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
那一年,年輕的梁思誠遇到了年輕的林慧英。
什麼叫"青梅竹馬",什麼叫"挨家挨戶",什麼叫"好連天成",大概是用來形容這樣的邂逅......
梁思誠、林慧英(AI修複)
梁思誠的父親梁啟超,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民族科學大師和現代中國變革規律的推動者之一。
林慧英的父親是北洋政府首席大法官林昌民,叔叔是黃花崗72位烈士之一林固民,他寫了《與妻子的書》......
他們的家庭生活、才華、知識、價值,如此相配,簡直就是一對天地人設定的一對人......
梁啟超
林昌民
然而,在林慧英16歲的時候,他遇到了23歲的徐志摩......
徐志摩對林慧英發起了瘋狂的追尋,他在給梁啟超老師的信中寫道:我會拜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在浩瀚的海洋中,我是幸運的,不,我的命......
林慧英和父親林昌民
1924年春天,當偉大的印度詩人泰戈爾通路中國時,林惠英和徐志摩被安排成為泰戈爾在中國的翻譯家......
在這段感情中,泰戈爾似乎意識到了兩個年輕人之間的糾葛,告别了,他給林慧英寫了一首詩:藍天,愛上了大地的綠色,他們之間的微風,歎了口氣,嘿嘿。
林惠因 泰戈爾 徐志摩
最後,林慧英在受歡迎的徐志摩和腳踏實地的梁思誠之間選擇了後者......
1924年底,在父親梁思誠的安排下,林慧英赴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梁思誠進入建築系,林慧英進入美術系......
這兩位來自非凡背景的中國年輕人,吃苦耐勞,成績優異,絕大多數功課都得到了"優秀"的評論。
梁思誠和林惠因去美國留學僅一年半,林慧英的父親卷入東北軍閥之間的内戰後就去世了......
梁先生在給梁先生的信中寫道:
今天報紙傳出的可怕消息,我不忍心告訴你,但也不能告訴你,你得十二點冷靜,不是因為刺激太戲劇化,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慧因為這個悲劇,唯一的夥伴,唯一的安慰,依靠你......
在梁啟超的勸阻下,林慧英放棄了回國求死的計劃,而是留在了美國,和梁思誠一起完成學業......
林慧英與父親合影
梁啟超在勸阻林慧英的信中寫道:
人的生命,也随着苦難,知道它是無助的,是安全的。
要知道,我是一個感情濃厚的人,但是經過多次,總能理智地平靜下來,這樣我就不會覺得感情的影響,寵壞了我的身體,阻礙了我的事業,這,雖然你不容易學,但忍不住要努力學習......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期間,梁思誠接受了嚴格的建築師基本技能訓練,在系統地研究了西方建築史之後,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向中國建築史,這是一些空白......
1927年,梁思誠和林慧英從賓州大學畢業,梁思誠到哈佛大學人文學院繼續深造,林慧英選擇了耶魯大學的舞台布景藝術......
1928年初,梁思誠和林慧英在美國結婚,他們即将踏上回家的旅程......
臨走前,父親梁啟超寫道:
現在找工作的困難,恐懼不是你打算的,是以我打算給你,同時提醒你先要有覺悟,即使回家一段時間沒能變得相當專業,也不必失望,失望是我們生命中最可怕的敵人,我們需要讓它侵入一生......
我在精神上很幸福,從抱着懷抱的"小點",經過千災萬禍,一個孩子的盤子到了大人,品格學習還是有點紅利,看到締結一段幸福的婚姻,很快就會回到我的懷抱,多麼不幸福......
梁啟超全家合影|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父親都太威嚴了,不能與孩子太親近。但從梁啟超抱着年輕的梁思誠小手動作來看,舉世聞名的梁啟超其實是一位溫柔的父親。
不過,此時梁思誠和林慧英并不知道,此時,父親梁啟超的生命即将結束......
1928年3月16日,梁啟超因尿毒症在協和醫院接受腎髒切除手術,由于醫務人員的錯誤,主刀醫生将梁啟超健康的右腎切除...
但考慮到當時西醫起源于中國,人們對西醫有疑慮,梁啟超為了在醫院的病床上推廣西醫在中國的普及,為了維護西醫和協和醫院的聲譽,這件事被隐瞞了......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協和醫院去世,享年56歲,葬于北平郊區,現為北京植物園銀杏松園。
陵墓是梁思誠設計的,沒有高大的墓葬,沒有長長的銘文,連梁啟超的生平故事,也一字不提......
|佛
1928年秋,回國的梁思誠和林慧英這對夫婦,趕往沈陽,到東北大學任教。
此時,東北大學建築系剛剛成立,有學生沒有老師,27歲的梁思誠擔任系主任,系裡隻有他和林慧英兩位老師......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一個從美國回來的中國建築師是極其罕見的,可以說是值一大筆錢......
