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23日,宜昌首屆員工消費節暨第七屆城市生活展在宜昌市解放路開幕,近百家商家參展,公衆熱切觀看展會,買房熱情。吳豔玲,《三峽日報》專職記者
今年前三季度,宜昌主營業務經濟名額全面增長,全省總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呈現強勁複蘇勢頭。
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十一"長假期間,全市商業超、商業綜合體等場所井然有序,市場物資供應充足,消費者信心持續回升,城貿集團、五甲港萬達等十大商業綜合體在國慶節假期銷售額達23756.47萬元, 2020年同期增長38.35%,比2019年同期增長37.52%。
在後疫情時代,商業和經濟活動的意義更加突出。今年以來,市政府協調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内貿、外貿扶持政策,為促進普及"聚集"、消費"火"起來、市場"旺"起來,為促進經濟增長貢獻了更強的動力。
擴大内需、優化消費供給是訣竅
如何使城市企業不斷恢複到良好的勢頭,不慢下來?市商務局作為重要的研究和推廣課題,大力支援商業企業開拓市場,深挖消費潛力。
年初,快樂茶進入國際貿易的一樓,年輕人蜂擁而至,一種"茶葉"很難找到。與茶葉等"頭牌"類似,國際貿易集團突然推出了20多家,其中約20%為湖北市首家店,近6家成為"宜昌第一店"。依托營銷創新,1-9月國貿大廈銷售額同比增長4億元,合計35.6%。集團副總經理王敦源稱其為"雪後的暖日"。"我們不再難以裁員或降低工資,這樣我們就可以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實作穩固的業務擴張和合作,"他說。幾個月來,國貿中心一直積極與銀行合作,與政府、企業和機建構立聯系,確定每月大型活動,每周舉辦小型活動,刺激消費并推動業績。
作為超市周圍的人們,北山、亞斯、東方等也有一個促進消費的精彩舉動。早在2019年,北山連鎖率先研發出"線上點餐、店鋪提貨"的新模式,成為疫情期間及之後消費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北山連鎖借助線上平台,與蘇甯、工貿聯合發放購物券,與餐飲經營實體聯合發放餐飲券,與景區、劇場共同推出門票,實作互利共赢。特别是今年9月以來,我省推出多輪湖北消費券發放,對于零售、餐飲業來說是一大利好。公司辦公室主任袁勇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在泥濘中,互相幫助,擺脫困境。2020年,我們的銷售額将達到11.12億元人民币。通過将湖北代金券與我們自己的促銷活動相結合,今年前九個月的營業額已達到8.46億元,比往年大幅增加。"
線下銷售不錯,線上也不錯。今年前9個月,我市包括145家有限網售銷售企業,零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70家,零售額在1億元以上5家。公網零售額達人民币33.38億元,同比增長74.3%。宜昌市宇富世界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緻力于"售出物美價廉的農副産品",與多家一線大V合作,通過活貨的形式将柑橘、雞蛋等農副産品上網,銷往全國各地。公司董事長朱道鵬表示,"去年實作營收2.1億元,今年銷售收入有望再創新高。
宜昌的夜景很迷人,夜間經濟同樣宜人。我市搶占了全國文化大隊和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持續升溫供夜間消費。10月15日,"楚宴世界"楚菜消費之旅進駐宜昌和三峽美食節活動在西壩夜市舉行,這也是楚餐消費遊活動的第一站,為推動夜間文化旅遊消費集聚區的建設,打造長江夜島。中南路美食街積極打造新美食區,已有200多家餐飲企業進駐,成為夜間經濟網紅牌。
會展經濟也反映了宜昌消費市場的旺盛現狀。市商務局成立了市會展行業協會,今年共舉辦了"易景園"市群首屆住房博覽會、首屆婦童家庭服務博覽會、汽車消費展等各類工業展覽活動62次,吸引了近1000家城外企業參展, 累計營業額超過10億元。
穩定外貿,抓住"牛市"商機赢得市場
海外疫情的蔓延,加上國内疫情的防控,使國際市場向賣方市場傾斜。
為了抓住"牛市"穩增長的機遇,市商務局聚焦化工、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不僅服務于外貿企業負責人,對接重點企業,還大力培育小外貿主體,幫助他們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使其外貿業務"量價上漲"。
興發、宜華、三甯、東三等企業是外貿主力軍,今年得益于國際化肥市場的改善,出口量明顯增加,直接促進化工産品出口占整個外貿出口的比重。
1月至9月,宜昌達門航運有限公司交出的10艘2萬噸以下的機動船,價值7500萬美元,而2020年為600萬美元。公司工程準備部經理吳銀芝表示,業績的大幅提升既是由于疫情期間訂單積壓,還在于企業敢于走出舒适區,大力引進專業人才,改變了過去由荷蘭總部進行生産設計的常态, 并争取更多的主動性。
截至9月,宜昌微電子有限公司内外貿業務同比增長30%。公司董事長闫道京堅信,雖然疫情的影響存在,但道路始終是一步一步走出去的。在談到疫情後加快恢複的訣竅時,他說:由于線量有限,我們從一條線走到客戶。通過自己開發的線上服務軟體,為客戶提供裝置調試、遠端協助服務。"
1月至9月,宜昌新增外貿企業90家,遠遠超過年初政府工作報告計劃的數量。湖北泰中進出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外貿營業額同比增長240%,超過1000萬元。目前,正在推進新工廠的建設,越南武漢的分公司已經完工。公司總經理鄭剛将這一增長歸因于線上推廣和獨特的管理系統。"我們在全國有20多個辦事處,由專門的倉庫和人員提供支援,這種網格布局領先于市場和争取合作,"他說。"
在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我市深入實施外商投資"破零"行動。1-9月,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39億美元,同比增長124.65%。合同中的外資金額為5.32億美元。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4家,總數達到241家。
搭建平台打磨"金色招牌",推動開業
去年,宜昌被準許為綜合保險專區、跨境電子商務試驗區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開放平台數量達到8個。輔之發達的國際貨運鐵路,以及三峽機場、白陽港、茅坪港等管道暢通,宜昌與世界互聯互通更快,貿易更順暢,合作更緊密。3月22日,保險區正式關閉營運。截至9月底,進出口總額達20.8億元人民币。在已引進的企業中,保稅加工企業有9家,其中數量占全省綜合保險面積的近三分之一。
去年9月,商務部等七部在全國開展市場采購貿易模式試點,三峽物流園成功準許了這塊金招牌。從首次單行試運作開始,9個月内出口額已突破1億元,新增商家400多家。三峽物流園與小宇紅果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與商戶聯營在海關系統内進行所有備案。公司副總經理郭世明評論說:"農業和副産品是自營職業和分散的,新模式簡化了各種程式和賬單,降低了出口成本,是農産品和副産品出口的'助推'。"
市場采購貿易模式試點在"易景恩"城市集團隻有這一個。為了做大做強新業務模式、新模式,市商務局計劃在不久的将來組織城市集團市場采購貿易模式試點聯席會議,聯合四地開展範圍更廣的業務合作。
今年4月,宜昌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正式成立,成為全省首個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張杜志總裁介紹,目前已吸收會員機關60餘家,涉及平台、物流、銷售、金融等跨境電商産業鍊,計劃在3年内,協會會員總數達到200多家。
在我市商貿經濟全面複蘇的同時,我們仍面臨外部消費不足、企業成本增加、傳統商業企業轉型壓力較大等困難。市商務局局長表示,圍繞區域消費中心、活力中心和内陸建設開辟新高度,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優化環境,千方百計幫助企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努力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記者高浩、見習記者張如雲、記者劉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