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國家為什麼爆發式地超過了東方?運氣占七成

西方經濟全面超越東方是近200年來唯一發生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之後,清朝的大門首先被西方列強敲開,并一直處于落後地位。

原清朝一直以為我們是天,乾隆時期曾有英國傳教團來訪清朝,當時乾隆皇帝完全沒有把這個小國放在英國人民眼中,感覺像是一群野蠻人,而僅僅幾十年後就徹底打敗了英國人, 這讓清朝朝宮廷怎麼也聽不懂。

近代以來,我們對西方國家的态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都在擡頭仰望,覺得他們的經濟也發達了,制度也很好,人民的素質也很高,特别是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間,由于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 很多留學過的人開始鼓吹西方有多好,順便說一句,貶低我們的國家,這種人一般都叫公知,在大衆知房的眼中,西方的強勢财富是骨頭,有天然的高貴含義。

當然,近年來這種觀點并不流行,一是我們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自身也越來越自信,二是各種資訊來源也越來越豐富,對整個西方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特别是在這次疫情爆發期間,西方國家對這種抗疫表現的我們西方僅存的幻想也被徹底撲滅了。

不過,還是要明白為什麼西方突然崛起,而且幾乎可以說是爆炸性的超越了東方,要了解這件事,很多情況都會明白。

生态壓力

有人說西方人說他們有天然的優勢,比如說,有創新精神,有合作精神,有契約精神等等,正是因為他們在品質上或品種上有很大的優勢,是以發達是自然的。這些人大多要麼是已知的,要麼是被公衆知識洗腦的,為了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巨大突破,根本無法依靠這些。

整個歐洲的基本情況與十八世紀前的亞洲國家相似,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前,西方和東方國家都以農業為主,在生産力方面相似,在農業技術方面,許多西方國家的技術是從亞洲傳下來的。

幾乎沒有明确的證據表明西方從一開始就比東方有優勢。

無論是在人口規模、預期壽命還是科技水準方面,當時的世界都是相似的,面臨着巨大的生态壓力。

為什麼要單獨談論生态壓力?因為在舊世界,制約國家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生态壓力,因為要滿足巨大的人口增長,就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甚至在200多年前,一位名叫馬爾薩斯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人口增長理論,他說這是指數級的,但消耗的自然增長是算術的, 是以,為了維持整體生态平衡,人口增長在某種程度上總是會出于某種原因被消耗掉。

中國古代王朝大多隻能經曆兩三百年才能結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王朝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越來越少使用,糧食的生産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大量無法生存的人組織起來推翻上層統治者,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戰争來減少人口,使人口和土地再次達到平衡,新王朝可以穩定一段時間。

從 18 世紀開始,東西方國家都進入了人炸的新時期,雙方面臨的生态環境壓力突然加大,東西方在發展上的巨大差異也來自這一時期。

先看中國的情況,清朝因為實行稅制改革,農戶的稅收清關很多,是以同樣的田地可以養活人口多,是以清朝的人口增長非常快,到最後乾隆人口達到3億,這在中國的整個曆史上還不是這樣, 到清朝末年達到4億。

這麼多人口增長,首先消耗土地資源,養活這麼多人,肯定是需要種植糧食,原有的土地很快就會不夠,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荒地開墾出來,把大量的林地變成耕地,或者填湖,反正可以創造更多的耕地。

移邊境也是将人們遷移到邊疆地區和開墾荒地的一種方式。

其中最大的缺點之一就是破壞了生态平衡,森林覆寫迅速減少,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是以到了晚清,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尤其是洪水,因為原來的樹用來修坡被砍掉了。

除了墾荒地需要砍伐樹木外,普通人為了獲得熱量還需要砍伐樹木,當時不同于現代人可以使用大量的礦石燃料來提供熱量,木材燃燒或木炭是唯一的熱源,烹饪需要燃燒鐵,瓷器等需要, 兩個原因疊加在一起,森林資源消耗較為嚴重。

特别是在長江中下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森林幾乎被切斷,很多人說清朝為什麼不發展航海經濟,這一直是當時的制度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木材價格, 建造大型航海船舶的成本非常高,間接也阻礙了海洋經濟的發展。

中國就是這種情況,它面臨着鄰國日本,印度和東南亞,以及西方的歐洲國家,那裡的土地更少,森林資源更少,來自西方的壓力更大。

意外收獲

這裡的生态限制,無論是歐洲國家還是亞洲國家,都在尋找突破口,而正是解決這種生态限制的方式不一樣,導緻以後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