但梁先生還有其他計劃...
他越是研究西方建築史,就越是感歎中國古典建築的衰落,甚至擔心,假以時日,中國這片土地上會充滿西方建築......
為此,梁思成為東方大學建築系寫下的辦學理念:從歐洲東方逐漸回來,中國人争風而求,那裡的日常使用需要,沒有西方作為标準......
而我們國家創造的藝術,在這個時候也是悲劇性的......
西式建築因為使用友善,很開心...
有鑒于此,本部門的基本目标是挽救這一不幸的現象......
1931年夏天,在東北大學任教三年後,梁思誠離開東北,搬到北平。
當時,北平、上海、天津等城市,成為中國建築師回歸的活躍舞台,一個西方建築興起,建築師非常昂貴......
但梁思誠轉身離開了喧嚣,他回到了書房,準備從頭開始,研究中國建築史......
在美國留學期間,梁思誠發現,西方建築史是有序、清晰、有條理的......
但在世界建築史上,中國建築卻沒有立足之地......
中國建築的施工技巧,全靠老師口對口,書面記錄幾乎是空白的,更不用說科學的記錄和傳承了......
梁思誠決定改變這一切...
于是,他從清代建築開始,從北平的老師和老工匠,梁思誠一點一點地觸摸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奧秘......
什麼是鬥拱?
什麼是金條?
梁思誠拿着書,一點一點地咨詢老工匠,慢慢弄清楚......
1934年,梁思誠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專著《清朝的建構》
林慧英寫了本書第一章的序言,這隻是他們一生中探索中國建築史的漫長旅程中的一小步......
但是,對于即将旅行的旅行者來說,隻要他們邁出這一步,他們就不會陷入困境,隻會風雨......
我們知道,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皇朝變了,國王滅亡了,無數中國古代建築在一次戰争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在梁思誠的時代,日本學者把日本儲存唐代建築視為一種極大的榮譽,他們宣稱:中國,沒有唐代木結建構築......
然而,梁思誠堅信,在中國土地上一個安靜的角落,會有唐代的木結構,它靜靜地、幸運地逃過火,躲避自然災害,屹立不倒......
此時,就在日本侵略戰争爆發前夕,中國陸軍兵一片混亂,土匪猖獗,危機四伏......
在這片沙漠中,很不和諧的走幾步,自帶封面卷,扛着測量儀器的學者,他們是梁思誠夫婦和中國古代建築團隊......
林慧英在一本家庭書上描述了調查的情況:孩子們競相擠,看到我們拍照,教先生幫我們展開銘文......差不多1,400年,是的,1,400年,我們一起感到自豪......
1937年夏天,梁思誠和林慧英把8歲的女兒和5歲的兒子交給梁思誠的姐姐照顧,第三次去了山西。
多年的古建築考察,雖然頗有成效,發現玉仙杜樂寺和應賢木塔等遼代的宏偉建築,但一個問題始終揮之不去,在梁思誠和林輝心中卻因為頭腦而流傳:唐代木結建構築,在中國真的滅絕了嗎?
六年來,他們每次旅行,心中都在祈禱:讓奇迹發生,讓我們發現一座唐代木樓!
梁思誠和林慧英騎着騾子,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兩天,終于來到了五台山腳下的豆村......
那是一個華麗的黃昏,他們看到了前面,在夕陽下,有一座寺廟,閃爍着明亮的光芒......
大殿額頭上的筆迹,經過幾千年的風雨不朽,依然清晰可見:佛陀禅寺的真面目。
梁思誠在他的手裡寫道:拱門巨大,有力,簡單,影響深遠,随機一瞥,其極其古老的立體......
他們從屋檐下的縫隙爬進了寺廟......
梁思誠 記錄:
橫梁上積聚的灰塵有幾英寸厚,踩得像棉花一樣,我們用電傳來參觀,看到酒吧已經被蝙蝠卷起,數百群羊群聚集在上面,無法去除......
拍照時,蝙蝠看到燈光飛舞,淫穢令人難以忍受,而且木頭上有上千隻臭蟲,大概吃了蝙蝠血,工作到苦澀......
這是唐代的木樓嗎?
