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華為任正非到山西煤礦實地考察,将謙虛的風格改為非常"高調"的表現。他不僅上司了一支從未如此強大的團隊,包括六名業務集團總裁和總經理,而且還對500米深的井進行了實地考察。
煤礦裡的環境不好,濕漉漉的、冷的、灰暗的,很無聊,但這些并沒有阻擋任正非的腳步,他非常仔細地檢查,還在地下與煤礦公司的上司交流、表達意見。

于是第二天:任正非去山西挖煤、華為布局煤炭産業等關鍵詞熱搜。
很多人在想:煤礦不是典型的夕陽産業,華為作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領軍企業,即使處于絕境,難道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浪費自己的精力嗎?
總而言之:如果華為走向礦山,中國科技的未來還有希望嗎?
很多人信任我做一個視訊,但我沒有馬上做,因為我希望子彈飛一會兒,而且通常需要時間來判斷。
三個月後,任正非再次來到山西參加"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會上,他再次改變了此前低調的作風,高調的笑着說:"現在,我的信心更大了",這句話很快被新華社等主流媒體作為文章的标題。
兩次實地考察和兩次高調通路,足以說明華為對煤炭行業非常看好。
直到那時,我才大緻了解了華為想要什麼,經過深入研究,我意識到華為正在為自己探索出路,華為實際上正在引領中國技術領域的一場大革命,如果順利進行,将確定中國擁有百年的曆史。
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将詳細讨論華為煤礦背後的中國困境和機遇,點選觀看:視訊版;華為煤炭野心
華為對中國煤炭開采行業的依戀程度如何?當我說接下來的三點時,你可以看到。
第一個時間點是:2020年12月31日,任正非到山西煤礦巡檢後僅半個月,華為煤業集團成立!
他還任命了華為營運商業務集團原總裁翟日磊,他于1998年加入華為,長期在全球銷售市場工作,具有較強的業務開發能力。
翟志磊
就像制造手機和晶片一樣,華為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業務集團,這意味着它将正式進入煤炭行業。
到2021年2月,華為内部消息稱華為即将組建煤炭軍團,華為首次推出了軍團的概念,很明顯,華為對煤炭的重視程度又上升了一個層次,這真的是一場戰鬥。
第三點是,今年4月,華為煤炭軍團正式成立,這是一個由華為科學家、技術專家、産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等組成的專場團隊,可以說彙聚了華為的精英軍團,華為最終将在煤炭行業掀起一股震撼的浪潮。
從巡檢到成立煤隊,華為隻用了半年時間,快節奏讓翟志磊歎了口氣:"我們是第一個擁有寺廟的僧人。"
時間短,節奏快!在那段時間裡,熱門搜尋都是關于華為和煤礦的,華為進入煤礦幾乎是最終決定。
對于華為的煤礦行業來說,在大多數人眼中,解決自身問題是一個宏偉的轉折,但這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
總結一句話就是:華為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但現在不做對的事情!
但熊貓們希望華為說一件事:華為不是來這裡挖礦的,華為進礦是一個完美的自助戰略,也是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如果成功,将給中國産業帶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優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還需要從被誤解的煤炭行業和中國的新基礎設施開始,看看華為是如何進入煤炭行業的。
說到煤炭,我們來做個小調查:中國一直強調減少碳排放,那麼您認為未來30年中國能源的哪些方面更重要呢?
