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要投資點:
台灣股市從1986年到1990年初的三年間指數上漲了12倍,那一年的"台灣牛市"和目前有很多相似之處,泡沫的很多特征都非常相似,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總結當年"台灣牛市"市場表現的八大特點:1)市場熱衷于小市值化,有故事稱,藍籌股的表現難以擊敗市場(5)市盈率高;6)地下資金募集普遍,類似于目前的保證金配置設定交易;7)以低價發行的新股承銷;8)5%的上升和下降下限,效果是助長氣泡而不是降低風險;1990年 《台灣公牛》的背景、前奏、機遇:
在此背景下,台灣在1980年代進入了經濟轉型期,GDP從10%以上的高增長率向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轉變,經濟也從外向型進入新的轉型階段。當時,台灣也經曆了基礎設施驅動型經濟的程序,新竹經濟園的成立吸引了人才的回流,工程師紅利為其後期轉型的電子半導體産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台灣的牛"前奏",就像這一輪A股牛市一樣,是"最後一秋"引發的信貸危機的爆發, 信用危機,是舊金融體系不再适應經濟發展需要所帶來的風險,信貸危機在金融體系改革後,也成為新一輪牛市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而股市多頭的"機遇"在于,台灣貨币在1986年進入升值區間, 而内部貨币寬松,内部和外部資金的組合松動,催生了"牛市"。這與目前的A股、目前的人民币貶值壓力有一定的差別,但利率和準備金要求也有很大的下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