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電影《五月碧雲天》海報
◆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合拍電影《黑郁金香》劇照
◆印度電影《印度制造》劇照
◆希臘、法國、意大利合拍電影《霧中風景》
明天,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
因為有好電影、有愛電影之人、有電影與人的相遇,每年青梅煮酒時,上海國際電影節擺開盛宴,邀全城、全國、全世界的朋友共享。而今年,更是我們迎來新中國70華誕的重要時刻。
1993年,伴随着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為了滿足人們對電影藝術的需求,謝晉、張瑞芳、吳贻弓等老電影人動議,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際電影節,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當仁不讓、責無旁貸。
時間一去26年。如果說最初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倚賴的是謝晉等人的朋友圈,那麼如今這個彰顯着“中國主場、上海氣質”、矢志深耕“亞洲、華語、新人”的國際電影節,已能在全球15個A類國際電影節中的前排亮相,已被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FIAPF)指定為新設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已經與戛納電影節締結越發密切的友誼,更是已經成為交融亞洲文明之光、交彙“一帶一路”風情的電影盛典。
22屆、26年的精耕細作,讓這座城市的電影生态有了質的改變。
名導佳作相繼到訪,成了市場的常态——電影節的報名參展數量連年增長,今年已收到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0部作品;電影節期間,500部左右展映作品裡有近300部各類首映片,幾乎天天有首映;而在更廣泛的365天内,上海周周有影展,國别展、名導展或是各種豐富策展思路下的主題影展,都在為激活區域文化交流、豐富世界電影版圖做出自己的貢獻。
銀幕的邊界一直在延展,觀衆的視野不斷地開闊——每年的電影節隻是10天,狂歡的大幕卻總比預期來得更早,幾乎組委會每官宣一個單元、一位評委,就足夠激發影迷不小的歡呼。影展的開票日,無論身處上海、長三角抑或中國的任何地方,線上同時“比手速”更會成為影迷們天涯共此時的集結信号。及至一整年,上海已成為全球觀影人次第二的城市,已成為亞洲能提供最先進觀影體驗的城市。
國際性、專業性、惠民性三大指數競相增長,這座電影之城亦成了助推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重要引擎——每年6月,中國最重要的新片、佳作會來此站台“打榜”,并是以彙集了各路名家開啟關于品質更新、産業進階的頭腦風暴。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大幕剛落下,中國的、亞洲的、世界各小語種國家的新人新作,已開始籌謀下一次約會,期待在上海提供的六級階梯上找尋合适位置,從創投、短片直到亞新獎或金爵獎的起跑線等待一飛沖天、在上海被世界看見。
為光影而綻放的上海初夏,名家名作的光芒自然炫目,小衆佳片的風采亦不會被輕易錯過;“忙并快樂着”的觀影狀态固然是迷影人群的寫照,可電影節穿透普通觀衆與迷影人群的壁壘,讓電影滲透進大衆的美育日常,這是同樣美好的結果。
為何我們年複一年地期待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因為在銀幕上,有影史留名者的史詩,也有普通人向往的遠方;因為她既彙聚文化能量,亦能引航産業更新;因為她既是電影一種業态的生長,亦激發了上海服務、上海購物、上海制造的更多活力空間。
正是如是意義上的與光影同行,成就了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張金名片。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