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歲月激蕩一甲子 回首峥嵘念鐵人(紅色之旅·百年記憶)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歲月激蕩一甲子 回首峥嵘念鐵人(紅色之旅·百年記憶)

圖1:大慶鋼鐵俠錦溪紀念館前的雕塑。

大慶油田供應地圖

圖2:石油勞工抛光機械。

中國影像

圖(3):俯瞰大慶。

大慶市文化和旅遊局檢視地圖

歲月激蕩一甲子 回首峥嵘念鐵人(紅色之旅·百年記憶)

勞工執行焊接操作。

"美麗的江山如畫,祖國打造了象限馬。作為一名石油勞工,我是多麼光榮,戴着鋁制頭盔直到世界末日......"一首《我給祖國石油》的歌,歌唱了多少石油勞工最樸素、最真誠的心。60多年來,幾代大慶人辛勤耕耘,接力奮鬥,曾經是荒地,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石油生産基地,累計生産原油24.3億噸。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的賀信中說:"大慶油田的突出貢獻被刻在偉大祖國的曆史紀念碑上,大慶和鋼鐵俠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慶,生于石油,因石油而興旺發達,以石油聞名。歲月激蕩着一個兒子,回頭看了看鋼鐵俠。越來越多的紅色紀念場館,熱油文化之旅讓大慶的曆史被銘記,也讓大慶精神、鋼鐵俠精神在一代叙事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原因如下

它很冷,很冷,很硬,很硬,但很難

大慶市大同區高台子鎮大慶油田發現井-松吉三井遺址就位于此。它,拉開了大慶石油将戰激動人心的帷幕。

1959年9月26日,是可以載入新中國史冊的一天。早上,三井松木的氣溫飙升,在4點.m,一股棕褐色的油流噴湧而出。"他周圍的人群沒有說話,悄悄地,直到有人喊道,'這是油!它正在上油!"每個人都隻是互相擁抱,擁抱和抽泣。負責在三井鑽探的32118鑽探隊的衛生工作者韓作淳回憶起現場。當時正好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節,也就是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勤提出将三井松濟鎮的大同改名為"大慶",大慶油田也以"大慶"命名。

1960年初,中共中央準許了石油部黨組關于組織松遼石油會議的報告,為大慶油田在壯麗的山河勘探開發而召開的大會戰開始了。"在戰争初期,人們頭頂上有一個綠色的屋頂,腳下有一片荒地,到處都是沼澤和鹽堿海灘,更不用說補給和後勤支援了,吃飯和生活都是大問題。"大慶油田曆史展覽館館長孫桂蘭說。

它很冷,很冷,很硬,很硬,但很難。"地質學家破土動工,鑽井勞工在雪地裡鑽井,石油礦工堅持到井場,以確定石油流動自由流動。孫桂蘭說,憑借血脈和創業精神,團隊在短短三年内成功開發建成了世界級大型油田大慶。

到1963年底,大慶油田已生産原油1155萬噸,實作了我國石油的基本自給自足,一舉甩掉了"油脂貧"的帽子,真正為國家赢得了榮耀,為民族而戰。

曾經充滿生機的松木三井已經不再年輕,在累計生産了10088噸石油之後,于1988年7月正式關閉了油井。1989年9月26日,松木三井紀念碑落成。三井松二遺址不遠處有一堵"國旗"浮雕牆,牆上"大慶從這裡"幾句話,仿佛在訴說石油将打仗的軍隊隻要3年就把"中國石油貧油"的帽子扔進太平洋,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将永遠不會不可磨滅。

創造發展奇迹

甯願活不到20年,拼命想拿大油田

在鋼鐵俠王錦溪紀念館,一張照片吸引了觀衆停留了很久:"鋼鐵俠"王金珂帶着傷跳進了泥潭的垂直跳躍,瞬間凝固成永恒,固定在長河中的歲月。

這張"鋼鐵俠"照片的背後,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1960年5月,當石油鑽井平台撞擊700米時,發生了井噴,一根強大的高壓液柱沖出20多米高的井口,預計會發生事故。"在這個關鍵時刻,王錦熙不顧腿部受傷,甩了兩下,跳進了泥潭,和勞工們一起,經過三個小時的掙紮,終于粉碎了井噴,救出了井和裝置,"鋼鐵俠王錦溪紀念館館長蘇愛華說。"

王金熙被含有各種化學物質和燒堿的泥漿從血泡中燒出,受傷的腿被血浸透。他剛被拉起來,就昏了過去。蘇愛華說,這是鋼鐵俠王晉喜"甯願活不到20年,拼命想赢大油田"的英勇壯舉。

歲月變遷,精神之火在世代代大慶人手中流逝,炸藥般湧現。第二代"鋼鐵俠"王啟民,"更要努力,也要讓油田穩定産量和高産量",以科技維持穩定的石油産量;

大慶油田曆史博物館,有這樣一套數字:累計生産原油24.3億噸,用60噸油輪裝載,油輪可繞赤道14.58圈;

在以王金喜、王啟民、李新民為代表的大慶油人的努力下,大慶油田創造了世界油田發展史上的奇迹:從1976年到2002年,連續27年實作了5000萬噸以上的高穩定産量,而世界同類油田的穩定生産期一般隻有3-5年, 長達12年。從2003年到2014年,大慶油田連續12年實作連續穩定生産4000萬噸。自2015年以來,它繼續保持相當于4000多萬噸的世界級石油和天然氣産量水準。

時代在前進,精神永遠延續。目前,大慶鋼鐵俠王錦溪紀念館已成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博物館。自2006年9月26日正式開放以來,該博物館已接待了超過1100萬遊客和來自國内外重要團體的35,000多次參觀。"我們還成立了大慶靈鋼鐵俠精神傳教團,過去10年來一直在高原上講道,闖入沙漠,走出國門,累計講課629場,聽衆近200萬人。"蘇愛華說。

如何創造性地轉型

讓大慶精神、鋼鐵俠精神走出去活下去

大慶精神,積累了千百萬石油勞工的精神追求,而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如何進行創造性的改造,讓石油文化煥發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讓大慶精神、鋼鐵俠精神走出去,活下去,是大慶文旅從業者一直在努力回答的話題。

大慶油田文化旅遊中心副經理朱磊介紹,從大慶石油文化旅遊中心成立之初,整個團隊就開始認真研究老照片視訊資料,咨詢老俱樂部戰争石油人,打造體驗幹玩基地互動玩樂環節;

身臨其境的地面互動體驗現在是石油文化之旅的亮點。"參加學習活動後,我知道喇嘛72井是當年三點鐘決定的重要井,7-11井是鐵人王錦熙攪拌泥漿以壓低井噴的場地。穿上戰裝,走戰争之路,體驗蓋伊幹涸的打法基地,仿佛回到了熱戰年代,更加意識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一位訪客在留言簿上留下了他的聲音。

版面設計:張丹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