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曲星大廈倒塌了。

它曾經是山西省信義縣邵家莊村最高的建築,已經存在了至少一百年。

10月初,它在山西曆史性的強降雨中悄然倒塌,連住在旁邊的村民都說不出已經搖搖欲墜的塔何時會倒塌。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件,其中古建築28027座。風暴過後,人們更加關注金璇、平遙古城和數千座佛洞等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

事實上,更嚴重的災難是市縣級文物和未分級文物。

據山西省文物局統計,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省共有1783件文物發生不同程度的屋頂滲漏、牆體開裂坍塌、地基坍塌及周邊防坡、牆體坍塌等危險情況。經初步評估,受災害影響的文物中,有661個市、縣級文物保護機關尚未準許公布為803個文物保護機關的非動産文物。

這些低層古建築散落在鄉下,數量巨大,長期無人看守,沒有資金修繕,沒有專業的保護。大雨給他們帶來了緻命的傷害,并帶來了擔憂。有的人"傘",有人捐,有的人在鄉下跑,隻是為了幫助他們。

"低安全性的古建築也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們代表着一定的時代,一定的區域。山西省古建築與彩色壁畫研究所所長任義民表示,文物數量衆多,資金和人力不足,是山西文物保護的普遍困境。其次,文物保護工作要向低保障古建築傾斜,努力實作"有保障"。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石家莊的吉祥大廈在大雨後倒塌。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下阙星樓

位于信義縣邵家莊村的曲興大廈是墜落後關注的焦點。

10月初,幾天的大雨把它沖走了,它的破牆被拍照并上傳到網際網路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國慶節過後,有四五個人來拍照,拍小視訊。在邊緣生活了30多年的劉秀芬不明白,"樓房倒塌了,什麼可以拍?"

保護這座古建築的志願者唐大華看到了這張照片,決定在信義縣尋找它。山西位于北、南、南的信義縣是文物大縣,也受到雨災的重創。10月7日,渭河下遊信義段經曆了近40年來最大的洪峰。

從信義縣到石家莊,經過渭河。10月16日,渭河泛濫,渾身是黃泥,路邊布滿了本該收割的沙袋,本該收割的蘋果梨樹也起了水泡。在村子裡,玉米田裡仍然有洪水的痕迹,玉米稭稈被水泡熏黑發黴。每家每戶門前都挂着玉米,呈金黃色,偶爾可以看到一兩棟倒塌的房屋。

尋找古建築,唐大華有經驗,"山西有很多明星建築,一般建在比較高的地方。趣味點戰,越高越接近蠻星。"如果他早幾天來,他可能隻是擡頭發現了它。現在,隻能問村民,問幾個人,隻找到鄉間路到曲興大廈。劉秀芬告訴唐大華,"國慶下了幾天的大雨,雨停了,發現樓房倒塌了。"

這是一個通往廣闊玉米地的斜坡。大廈隐藏在斜坡的邊緣,周圍環繞着雜草和樹木,太密集而無法脫身。幾乎所有的吉星塔建築都倒塌了,幸存的瓦片被拉開,倒下的瓦礫堆積成一個小斜坡,下一棵樹被沖倒,隻剩下光秃秃的土基。

看到另一個人來拍魁興大廈,劉秀芬從房子裡拿出一張相冊。轉過身來,她終于找到了30多年前拍的那張老照片,"看,這棟樓在背景裡。在照片中,九名男子排成一排,穿着黑色外套和紅色毛衣,高高的平台,兩層樓的木制閣樓,身後是磚石欄杆。

這位53歲的老人在27歲時也拍了一張類似的照片。在山西,如果年齡是"九"的倍數,則視為"門檻",相當于"生命年"。翟健林說,每次到了"九歲",村裡的同齡人都會在曲星樓前拍照。