核電、氫能還是煤電?您可以自己選擇。
其實這裡的答案是煤電,我不知道它是否讓大家感到驚訝,但這是真的。
中國多年來一直在發展清潔能源,通過中和碳,上升到國家戰略水準,很多人下意識地覺得煤炭遲早會被淘汰,但答案可能會讓所有人失望。
煤炭在現在和未來的中國能源戰略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到2020年,煤炭将占中國能源結構的63%,為中國工業提供絕對的保護,是以煤炭在能源供應中的作用往往被描述為"壓載物和穩定劑"。
這種壓載石的作用在未來30年内不會失敗。
到2035年,煤炭在能源中的份額将降至約49%,到2050年将再次降至約30%。從63%到30%,其份額乍一看似乎正在下降,但煤炭仍然是能源結構中需求量最大的部分。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正在減少煤炭使用,但煤炭在現在或未來三十年的中國能源結構中不會過時,即使在中國的規劃中,煤礦仍在繼續增長,更新其産業,而不是逐漸淘汰。
而這種産業更新的背後,是中國科技的一大變革,這也是華為布局煤礦的主要原因。
什麼是技術變革?真正要改變現有技術,解決行業最壞的痛點,很多人都在說華為沒有做生意,其實這種技術變革是華為的把握,要明白這一點,也要回到煤礦行業本身的痛點。
煤炭開采行業存在很多問題:污染、安全、環境差、利潤低下等等,而這裡的安全問題最突出,也是最令人頭疼的。
對于煤礦企業來說,經常談論變色,隻要發生大型煤礦事故,一個企業可能隻賠償就會原地破産,煤炭的高風險類型讓很多人感到恐懼。
在網上,有人說華為對煤炭行業的布局可能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
這句話是典型的不知道别人的痛苦。
現在年輕人的口号是:甯願送外賣,也不願在工廠工作,而這個煤礦勞工不喜歡的口号,對于煤炭行業來說:殺死不正當的煤礦勞工,是廣大煤礦企業頭頭的問題。
一些煤礦企業勞工的平均年齡超過40歲,這是中國和世界煤礦的緻命問題:不讓一個人掉隊。
多年來,中國采礦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條件越來越好,可以解決煤礦的安全問題,關閉數千個黑礦,并整合資源以改善其技術。
然而,理想是很豐滿的,但現實卻很刺骨!
中國的煤炭行業有一個衡量安全的黃金标準,叫做:百萬噸死亡率,這意味着每百萬噸煤炭的死亡人數比例,如果你遵循這個衡量标準,中國實際上做得很好。
每百萬噸的死亡率從1949年的22.5%下降到2020年的0.059%,70年來下降了380倍,沒有發生過特别嚴重的事故。
來源:中國煤炭網
但關鍵是,雖然百萬噸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但煤炭行業太特殊了,一旦發生事故,存活率就很低,而且行業内人數太多,到2020年,中國有5300多個煤礦,一個巨大的基地注定了低死亡率有大量的人員傷亡, 2020年,中國仍有225人死于煤炭事故。
就像我們開車一樣,我們都知道車禍是緻命的,但隻要是人,就會犯錯誤,有些錯誤是緻命的。
煤炭行業也是如此,如果你看看中國這些年來的煤礦事故,你會發現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要麼是因為人或機器犯了導緻事故的錯誤。
那麼在這樣的高風險職業中,你希望你的孩子将來追求它嗎?我相信很多人不想,因為如果不是被強迫,就沒有人願意用生命來生存。
中國對煤炭行業的态度也是如此,煤炭行業決心消除每一個隐患。
過去,中國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盡量少人,甚至沒人。
多年來,我國的煤炭開采方式開始逐漸轉變,從早期的人工煤開采,到機械化輔助,再到自動化采煤,都可以被機器取代,盡量沒有人,需要下煤礦勞工越來越少,目的是減少勞工的傷亡,但地下環境非常複雜, 有些地方仍然無法遠端操作,需要手動幹預。
那麼,在完全解決之前,它到底會如何改變呢?
這個問題注定是華為等少數科技公司首先吃掉的問題,他們給出的答案是:智能礦山!