雖然從監管和過程中看,這極有可能是唐代的木結建構築,但他們也必須找到具體的證據......
經過幾天的清理,蝙蝠被趕走了,灰塵被掃走了,幾千年前的寺廟,逐漸出現......
林慧英在寺廟的橫梁底部發現了隐藏的墨水......
是以,佛光寺建于公元857年,即唐玉宗11年,是真正的唐代木結建構築。
今天的佛光寺(照片:Visual China)
佛陀光寺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即中國土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
佛光寺的發現,也是梁思誠和林輝一生之路上最輝煌的一天,之後他們的命運将急劇下降......
這時,沉浸在佛寺發現的極度興奮中梁思誠和林慧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分崩離析,中國大地點火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争全面爆發。
幾天後,林慧英在給女兒的一封信中寫道:
寶貝,媽媽不知道怎麼告訴你很多...
如果日本人想占領北平,我們願意和他們一起戰鬥,那麼你就要跟着阿姨走,現在我們中國人要勇敢,沒什麼好怕的,一切都要下定決心去做......
七年來,梁思誠、林慧英一行人,走在中國的土地上,走遍荊棘,向前邁進,直到佛光大驚,直到夢想成真,噩夢和厄運紛紛而來......
這一夜,改變了所有中國人的命運,也逆轉了梁思誠和林慧英的生活......
|流亡
盧溝大橋事件發生後不久,北平墜落,梁思成的隊伍被迫撤離轉移,從這一天起,雙方...
臨行前,他們将七年的研究成果、制圖、照片底片等,存放在天津大租界外資銀行地下金庫......
曾經安靜而豐富的生活,變成了幾件颠簸的行李,隆隆的槍聲,遍布整個大學,或向西,或向南渡輪,都已移至後方......
教授、學生、老人、婦女、兒童...
一箱箱的書,一大袋的樂器,甚至養牛場......
這一切,在苦難的浪潮中,慢慢蔓延到中國大陸......
梁思誠和林慧英,拖着行李,抱着老母親,抱着孩子,成了潮水的一部分......
他們從北平逃到長沙,稍作完結,然後調到貴州,抵達雲南昆明,半個月後,再次出發,抵達四川麗莊......
李莊,那一年是一幅沒有名字的地圖小地方,人口隻有3000多人......
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近1萬人,包括同濟大學、金陵大學文學院等十幾家文化研究機構......
在立莊附近,有一個叫月亮田的地方,已經接受了梁思誠的家人,他們将在那裡度過六年的抗日戰争時期......
到達立莊後不久,林慧英的舊病肺結核複發,在這裡住了六年後,她将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時光......
此外,林慧英的弟弟林恒在與日本的空戰中為國捐軀......
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
她為哥哥寫了一首詩:"哥哥,我沒有合适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你離開得太早了,太早了,兄弟...
長期卧床生活,枯燥乏味,單調而悲傷,但林慧英依然以浪漫的方式,适應這樣的生活......
她還寫了關于她卧床不起的日子的詩:
今天十二個小時,是我十二個客人,每人來了,然後離開了,最後夕陽拖着影子也離開了......
黃昏悄悄溜進來,好奇地偷了進去,我說:朋友,這次我不能告訴你......
天,真的很辛苦啊,林輝因為一年四季都下不了床,梁思成承擔了所有的家務,曾經的大房子女,曾經有名的門衛,被逼到家裡四面牆,沒有飯鍋,沒辦法去......
如此之多,以至于著名曆史學家福辛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偷偷寫信給政府,讓梁思誠兄弟拿出一些經濟援助......
福西安在信中寫道:"我從來不愛讨好人,但梁仁公(梁啟超)的後代,無論性格還是知識,都是中國的一流人物,也是國際名人,到此為止,真的看不下去......
雖然生活如此艱難,但梁思誠冷靜下來,拿起筆和紙,開始寫下他長久的計劃:"中國建築史"。
卧床不起的林輝因為自我倡導,為梁思誠做古文獻的整理,沒想到,在整理古文獻的過程中,林輝因為對漢代文化有着深深的迷戀......
梁思誠在給美國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惠蓓一直深深卷入漢代,無法自拔,她現在和漢代人物很私密,什麼漢朝皇帝、皇後、文武上百名官,他們的好惡,她說頭是陶,好像在說他們的鄰居一般......
梁先生和梁太太的鄰居兼密友金月軒先生也在信中寫道:
惠因一直沉浸在漢代,無論你和她談什麼,她都會毫無用心地跳回到那個遙遠的時代......