"曲星樓曾經很好看,是我們村子的象征,每個人都喜歡來這裡拍照。餘健林小時候,奎星樓旁邊有一所學校,男孩們在業餘時間會爬上去擡頭看。

當年輕人穿着花甲時,他也喜歡爬上星樓,在夏天,你可以看到遠處有大面積的麥田和蘆葦,"還有蓮花,那麼大,非常漂亮!他用手畫畫,一排潔白的牙齒在他漆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在9歲、18歲、27歲和36歲時,他在曲星大廈前拍照,看着它變得破舊不堪。人們不再與奎星大廈合影,45歲時拍攝的照片是在村口拍攝的。

村民們又提起了一遍,隻留下回憶和遺憾。"以前在我們村的吉行樓是最好的,每年都有大學生,其中一人被清華大學錄取。村裡有企業家說要修,但還沒搬家。"我不會成為一個好人,"Yushude說。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邵家莊村村民與過去曲星塔合影,背後是倒塌的曲行大廈。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至于曲行塔的曆史,人們可能再也不會知道了。未在信義縣文化保護機關和未分級文化保護機關名單中,未備案;損壞嚴重,找不到刻有文字的石頭或木頭;村裡的老人也說不出來,尤舒德聽見91歲的母親說,小時候,星樓就已經存在了。

它最後的肖像,也許是在畫家Lianda的筆下——底部底座外層的覆層開裂,裡面的大地被雨水溝沖走,屋檐右側兩層磚木亭子掉一角,鑷子單單向外,整個建築嚴重歪歪扭扭, 木材不堪重負。

聯達自1999年以來一直在山西繪制古建築,到目前為止已經畫了大約2,500座。2015年,當他第一次看到曲興大廈時,他吃不下東西,坐在樹上,在烈日下除草,然後把它畫下來。"這可能是它的最後一幅肖像。我感覺到陣風,它落了下來。"

六年後,再看到曲星大廈倒塌的照片,聯安達感到可惜,但并不驚訝。"在這樣的大雨中,不知道有多少散落在鄉下的古建築最終會消亡。

《國民保險省無法保證、其他等》

呂梁山下的光之村是一個著名的曆史文化村。這個人口剛剛超過1000人的小村莊包括唐代複聖寺,正在申請省級保護的元遼玉皇寺,以及32個縣級文物保護機關。

福聖寺始建于唐鎮關時代,廟宇建築高低疊,錯地方,廟内有宋、金、元、明朝的彩塑。其中,"南海觀音"是宋代彩挂塑膠,曾被評為"最美音"。

9月26日,外面傾盆大雨,水滴從寺廟頂部滴落,塵土飛揚的佛像底座上清晰可見雨滴的痕迹。廟長李天寶發現後,拿了一塊雨布和塑膠袋,蓋着佛像,在瓷磚的壓力下,再給文物局打電話報案。

這就是他能做的一切。李天寶,他患有小兒麻痹症,一瘸一拐地走上了馬路,他爬得不夠高,無法拉着雨布來到雨水淋漓的大廳。這些還是古物局從業人員來做的,他們發現了腳手架,建在屋頂上,拉起一大塊塑膠布,一點一點地拉,覆寫了大部分佛像,僅此一個就花了一個多小時。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在廣村的複聖寺内,南海觀音像前的雨布塊。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李天寶一直在看,"我死在這裡,佛像不能被打破。"他今年56歲,已經在福聖寺呆了10年,伴侶剛剛被一個70歲的男人取代,被一個50歲的"年輕人"取代。

信義縣大多數寺廟守護者與李天寶的年齡相仿,他的父親從50多歲開始就一直在守衛寺廟,也就是他被關押20年後。接手前,李天寶像個年輕人一樣出去打工。父親生病後,家人勸他留下來,月薪300元,一份工作是10年。

