
演技和出色的導演
經過長時間的演藝經曆,一些演員不再滿足于僅僅扮演演繹他人想法的"戲劇",而是有意識地完成創作中的身份轉化,來到背景。有些人在轉變後停止行動,但總有一些人的成瘾會不時發生。八十歲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現在是兩屆奧斯卡獲獎導演,由于他的健康,在過去的10年裡,他在銀幕上出現得越來越少。但人們不會忘記,原來伊斯特伍德憑借帥氣的身材成為繼約翰·韋恩之後最有名的牛仔代言人,而西部大師塞爾吉奧·利昂1960年代的《飛镖三部曲》讓身無分文的伊斯特伍德登上了巨星寶座,而《肮髒的哈利》系列飾演的炙手可熱的偵探,也徹底确立了他新的美國硬漢身份。很難判斷伊斯特伍德作為演員還是導演更好。作為前者,他是全球偶像;作為後者,他是一個能夠在各種主題和類型上領先一步的巨人(他的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不可饒恕》被認為徹底改變了西部電影的劃時代作品)。他執導并主演了《不可饒恕》和《百萬寶貝》,這兩部電影代表了他藝術的巅峰,這兩部電影無疑是伊斯特伍德藝術生涯的縮影。著名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制片人維托裡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因其在"擦鞋男孩","自行車偷竊者","風和蠟燭眼淚"和"米蘭奇迹"中的工作而被公認為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大多數人都欽佩德西卡作為導演,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少爺其實是一位受歡迎的意大利舞台演員和歌手。正是因為德西卡後來作為導演的成就是如此非凡,以至于回想起來,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接受了這段經曆。德西卡的著名導演仍然留下了一個經典的銀幕形象值得記住。在他同樣著名的新現實主義将軍羅伯托·羅西裡尼(Roberto Rossellini)的《羅比雷将軍》(General Robire)中,德·西卡(de Sica)描繪了一個自稱是将軍的騙子,他被納粹賄賂,潛入集中營中的意大利叛亂分子收集情報,結果卻為他的國家慷慨地死去。德西卡精準地诠釋了這個角色性格的複雜性和演變,讓一個可恥的騙子真正具有了抵抗軍将軍的傲慢。在另一位著名導演馬克斯·奧伯菲爾德斯(Max Oberfields)的《伯爵夫人的耳環》(The Earrings of the Countess)中,他客串出演了善變的多納蒂男爵(Baron Donati),他優雅的舉止和娴熟的華爾茲(Waltz)使一場進階戲劇般的情事優雅到極緻。另一位職業生涯遠比他自己的演員更輝煌的導演是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波蘭首屈一指的電影學院羅茲電影學院,并遇到了他最重要的導師,當時波蘭最偉大的導演安德烈·瓦伊達。瓦伊達正準備拍攝著名的"戰争三部曲"(《世代、下水道》、《灰燼與鑽石》),這反映了羅茲電影學院幾代戰時地下抵抗運動對演員的需求,波蘭斯基從數百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波蘭斯基在《一代人》中飾演了一個小小的配角,但與瓦伊達的合作讓他真正進入了電影界。他開始構思自己的電影,直到1962年的"水刀"成為熱門。波蘭斯基後來制作了《唐人街》和《鋼琴家》等傑作,進入了最偉大的電影名單,并出演了自己的導演電影《教糯》和《怪胎房客》。在繁忙的導演工作中,偶爾會重演自己演員的老台詞。1974年,他主演了一部意大利B級電影《魔鬼之血》(The Devil's Blood),由不再年輕的德西卡(De Sica)飾演。1994年,他與法國電影皇帝傑拉爾德·德·帕迪奧(Gerald de Padio)一起在意大利導演朱塞佩·龍卷風(Giuseppe Tornadore)的《隐藏國度車站》(Station of the Hidden Country)中飾演,與德帕迪厄相比,這部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大部分隻由兩個人扮演。許多人驚歎于年老辣辣的波蘭斯基竟然是這麼好的演員。與波蘭斯基的觸電經曆有些相似的是日本導演北野武史,一位日本"相聲"演員,因為大島楠木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而進入電影界,後來執導了《暴力人》、《奏鳴曲》、《那年夏天,寂靜的海》,開始受到國内外的極大關注。北野武出演了他執導的大部分電影,包括最著名的《花火》、《黑幫》、《座頭鲸城》等,此外,他還經常出演其他導演的電影,似乎每當日本導演需要一個沒有表情和無情的強硬角色時,北野武都會想到北野武。在大島淳的《小田武》、深作真司的《大逃殺》、崔洋一的《血與骨》、三池崇史的《一條》等電影中,北野武以其獨特的演技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精彩。在當代日本電影界,北野武不僅是最佳導演,也是最傑出的演員。随着世界電影業越來越大,擁有相當産業基礎的知名演員也越來越容易坐上導演的椅子。優秀的演員,包括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梅爾·吉布森,凱文·史派西,拉爾夫·費恩斯,姜文等人,都試圖制作自己的高品質電影。演技和優秀指導已成為時代不可阻擋的潮流。