2020年12月,任正非煤礦成為山西"全國首個5G智慧煤礦",是華為與山西華陽集團和營運商合作的智慧煤礦樣本。
這是在中國将傳統産業轉變為大型科技展的一個例子,一場技術革命。
"3 x 1 x N x 5"智能礦山整體架構
首先,什麼是智能煤礦,顧名思義,是礦山的綜合智能化。
中國過去是不斷機械化的,用機械代替人工采煤,智能化就是要機械化走得更遠,這些機器結合在一起,然後給這些機器用統一的大腦去排程,去做一張網。
有了這個網絡,熟練勞工可以在辦公室遠端控制機器,礦井下的礦機可以自動挖煤,自動運輸,然後無人駕駛的運煤車可以無縫運輸,真正實作無人值守采煤。
它似乎非常複雜,實際上,這并不是用機器代替人的舊方法,但這裡的替代方案
它不僅限于采煤環節,而是從礦井勘探、設計、監測、裝置聯網、采煤等場所均由機器進行更換或輔助。
這些問題過去很困難,但現在它們很有希望,其中許多已經得到實施并正在複制。
例如,監測,地下500米深處的煤礦比較複雜,一般的機器不能就地檢查,是以安全檢查就是派檢查員進行人工檢查。
但人工巡檢會漏掉很多問題,熟悉地雷不熟悉的機器,熟悉機器硬體不熟悉的軟體系統等問題,結果顯然是可以排除問題,而是因為個人原因或技能不熟練而忽視,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智能地雷中的這個問題,是由機器人來巡檢的,一個巡檢機器人安裝了很多攝像頭,還配上各種掃描器等裝置,巡檢機器人可以對地雷進行拍攝,采集到的第一時間資訊傳回系統。
在這裡,機器人的聯網是通過5G技術實作的。
之前的巡檢是3班人工巡檢,人總是會累,會懶洋洋的,現在換成機器可以24小時一天,多個裝置同時巡檢,安全性無疑提高了很多。
檢查還有其他方面,比如這樣。
利用大資料存儲煤礦資料,用雲計算分析全國數千座煤礦,為煤礦設計更好的開采方案,将裝置連結與5G技術、人工智能運煤車應用等連接配接起來。
看到這邊,相信還是有人質疑:智能煤礦吹得更多,也擋不住煤炭行業是下坡路,認為這麼大的精力去搞這些技術,是不切實際的。
是以我告訴你,如果你的眼睛裡隻有煤,很有可能你無法了解未來。
也就是說,像華為這樣的公司,我在一開始就提到過,它們正在中國進行重大的技術變革。
5G智能礦山采用5G技術、雲計算、人工智能、大資料中心等先進技術,這是中國2020年火的一團糟的科技理念,是中國新基建的内容。
這些技術可以将一個肮髒、淩亂、數百米深的煤礦改造成一個先進的智能工廠中的房間,一個中國技術展示,是以你認為在其他金屬礦井中可以嗎?在稀土礦可以嗎?其他行業可以嗎?
當然,而且中國一直在這樣做,智能物流中心、無人智能終端,中國有很多案例,但這些還不夠,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為中國探索一條未來的道路,這條路也與中國的另一個科技項目有關:新基建!
2020年5月,正當中國疫情緩解、經濟仍然停滞不前時,它提出了一項新的基礎設施計劃,引起了國内外的特别關注。
人們關心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的曆史上,每一次變革,都是工業的飛躍:例如,蒸汽時代,船舶等運輸工具的誕生,改變了海上運輸方式,大英帝國成為海上霸主,是國家積累原始資本的第一個國家;
在動力時代,火車和高鐵的性能得到了改善,改變了道路交通的方式,許多國家都受益了,歐洲、美國、日本是道路交通的優先受益者,這些國家已經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中國是接班人。
在資訊時代,網際網路、計算機等裝置的誕生,改變了通信方式,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無人能及。
新基建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時代,這一次注定了工業領域的重大變革。
以前,這些基礎設施改革都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西方國家實作了從0到1的突破,具有領先優勢,是以中國一直很努力,一直在努力突破技術封鎖,我們花了上百年的時間補習,終于趕上了新的基礎設施。
中國首次在5G技術、雲計算、大型資料中心、人工智能等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從2020年開始,中國将大力發展5G基站,一年多時間建設90多萬個基站,占全球總量的70%,全球1萬座煤礦都在使用5G技術,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國。
這一次,無論是技術還是條件,中國都準備帶領世界從0到1突破。一旦突破1,中國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而英國、美國将取得同樣的技術進步優勢,為中國工業實作百年的發展時間。
但科技的難度往往難以到達綠色的天空。
這一突破勢必是痛苦的,領頭羊也沒那麼好,從2020年開始,中國的5G技術、萬物互聯、雲計算等概念,雖然炒作起來了,但結果如何呢?