平日裡,複聖寺不開門,兩把大鎖門。李天寶住在寺廟後面的房子裡。房間裡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桌子上襯有筆墨紙,對面是火災報警控制器和監控錄像,牆上連接配接着防盜傳感器。李天寶沒有使用大會,一旦火警在半夜響起,他急切地隻穿一件衣服,然後踩着自行車轉了一圈,幸好是虛驚一場。

福聖寺後面的玉廟是縣級文物保護機關,多年來無人看管。根據廟内的銘文,玉皇廟最早是在元遼建立的,裡面沒有雕像,而在大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08年)組成了這座雕像。

唐大華記得,九年前他看到玉寺的時候,主殿倒塌了,連門窗都沒有倒塌。這次重訪,"依然是原來的樣子",更是破舊不堪。

那天大雨,一旦寺廟守望者景潤管回去檢查情況,牆壁倒塌,寺廟漏雨。房子的角落以前已經開裂,被鐵絲固定,在大雨中被沖走,倒塌了。

景潤管家族三代人都住在這裡,順便照看玉廟。直到2015年,當他們的兒子結婚并搬進新家時,他們才一家人搬走了。這一次回去,他也剛看完就向村長彙報,然後系好木門離開。紅色的木門上寫着白色的粉筆:"不來。

廣村32個縣級文物保護機關面臨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很少有人關注。村民們說,還有古物局的人來看看,"他們說,國家安全和省級保護不能來,其他的等等。"村裡已經做了預算,修繕玉寺大約需要500萬,還在等待古物局的撥款。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廣村玉寺主廟部分坍塌,漏雨。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在唐大華看來,山西很多村子都面臨着老齡化、空心化的困境,單靠村民籌集修繕資金幾乎是不可能的。

唐大華是古建築愛好者,自2012年以來,參觀了山西1000多座古建築,并在網上打造了"拯救古建築"主題。他的初衷隻是保護古建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尋求内心的平靜,"看着他們毀滅,不能無動于衷"。"

沒想到,微網誌上"用手營救古建"的話題引起了不少關注,越來越多的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2012年至2015年,唐大華經常帶媒體記者到山西探望顧健。2015年,央視的《經濟半小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連續四集名為《山西:為什麼文物省'毀'了這座古建築》。

數十家媒體的集中報道也有助于相關政策的出台。

2015年3月,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宣布計劃共同籌集15億元,啟動山西古建築保護工程,并緊急修複235座國家保障和省級寶木建築。同時,市縣級政府要求為全省200多個元朝前市保險籌集資金,縣寶古建築也進行應急維護,真正實作"全覆寫"。

從此,唐大華心中的石頭終于放下了一些。2018年,他和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再次走訪山西古建,發現大部分國家保險、省級保護建築都得到了保護和修複。

而那些散落在農村低級防護,甚至不分級的古建築,因為數量衆多,防護資金和人力資源,總是被忽視,不得不"等等等"。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廣村國寶的文物複聖祠牆上寫着: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先舉起雨傘。

另一座玉宮,因為一把"傘"在雨中幸存下來。

臨沂市紅東縣賀家莊村,兩層藍色鋼瓦覆寫着古老的玉宮,周圍矗立着明亮的不鏽鋼柱。廟前的地闆還濕漉漉的,金黃的玉米棒挂在地上。

"如果不建造這個五顔六色的鋼棚,寺廟可能扛不住雨水,它就會坍塌。何家莊村支部書何國平介紹,彩鋼棚是兩年前一個村幹部組織的,他原本是全縣文物工作者。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為縣級文物保護撐起了一把"傘"。

但"雨傘"隻是一個短期的權宜之計。玉宮裡有一股黴味,頂部的柱子上也有雨水侵蝕的痕迹。唐大華介紹,雖然彩色鋼瓦可以擋住大部分雨水,還能擋住陽光,使寺廟變得濕潤。而北面的古建築,瓷磚下面還會鋪設一層泥漿保溫層,趕上雨,寺院泥木也會被弄濕。如果不及時幹燥,潮濕的牆壁會變得更重,這也會增加建築物倒塌的風險。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即便如此,宮殿後面的一些牆壁在大雨中倒塌,柱子倒塌。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何國平回憶說,建造棚子花了7萬元左右,當時請人做修繕計劃。他提出了兩個改造工程設計,項目總造價為200萬,其中工程造價占82%,設計造價占7%,資金來源用于資金調撥。