我們發現,如果我們想引起她的注意,我們必須與那個遙遠年齡的紳士和女士競争......
我們隻能希望,當她的靈魂偶爾飄回二十世紀時,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驚人的消息......
1942年底,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先生到李莊看望梁思誠和林慧英......
多年後,費正清在回憶錄中寫道:
如果美國人處于這種情況,他們就會放棄他們的書并謀生。但是,我們的中國朋友在接受農民生活條件的同時,仍然緻力于他們的學術研究。
即使在饑餓和寒冷的日子裡,梁思誠和他的團隊在Lizhuang當地的石闆上印刷了兩本學術期刊......
他在本期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的文章,他在文中寫道:
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反時代的工作。近年來,中國在劇烈變化中趨向西化,社會被中國古代建築的破壞程度更高......
除非我們不尊重這個古老國家的燦爛文化,如果有複興民族的決心,我們不能忽視對中國建築的研究......
1944年,勝利前夕,梁思成離開立莊,前往重慶擔任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
這期間,梁思誠編纂了一本文物目錄,每個名錄上的名字,都是他心裡的最愛......
幾年後,這份目錄也成為中國新國家文物保護名錄的雛形......
梁思誠還為美國第14航空隊編制了華北和沿海省份文物清單,并在軍事地圖上标明,以避免戰争破壞。
他還在地圖上鄭重地标記了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
肆意|傳回
1946年7月,梁思誠和林慧英結束了九年的流亡生活,舉家遷回北平。
這時,林慧英的身體已經變得虛弱,醫生警告說:她的生命,已經不到五年了......
梁思誠在給清華大學校長梅偉的信中說:抗日戰争即将結束,中國的城市極具破壞性,戰後重建迫在眉睫,國家需要一大批建設人員......
梁思誠建議清華大學成立建築系,并自認勇敢地擔任建築系主任......
1946年秋,清華大學建築系如期開學,共有13名學生。
由于梁思誠受邀到美國講學,第一學期由吳良軒授課,吳先生和林慧英在病床上共同制定了課程...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生朱子軒先生回憶起見到林慧英時的場景,他說:林先生的氣質和現在電視劇要演她的演員,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他補充說:"梁思誠先生說話很能幹,但梁麟先生在一起的時候,中間還是林先生......
因為朱子軒先生的說,我去看看曾經飾演林慧英的演員......
共三部:電視劇《地球四月天》中的周迅曾飾演林慧英,在電視劇《天行》中飾演林慧英,電影《不問事》中的吳金燕曾飾演林慧英......
周迅最著名的版本之一,我想朱子軒先生說的"或相隔很遠"大概是指這個版本......
林慧英,周迅飾演,在《地球四月天》中飾演
與此同時,梁思誠來到美國耶魯大學,講述中國建築藝術的曆史......
20年前,他隻是一個站在講台上的國際學生,20年後,他是第一位在西方大學的一個論壇上講述中國建築史的中國學者。
在美國期間,梁思誠舉辦了中國建築攝影展,兩次就唐宋雕塑和建築發現進行了學術講座,被普林斯頓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并應邀參與了聯合國總部的設計工作。
1947年,梁思成離開美國,回到中國......
在美國的近兩年裡,梁思誠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推向世界......
這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第一次以系統、科學、細緻的方式走進世界建築史,如黃河和長江,蜿蜒千裡之後,終于進海......
1947年底,梁思成回到北平,登上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領獎台......
此時,梁思誠雖然隻有46歲,但多年來工作和生活的起起伏伏,大大損害了他的身體......
他不能站直,穿着西裝穿"鋼背心"......
他失去了大部分牙齒,每天早上他不得不花很多時間給假牙加滿......
可是上課的時候,腰闆是直的,西裝是皮的,白襯衫一塵不染,胡子幹幹淨淨,頭發不羁......
這是教師桌的必要性,也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非常看重的尊嚴......
除了外表得體,為了名聲的尊嚴,梁思誠更是小心翼翼地維護着......
梁思誠和林慧英的兒子梁從誡命出發,從小就熱愛藝術設計,成績優異,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的考核中,但以兩分...
多年後,梁先生還是後悔了,他告訴記者:隻是兩點,我父親是院長,但他一句話也沒說......嘿,我仍然責怪自己沒有引起好的興趣......
吳|古城
1948年12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
解放軍的一位上司人到清華大學向梁思誠征求意見,梁思誠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他要攻擊北平,他會盡量避免破壞文物,讓我在地圖上注明,并稍微談談它的曆史和文化價值......