西方在尋求突破的過程中至少有兩筆意外之财。

首先是煤炭資源的利用。無論是對生命的需求還是對生産的需求,能源絕對是重點,現在也是如此,就像兩百年前一樣。

最初為生活提供能源生産是木柴或木炭,随着金屬冶煉需求的增加,所需的木炭量也大大增加,這種對木材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木材這種東西在早期使用範圍很廣,除了提供熱量外,還需要房屋,造船等需要木材, 是以在歐洲和亞洲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木材資源非常緊張。

在當時交通極落後的情況下,除非你離物料很近或依靠水路口岸,否則木材的運輸成本會非常高,資源限制僵化,很多時候無法調和。

後來人們學會了使用化石燃料,首先是煤炭,中國很早就發展了煤炭開采技術,至少比西方早了幾百年,這從鐵的産量可以看出,有資料表明,中國1080年左右的鐵産量相當于1700個歐洲除俄羅斯以外的所有鐵産量。

但後來發展起來,煤炭的使用越來越少,一是因為我國煤礦大部分分布在北方,而經濟發達地區則在長江中下遊,煤礦水路的位置普遍欠發達,靠陸路運輸,基本生産的産品負擔不起, 其次,北方經常發生戰争,很多煤炭開采技術在戰争中流失,也影響了煤炭的生産。

與我們相反,他們在後期階段發現的煤礦位置非常好,特别是靠近該地區的經濟中心,蒸汽機已經出現在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由于它們的應用,蒸汽機大大增加了煤炭産量。

這裡比較多,雖然蒸汽機在紡織工業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但最早興起的是采礦業,因為蒸汽機的第一次發明非常龐大且危險,比較容易炒,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這種東西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機器,但實際上并不是很有用。

其他地方可能不用,但用來挖礦還是很合适的,西方發現煤礦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主要面對坑難滲水,而且不像當時在中國發現的煤礦主要容易發生爆炸, 是以使用蒸汽機抽水效率非常高,而且本身就是在煤礦中,是以蒸汽機的動力源也友善又便宜,這些體積大小在煤礦中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

并且在使用過程中,蒸汽機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很多。

正是因為大量使用廉價的化石燃料,大大緩解了西方國家木材資源的壓力,也提高了生産率。

第二筆意外收獲是美國新世界的發現。對于西方的崛起來說,這種收獲比大量使用煤炭更重要。歐洲國家從美洲殖民地攫取大量财富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利用美洲的資源,真正解決了歐洲自身的生态壓力,突破了生态限制。

哥倫布在15世紀發現了美洲,然後整個西方國家掀起了航海熱潮。當然不是為了旅遊,最重要的目的是參與資源。

難道歐洲沒有足夠的土地嗎?難道沒有足夠的木材嗎?是以從美國得到。

當時在美洲主要是甘蔗、棉花、咖啡豆這些東西,甘蔗主要是提供糖,可以大大提高歐洲人的卡路裡攝入量,是以在美洲發現後,歐洲的糖攝入量增加了很多,咖啡的攝入量大大增加,這些熱量來源可以減少諸如谷物等的攝入量, 肉類等,因為人們每天需要如此多的能量,用什麼來源與間接無關,歐洲本身需要種植食物或牲畜可以相應減少。對土地的需求是如此迫切。

美洲也發現很多銀礦,這些銀礦基本上都是用來換取我國商品的,自明朝開始以白銀為主要交易貨币以來,但我國的銀礦規模比較小,大量白銀要依靠國外進口, 發現的銀礦從美洲剛剛流入我國,相應生産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流入西方,間接為西方積累了大量财富。

沒有美洲的發現和資源的掠奪,西方國家的巨大機率無法逃脫生态瓶頸的局限。

不同的道路

一些曆史了解者知道,在明朝末期,中國實際上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有一些原始的手工藝品,這其實是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自然社會現象,在歐洲或亞洲其他國家,原始手工藝品出現的時間差并不大。

然而,隻有西歐首先跨越了原始手工藝品階段,進入了現代工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統治了世界。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歐洲偶然發現了美洲新世界,通過另一種方式解決了自己的生态限制,具體來說這件事是一個過程。

在美洲發現之後,歐洲國家當然不得不殖民和征服,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奴隸市場。