導演和優秀
與日益普遍的演技和優秀的導演相比,以相反的方式行事的導演要少得多。即使這位大導演出演一兩部電影,也最多會扮演醬油式的友誼客串——馬丁·斯科塞斯從美國飛到日本,在他的偶像黑澤明的《夢》中飾演梵高一天;弗裡茨·朗願意在"蔑視"中扮演一個很酷的角色,欽佩他的後代戈達爾;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以在片場的專橫獨裁統治而聞名,他在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的《戰場軍隊的靈魂》(Soul of the Battlefield Army)中飾演了一名殘忍的秃頭納粹軍官。幾乎沒有人會像希區柯克那樣,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在每部電影中客串一幀,隻用一幀就作為路人,隻有極少數人能像《唐人街》中的約翰·休斯頓一樣,隻有幾分鐘的最終出場時間,氣勢和風頭已經完全壓倒了像傑克·尼科爾森這樣的老戲骨。大多數導演都不太願意在出演一部電影(尤其是别人的電影)上投入太多精力,是以馮小剛在《老炮》中的表演顯得格外困難。但從來沒有絕對的。在一個有趣的發展中,沒有打過正常牌的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在電影的二十多年裡一直是客串明星,但願意在他的好兄弟羅伯特·羅德裡格斯(Robert Rodriguez)的電影《殺死黎明》(Kill a Dawn)中擔任主角。而且,無論是主角還是奔跑的龍套裝,昆汀在片中總是喜歡讓自己以一種特别猥亵和悲慘的方式被殺死,仿佛在銀幕上完成了一種無形的自律。也有一些導演,演戲是事業下坡後的最後手段。埃裡克·馮·斯特勞恩(Eric von Straughen)在默片時代拍攝過《貪婪》等傑作,由于他高度注重細節的導演風格,他一直是有聲電影的有力推動者。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有聲電影走紅之後,斯特羅芬本人已經沒有能力控制這個新事物,而1932年執導的唯一一部有聲電影《百老彙大道》也被公司擱置,從前導演到瀕臨失業的邊緣,曾經不得不從好萊塢回到他的家鄉歐洲。法國導演讓·雷諾阿(Jean Renoir)的《大幻影》(The Great Phantom)給了斯特拉坎一個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在劇中飾演一名并非出類的德國軍官。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好、最早的反戰電影之一,《大幻影》是一場精彩的表演,讓斯特勞恩多年來多次扮演一個僵化的德國軍官。在1950年代的《日落大道》中,這位前默片導演飾演了老無聲電影女演員諾瑪·戴斯蒙德(格洛麗亞·斯旺森飾)的老管家,她一眼就能看出斯旺森和斯特勞恩都在扮演自己,一對癡迷于輝煌過去的悲劇人物。施特勞斯根憑借他可悲的外表,當年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在另一個案例中,受人尊敬的長者使用親自參與戰鬥的方法,以表達他們對年輕一代的欣賞和提升。維克多·肖斯特羅姆(Victor Sjøstrom)是瑞典最重要的早期導演,他的傑作《風之風》被認為是無聲電影時代最好的西部片,而《幽靈馬車》被認為在随後的幾十年裡奠定了瑞典電影的精神氣質。在Sjøstrom之後,瑞典唯一的世界級大師是Ingmar Bergman,而使Bergman聞名于世的第七封印的宗教核心是從Ghost Carriage繼承而來的。在拍攝了《第七封印》之後,伯格曼又創作了另一部将他帶到祭壇上的傑作《野草莓》(Wild Strawberry),其中電影的唯一主角,一位生命瀕臨死亡的老人,由Sjøstrom扮演。在這個滄桑老人棱角分明的面孔的幫助下,伯格曼提出了一個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内疚與解脫,沖突與和解,甚至生與死的命題,有夢想與記憶,賦予這幅傑作一點精神分析哲學色彩。但是,如果你想在所有導演中選擇最有激情的表演者,當然,它不是奧森威爾斯。這位26歲的天才制作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公民凱恩》),他不僅出演了自己最著名的導演作品的大部分,而且還在各種形象中扮演了各種角色:有時是神秘的報紙大亨(公民)凱恩),有時是迷戀的水手(上海小姐),然後是不同的麥克白和奧賽羅, 然後是一個殘酷的偵探(好人)。他還在許多其他導演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在《簡愛》(1943年由羅伯特·史蒂文斯執導)中的主演角色被認為是曆史上數十部電影中最好的。哈利,經典黑色電影《第三人》中幽靈般的"死魂",成為史上最搶眼的反派;就連在《天與月》中飾演醬油嘉賓的紅衣主教也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即使沒有最佳導演的光環,威爾斯仍然是頂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