一切都可用,隻有資金不足。

後來,一直值班的村幹部離開了,玉宮的改造計劃被擱置。"我們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在哪裡籌集了這麼多錢?"這個擁有1,100人的村莊隻有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大部分是老年人,以種植農作物為生。籌集200萬很難做到。

文物數量衆多,資金和人力不足,這是山西文物保護的普遍困境。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研究所所長任義民表示,山西有53875件不可移動文物,其中28027件為古建築,低級保護和無等級古建築占多數,要保護和修複,需要大量的資金。"雖然現在省級财政每年支出1.7億元,而且各市都有投入,但保護對象數量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除财政撥款外,山西省還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築保護。

2014年,山西省啟動了《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築保護與使用法》2017年3月,山西省政府釋出《山西省政府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實施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規劃》,并出台"采納"低檔文物新政策。在不改變文物所有權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或者個人以出資修養等方式參與市、縣級文物保護機關等非動産文物的保護利用。

截至目前,山西文物的認購和領養項目已累計238座,但與古建築總數2.8萬座相比,還是太少了。同時,也面臨"認不提",采取無序改動、使用不當等無序行為。

此外,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也齊心協力,推動保護古今"傘行動"。最早的是長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護志願者何彥軍發起的,由村幹部、村民等村幹部在瀕危文物所在村發起發起倡議,通過網際網路平台籌集資金,志願者和專業傘式隊伍完成建設。如今,已在山西長治成功"傘"20位。

唐敏的公益組織"古村之友"也參加了雨傘行動,他稱之為顧健的"救助基金"。"完全修理需要很多錢,但平均'傘'要花2萬元,幾乎每個村子都能籌集到。另一方面,文物修複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技能,村民自修可能會造成二次破壞,而"傘"難度較小,可以将文物"延續"20年。

"我們不能看着它倒塌,建造棚屋是無助的。湯先生說,保護古建築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社會力量的參與。當地村民是保護古建築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好的守護者。"當我們籌集資金時,我們也在增強村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當他們參與進來後,文物保護慢慢變成了文化保護。"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西莊村的曲興大廈正在修複中。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每件文物都有獨特的價值"

還有"幸運"的測驗建築,在大雨前等待維修。

十幾公裡外的西莊村曲興大廈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三層三屋檐磚木建築,于1981年并入信義縣縣級保護機關。今年3月,信義縣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出資進行保護和修複。

唐大華到達西莊村時,吉星樓的修繕工作如火如荼,腳手架高十幾米,周圍是沙子和石材。勞工們估計,它要到12月才能完成。周圍的村民說,該縣的古物局已經通路了兩三年,預計維修費用将近一百萬美元。

西莊村人口是石家莊的兩倍,人口近3000人。村民以做石雕生意為生,家門口有不同形式的石獅子、馬石、佛像等石雕,經濟條件比較好。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西莊村廟會,各種攤位擠滿了這條不寬敞的路。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10月18日恰逢農曆十三月,是村裡舉行廟會的日子。

在關帝寺前的街道上,人群呼嘯而過,攤位和帳篷擠滿了村裡不寬敞的路。彩色糖果倒在鋁闆上,現在油炸的苦味在漏水的勺子裡漂浮着,鐵鍋炖着白煙涼粉,糖炸栗子在不停地滾動......