這裡要多說奴隸貿易,美洲其實有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但整個美洲的奴隸,印第安人都很少,基本上是從非洲買奴隸,這顯然是離距離很近,很多人不明白發生了什麼。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印度人來死太多了,一方面,當被鎮壓到屠殺時,另一方面,歐洲人帶來了過去的一些傳染病,造成了大量印第安人的死亡,這種傳染病并不是說歐洲人使用了任何生物和化學武器, 而這些疾病在美洲是完全不存在的,是以印第安人沒有抵抗力,隻要感染了大部分的生命。

前一時期的消息并不是加拿大發現了印第安人的骨頭,這在那個時代并不多,而且每一次征服都伴随着鮮血,歐洲發展的曆史與文明無關,盡管他們一直聲稱自己是文明的代表。

由于有如此多的奴隸被賣到美洲勞動,基本生活必須得到保證,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洲也有巨大的需求市場,盡管奴隸主通常會進行大量的扣除。

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模式,歐洲大陸從美洲進口了大量初級産品,這些産品包括食品、木材、棉花等,反過來又将生産日用品出口到美洲,在不斷的市場導向交易過程中,資本家開始考慮改進工藝,降低成本,美國奴隸主開始考慮歐洲對專業化耕作的需求。 運輸業開始蓬勃發展,運輸成本越來越低,歐洲的母國也可以通過從殖民地征稅來重新利用。

原來已經限制了歐洲的土地、木材等原生态生産資料不足以利用的問題,人炸的問題現在全部解決不了,也不需要增加當地的消費,缺乏從美洲直接進口的東西,說貿易,這種極其不平等的貿易和搶奪沒有差別, 生産來源問題後可以留下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可以直接轉化為産業勞工,原有的資本積累就會圓滿完成。

要改善工業,那麼對新機器的研究投入就會增加,對新技術的研究就會加快,科學技術也會發展,金錢自然也會發展軍事,在強大的軍事力量之後,僅靠美洲的殖民化無法滿足西方列強,東亞和巨大的财富可以被掠奪。

而且,東方世界一直很看重西方市場,以前他們太弱而無法抗争,現在還有槍和槍當然要做,是以整個西方國家和東亞國家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種壓垮的局面。

在明确了歐洲發展的邏輯之後,讓我們回顧一下為什麼我們當時沒有走上這條路。

原因不在于我們太落後,正是因為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是以沒有走這條路。

我們知道,整個歐洲大陸是支離破碎的,每個國家都非常小,西歐和東歐在制度等方面也不盡相同,是以當一個國家的内部資源耗盡時,他們很難通過内部部署,即隻能走出歐洲去尋找, 是以冒險精神是歐洲人的一個特點,隻是被他們發現了新美洲大陸,後面的路線就不一樣了。

和中國不一樣啊,從古代到現在雖然朝代變了,但最終會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天朝財物豐富啊,核心經濟區資源幾乎枯竭,那麼到帝國邊緣發展啊,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 不需要向外看什麼,很容易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是以雖然有壓力,但不能活下去,基本的生命支撐着人們肯定是可以滿足的。

這樣,在現代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條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的道路,那些已經有點萌芽的手工業在生存壓力下正越來越多地流回農業領域,更不可能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

任意的結束

綜上所述,西方的崛起隻是在尋求突破生态限制的過程中,歐洲出人意料地發現了一個新的大陸,通過殖民擴張解決了國内資源困境,釋放了大量穩定的勞動力,面對海外殖民地巨大的商品市場需求, 通過不斷改進生産方式,不斷推進工業化程序,最終實作經濟爆發式增長。

雖然歐洲可以爆裂發展的元素,但從這個發展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地方可以給我們靈感。

首先,市場需求,隻有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才能刺激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國家一直在談論内部循環,拉動内需,共同繁榮,根本目的是保持需求不下降,甚至更新,隻有需求才會有創造, 在不減速的情況下實作經濟增長。

其次,生态的重要性,生态資源有限,我們最終可以發展成什麼樣的或生态限制,這些年來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措施都是為了保持生态平衡,突破這種平衡肯定不利于發展,現在沒有其他美洲大陸等着我們去尋找。

多說,要突破生态限制,就是要重視科技創新,大量使用礦石燃料減少木材損失,降低棉織效率,減少亞麻的使用,間接節約土地,隻有科技不斷前進,才能提高有限資源下的使用率。

在本文的末尾,如果您認為精彩,請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