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加快海洋生态修複治理,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科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工程師鐘志海說:“在牡蛎礁下方,大概一公裡兩公裡那個地方它有天然牡蛎礁,面積不大挺小的,是以我們就選擇上邊,這個位置也是互花米草的生态位,我們用牡蛎礁先搶占它的生态位。”

在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态修複區,科研人員正趟泥涉水,帶我們去看生态修複的第一道屏障——牡蛎生态礁。今年6月份,科研人員在440多畝的潮間帶,種植了3000多個牡蛎生态礁礁核,阻止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保護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
“這個都是牡蛎,長得挺多的。這個就是今年才附着的牡蛎,大概有20多個。我們把它固定住,它慢慢就發育成礁了。”中科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工程師鐘志海說。
牡蛎礁又被稱為溫帶的珊瑚礁生态系統,它們為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同時還有淨化水體、保護海岸線的作用。
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進階工程師劉豔芬說:“在整個海洋生态系統裡面它就像一個工程師一樣,它相當于造礁體,礁體本身提供一個隐蔽的場所,給這些底栖生物提供一個栖息生長的場所。”
黃河三角洲是國際重要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等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間停歇地,這裡每年遷徙經過的候鳥超過600萬隻。為了保護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态,山東投入近兩億元,實施退養還灘還濕等生态修複工程,在潮間帶建設牡蛎生态礁、種植3萬多畝的鹽地堿蓬等植被。通過系統治理,黃河三角洲“紅地毯”景觀面積得到迅速恢複。
“我們把這些鹽地堿蓬、蘆葦這樣的植被恢複得越多越好,它為底栖生物、甚至為稍微高端的生物,你像鳥類提供了一個食物來源。它為整個生态系統起到一個良性的恢複作用。”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進階工程師劉豔芬說。
山東還投資7.5億元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實施生态補水、鳥類保護等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目前保護區内觀測鳥類由1990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1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東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在與黃河三角洲處在同一條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長島,從業人員正在給鳥類做環志标記。
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志站副站長範強軍說:“通過環志的回收,了解鳥兒飛行的路線,他明年就在什麼地方越冬,在什麼地方繁殖,通過回收了解遷徙路線。”
在長島的大黑山島,最近一個月,每天都會有紅隼等國家珍稀鳥類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牢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理念,堅決拆除了影響鳥類遷徙的80台風機,并積極争創海洋類國家公園。
長島海洋生态文明綜合試驗區管委科技副主任于振江說:“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生态保護、生态修複的成效已經逐漸顯現,打造出來的一定是山青、海碧、人富、景美這麼一個生态畫卷,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生物多樣的美麗海島家園。”
通過持續不間斷的生态治理修複,在長島,多年未見的大葉藻、鼠尾藻等藻類在海岸叢生,斑海豹、江豚等海洋生物數量明顯增多。資料顯示,僅江豚在這一海域的種群數量就超過5000多頭次,成為黃渤海海域東亞江豚種群密度最大的區域。
三年多來,山東已實施31個渤海攻堅海洋生态修複項目,累計整治修複濱海濕地4676公頃、岸線63公裡,分别完成總任務量的123%、285.5%。
中國生态學會常務理事陳尚說:“基于自然的牡蛎礁修複的東營經驗,還有海島自然資産投資的長島模式,我認為具有全國代表性,也是我們山東這麼多年開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向世界推薦。”(完)
【來源:齊魯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