如此熱鬧的廟會,一年不罷休。西莊村關帝寺也是縣級文物保護機關。院子裡種滿了常綠的柏樹,木門後來在上面刻有浮雕:它們出生于1986年,享年三十六歲。細微的陽光灑進了關帝廟,射在大門上的大紅燈籠上,正好喊出了"保佑"的字樣。

村民們相信關地,每隔前十五名,就會來到關老鄉。84歲的李蘭華,銀發碧眼,虔誠地在地上香、鋤頭,為老人服務油燈。她是關帝廟的守護者之一,與村裡的其他幾位老人輪流走。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李蘭華進入西莊管帝廟的香。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太陽在頭頂上移動,李蘭華站在院子門口,看着它,不停地說:"現在幾點,幾點了,他們要來了?""她正在等待信義縣鹽湖區的普劇團。

在山西,有許多村莊,有許多古老的寺廟,寺廟前面通常有舞台。廟會以此為中心,村廟不僅聚集了村民的知名度,也是村裡的文化中心。

"這部劇是唱給上帝的,唱這首歌是為了給人們看。村民們到寺廟捐香錢,這筆錢用來邀請劇團唱獻給神的戲,人們也可以借光看戲,劇團副團長張廣平介紹道。他一年四季都在鄉下演出,有老劇迷跑到背景送給他自己的蛋糕,還有人給他一支煙,退休的老村長也來主持,人們總是期待這樣熱鬧起來。

舞台上是長辮子的王寶軒,大部分老人坐在舞台下,滿身白發。在舞台上,身穿綠衣的王媽媽甩了甩袖子,唱道:"三個女孩,開門!"站台下的牛肉面老闆應該說:"來吧!人群笑了起來,戲劇開始了。

暴雨過後,被遺忘的山西鄉村古建

西莊舞台下,舞台下大多是老年觀衆。攝影:《新京報》記者吳澤寅

唐大華津津有味地看着,"這是鄉下古建築的社會價值,也是應該注意的。"西莊官帝廟是清代的一座建築,根據文物的價值,它的修繕應該經過許多國家和省級的保護,但它在1997年被重新塑像,2004年建立的建築牆,都是村民自發的修繕保養,為石石募集資金的捐款還在院子裡。

"一些文物,雖然可能保護程度較低,但代表了這個地方的特殊價值。比如任益民,就像有些人是美麗的,有些人是美麗的,但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人類群體。每個時代,每個地區的文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我們做文物保護,保護文物的多樣性。"

在任益民眼中,古建築不僅是一座房子,更承載着曆史文化和社會民俗,展現着時代變遷和區域特色,是曆史文化的可見點,觸動的載體。

在這個行業工作了36年後,他把自己比作文物博士,希望"這些文物可以在我們的呵護下代代相傳,這樣才能永遠儲存下來,這是我們的目标"。

大雨也給文物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面對這種極端天氣,我們能不能做一些預防性保護工作?"他希望文物的日常維護和預防性保護能得到更多的重視,"日常巡檢已經做到了國家保險,省級保護覆寫,市縣保護基本是部分覆寫,我們正在努力實作全覆寫,應該得到保障。"

唐大華通路山西十多天,傳回山東,開始更新"動手搶救古建築"欄目。他看到,全民保險、省保險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和修複,想讓更多的人關注山西古建築的低水準保護,"國安省保護無憂,也輪到村廟了。"

燕家莊村最近有個好消息。村長于一林說,最近,古物局的一些人來看看倒塌的吉行大廈,"同意修繕"。"

"如果有人來修複它,我相信我可以提供幫助,"他說。于淑德的玉米地就在吉星大廈附近,他每天騎着三輪車到地上撿腐玉米,每當看到有人去拍魁興大廈時,都會停下來,熱情介紹。

餘建林明年就54歲了,将是"九"年。他期待石家莊曲星大廈的修複,希望和同行們能夠再拍一張與曲星大廈的合影。

(應受訪人要求,于建林、于淑德、劉秀芬、李蘭華筆名)

新京報記者吳策銀實習生王志敏自山西報道

編輯:劉偉

校對李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