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很多人在聽《女性電影》的時候,可能會想到女性導演拍的關于女性的故事,但這其實是一種大衆的看法。中國的電影領域一直是男性世界,從導演、編劇、制片人等,男性大多是圈内的遊戲設定者、參與者、評論家,第一代導演鄭正秋、張世川等人,以及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到第七代姜文, 賈樟柯是男導演。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其實,有些男導演也會拍出優秀的女性故事,但是沒有女導演的細膩,在新中國40多年的電影史上,能成為女性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至少是非常罕見的。

女權主義電影理論始于20世紀60年代,作為當代電影理論的一種類型,其曆史并不長,但随着性别觀念在當代社會的加強,其變化是最大的。長期以來,"女權主義"一直被視為社會上新興的稱号,并開始引發公衆的激烈辯論。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當性别可以強調時,它可能是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事情......

21世紀以來,一大批嶄露頭角的女性導演開始湧現,從2000年到2013年,越來越多的女性導演跻身票房前50名,許鞍華2003年的《于觀音》和2004年李少紅的《戀愛中》和餘飛鴻的《如果愛是神的旨意》,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6年), 李宇的《蘋果》(2007年)、金一萌的《非常完美》(2009年)、趙薇的《緻我們迷失的青春》(2013年)、薛曉璐《北京遇見西雅圖》(2013年)、滕聰聰《從我到青雲》(2019年)。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這裡隻是融合的一小部分,雖然票房是一個數字,但也代表了很多東西,從中不難看出整個中國市場對女性電影的接受度,以及國内觀衆對女性電影的吸收,所有女性電影都能帶觀衆關注電影本身, 進入電影,每個人都看到了這些電影中女性的地位和觀點。

<h1>女性≠不專業</h1>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女性電影"最重要的一年是1972年,當時第一屆國際女性電影節在紐約舉行,愛丁堡電影節上的女性劇情片,第一本緻力于女權主義電影的出版物《女性與電影》于當年出版。

在中國,黃淑琴執導的《男人、鬼、愛》(1987)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女性電影'"。"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什麼是"女性電影"?

兩種類型

一部是針對女性觀衆的電影,被稱為"淚紙"

(這些電影的導演有男有女,大部分都是由男導演拍的。

例如,"七月和安生"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這是一部嚴肅的女性電影,但有趣的是,導演是一個男人!

曾國祥的特點是對女性極其細膩的刻畫,看過《七月與安生》的女性觀衆一定會在其中發現凄美的場景和台詞,這是曾國祥的"強項"。曾國祥很小的時候就和姐姐一起長大,也和女主角一起看了很多書、電影,他對鏡頭說:"女人比男人更感人,我對這種複雜性很感興趣!"他從小就被奶奶、姐姐、母親照顧長大,是以這也對曾國祥的電影創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看完《七月和安生》的原著後,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演繹三角戀,而是兩個女孩的成長和友誼,她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曆了什麼樣的痛苦,是以曾國祥真正想打的是女性自我認同的深刻主題。

第二部是完全由女性導演制作的電影。

例如,"女人四十"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許鞍華作為女導演,她對現實生活的刻畫極為細膩,從不強調"女性主義"的氣質,影片《女人四十》充滿了人性,故事情節并不複雜,通過一個中年女人的平凡生活,襯托出四十個女人在面對生活困難時所表達的耐心和力量。

《女人四十》這部電影受到高度評價,相比于男性導演作品的氣勢和風格,女性導演的電影在細節上更加突出,從最簡單的地方刻畫出故事的細節,挖掘出普通人最平凡的人情,增加了影片的感性,引發了女性觀衆的共鳴和同理心。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在中國,隻要是女性導演拍攝的,以女性為主、展現女性真實存在和覺醒的作品,都可以算作女性電影,是以對于新興的"女性電影"一詞,很多人坦言,它不會被曆史記住,因為它的定義還在不斷的修改和擴充,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電影都是女性電影......

如今,女性電影人正在做的是逐漸消除性别差異,關注電影本身,關注女性的命運和處境,相信有一天"女性電影"和"女權主義"将不再是一個象征或标簽。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畢竟中國女片的命題太寬泛了,其本質不是三個字能表達出來的,而且近年來,中國女片有自己的風格,好電影頻發。美國女性電影也是如此,在兩次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已經席卷了電影界,在日本電影史上,女性電影制作方面也有很多嘗試,例如:邳木義秀的《卡門回家》(1951年),鈴木的《春天的女人傳記》(1965年)。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這些作品,都散發着時代和社會的氣息,充滿了擁抱時代的力量,它們是對社會問題的洞察,用極其敏感的神經觸動着時代的心跳,大部分作品一般都是為時代服務,現在的電影市場迎合了娛樂,也迎合了大衆的口味, 如何在藝術表達和商業訴求之間找到平衡?或者女性導演也是整個電影市場需要考慮的問題。

<h1>結語</h1>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曆史記住女性≠不專業結語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

《文明》把女性置身于一座'鏡城',在這座城市裡,"女性"、女性、女性成為永恒的迷茫、痛苦和尴尬。在這個鏡城裡,女人"真實"的外表,或者為男人化妝,去表達,去演戲,或者"回報我女兒的身體",卻總是沉默......"

- 《人、鬼、愛》

不要問什麼是"女性電影",隻要看一部電影。

原始文本,圖檔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