這對普通人和企業來說都是痛苦的。
5G技術最大的應用在于萬物互聯,這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紅利,但5G技術已經,萬物互聯在哪裡?這些東西指的是各種裝置,結果裝置沒有做完,營運商的5G成本首先壓在了普通人身上。
5G是一個騙局,幾乎貫穿網絡上的每個平台。
5G技術确實是我們的未來,但就像普通人的荊棘一樣,它隻是提出了痛點,并沒有提供一個角色。
對于企業同樣迷茫,他們習慣于落後發達國家發展,習慣于拿起現成的、5G、雲計算等構成的工業網際網路确實可以改變企業的未來,抓住機遇可能會飛,但問題是很多中國企業沒有經驗啊,習慣了跑, 沒有勇氣去上司。
有些人連上司都沒有勇氣,甚至帶頭跑歪扭扭,自稱做資料中心企業,挂個名字跑去挖礦,拿政府補貼,為别人創造效益去,被稱為企業賦能雲計算,小公司如韭菜,一個接一個地斬。
中國不容易引領新基建,已經走了很多彎路,全世界都在看中國,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調整方向,不容易建立領先優勢就會消失。
中國迫切需要一個重大變革,迫切需要一位上司者來探索工業網際網路的未來之路,并帶領中國企業重回正軌。
是以華為和煤炭企業強勢強,他們給的5G智慧煤礦就是一個典範。當華為的煤炭開采隊伍在2021年成立時,任正非對煤炭開采隊伍寄予厚望的是,我們必須探索一條改變社會的道路,真正讓5G變革成為現實。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華為不是來挖煤的,華為的煤炭業務是工業網際網路項目的起點,而不是終點,之是以選擇煤礦作為起點,是因為煤礦是傳統産業的代表,它在地下數百米,比任何企業都複雜。
如果工業網際網路可以處理煤礦企業,其他采礦業,其他傳統行業何不用擔心呢?
目前中國有5300多個煤礦和2000多個金屬礦,這是一個滿足華為拓展業務需求的巨大市場,也是中國探索工業未來的橋頭堡。
那麼這條路可以通行嗎?
煤礦公司可能看起來很複雜,但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經過對中國煤礦的多次評估,華為煤炭軍團證明,煤礦要做到智能化,面臨四大挑戰:1、沒有統一的行業标準;2、沒有統一的裝置接口;3,沒有統一的作業系統;4,沒有統一的資料庫。
老規矩,科普,就是以前的煤礦小而亂,裝置是七國八制,一個是進口國産,這些裝置的接口也不一樣,是以沒有辦法把這些裝置連接配接在一起,讓"大腦"來主導。這些問題,華為和國産裝置都可以解決。
2021年2月,華為與華陽集團共同打造了首個5G智能礦,國内裝置裝置齊全。
2021年6月,中國自然資源局頒布了《智能礦山建設規範》,智能礦山的概念和标準正在席卷中國煤炭開采行業。
2021年9月,華為與中國能源集團聯合釋出了《礦業營運軟體》,這是中國煤炭開采領域的第一個工業作業系統,由鴻蒙系統演化而來。
2021年10月,中國建成全球首個高可靠性5G挖礦專用網絡系統。
換句話說,裝置、作業系統、行業标準、資料庫、全中國、華為和中國煤炭都準備花30年時間探索中國的一條道路。
中國煤礦的未來幾乎一帆風順,但華為的使命并沒有停止。
10月,華為正式成立繼煤炭軍團之後的海關港口軍團、智慧公路軍團、資料中心能源軍團和智慧光伏軍團。
華為這架傷痕累累的飛機最終将帶領中國走上複蘇之路。
而這些軍團,會不會是一個傳奇,他們會在行業掀起怎樣的波瀾?接下來我會把這些内容做成一個話題,想看看哪個話題記得要注意留言,多字優先做哦!
好吧,我是熊貓,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