這件事,讓梁思誠很感動,他說:童年讀孟子"吃鍋肉,歡迎王老"這兩句話,那天在我腦海中具體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梁思城心愛的古都安然無恙......
新中國成立後,林慧英上司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圖案的設計......
梁思誠主持編制了《全國重要建築遺迹名錄》,他們研究了二十年,最後開花結果,他将22個省、146個市縣、500-600座古建築編入此目錄......
簡的第一個城市是北平市。
第一項是:北平市全部。
參賽作品描述:世界上最完整、最偉大的古城,一切為一個整體設計,對稱、大膽、無與倫比。
然而,關于北平,梁思誠在西郊再建一個行政中心的計劃與蘇聯專家的計劃大相徑庭。
在那個時代,決策者們并沒有選擇梁思誠的計劃,幾年後,曾經的古都北平變成了現在的現代北京......
那麼,梁思誠的心底現代古城,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他說:
儲存城市街道中心的古建築,過道的陰影,辦公室的前院,美麗的牌匾,比外國噴泉或紀念碑更符合中國的身份......
我們應該研究漢代、南北朝石雕、唐宋建築、明清牌建築,以及零星的紀念碑亭、零星的亭子、水池、影牆、石橋、中國鐘表的擺布和雕刻,并智能地應用它們......
其實,古城牆的破壞,一直都是這樣...
倫敦、巴黎、羅馬...革命勝利後,大面積拆除了古城牆。梁思誠想保留北平長城,它幸存了1950年代的最後一件傑作......
不幸的是,他仍然失敗了...
林慧英曾經說過:你真的把古董拆開了,未來要後悔!即使它被修複,它充其量也是假古董......
誰能想到,林慧英的話在51年竟然變成了一句話,2004年,永定門城大廈在原址上完成了重建......
1955年4月1日淩晨,林輝因病去世。
林慧英曾經寫過一首詩《死亡就是安慰》,有這樣幾句話:人生是一連串的腳步聲,泥濘如重,死是終,不再艱難......
這部紀錄片由中央電視台制作,梁思誠和林慧英共8集,每集46分鐘,整部電影長達368分鐘,講述了梁思誠和林慧英夫婦在大時代風雨中人生的風風雨雨中的故事......
該片于2010年10月17日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豆瓣評分高達9.4分,有網友評論:梁林軒的人生傳奇,變故城一聲歎息......
對于很多觀衆來說,對梁思誠和林慧英的了解,多半是因為他們與許志墨、金月軒的情感糾葛,以及各種傳聞八卦......
然而,當公衆在他們的情感生活中投入過多的熱情,卻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他們的才華,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痛苦和掙紮......
正如影片中叙述者所說:太多的記載和傳說,讓梁思誠和林慧英離我們更近,但有時,仿佛離我們更遠......
現在,我們站在2020年的時間點,回顧20世紀20年代、50年代的梁思誠和林慧英......
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癡迷和熱愛,對古城的關心和熱愛,與生活的時代格格不入......
他們的歡呼和眼淚,他們的掙紮和掙紮,他們的鮮血和無能為力......
這一切遠比他們的情感糾葛更有趣。
在紀錄片中,有一個故事...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時,梁思誠一直喜歡在博物館旁邊的建築系閑逛,他偶然發現......
昭陵的六塊石頭中的兩塊,唐太宗陵,藏在賓大博物館裡......
梁思誠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梁啟超對于這個大有感觸:
趙陵島會如此流放到美國?如果在别的國家,新聞紙不知道怎麼制造噪音,在我們國家,即使是我這樣的人,如果不回複你的信,也不知道陰影,可悲,可悲......
昭玲的《露紫色》和《拳頭》于1914年被打破并運往美國,現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圖檔:Visual China)
據同學們介紹,在那段時間裡,梁思誠和林慧英經常在昭陵石馬前徘徊,默默欣賞和凝視......
此時,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後半生,會與中國古代建築和文物緊密相連......
他們會驕傲,沮喪,快樂,悲傷...
他們也會被批評,欣賞,責罵,被青年的曆史命名......
原本,梁思成和林輝因為那些閃爍的生命碎片:佛光寺的夕陽,經久不衰的書中的煤油燈,病床上的談話和笑風,北平古城牆下的呐喊......
事實證明,這一切,早已注定了...
從20多歲開始,無可救藥地愛上自己的國家,愛上自己的民族曆史文化,從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和結局,就已經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