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技術人員在現場測量恐龍化石骨骼的大小
10月18日下午,在四川省龍昌市的一個采石過程中發現了疑似古生物學化石。對此,一些專家最初判斷為蜥腳恐龍化石。10月25日,龍昌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證明,這是一塊儲存比較完備的中小型蜥腳恐龍化石,是龍昌市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
當勞工們切割石頭方塊時,他們發現了完整的恐龍化石
據悉,10月18日,龍昌市襄陽路東段路工程施工現場,勞工們在切割石材作業中,發現石材底面含有疑似古生物學化石。收到報告後,内江市政府和龍昌市政府高度重視決定采取一系列應急保護措施,使現場的化石得到更好的保護。
10月23日至24日,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和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組織了來自中國地質博物館、河南自然博物館、重慶地質調查院、自貢恐龍博物館、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的專家。 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态修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評價。據證明,這是一種儲存比較完整的中小型蜥腳恐龍化石,是龍昌市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
或蜥腳類的新成員
幫助研究侏羅紀恐龍
據悉,化石來自襄陽市襄陽小區5号社會的古湖街道,儲存于約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上沙溪寺群下層細晶細晶石英砂岩,呈盤旋狀,計算出其長約10米,部分頸椎, 尾椎和部分後肢骨已用石塊取出,仍有部分頸椎、後椎、肩帶、前肢、皮帶、後肢骨和尾椎仍留在施工現場。
評估組專家認為,恐龍雖然體型不大,但脊髓腔結構發育充分,頸椎短,尾椎短而粗,與四川盆地晚侏羅紀常見的馬門西龍有很大差異,可能屬于我國相對罕見的蜥腳新成員。它的發現對侏羅紀時期恐龍的系統演化、生物多樣性、古地理學和古保護區變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值得很好的保護和研究。
目前,龍昌市有關部門已在恐龍化石發現現場24小時值班,對恐龍化石進行挖掘,進行集中統一儲存和保護。接下來,龍昌市将按照《古化石保護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規定的程式,對恐龍化石進行挖掘。
成都商報 - 紅星記者 姚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