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類="pgc-h-中心線">1</h1>

死亡詩歌協會 1986 美國
威爾頓預科學院堅持"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信念,以穩健紮實的教學作風和較高的晉升率著稱。家長和老師隻為一個目标而努力,那就是将學生提升到名校。
從學校畢業的文學老師約翰·基廷(John Keating)具有反傳統精神,他帶領學生通過浪漫、激情和體驗進入文學殿堂,讓學生了解自己,思考生活,追求夢想。基廷的教學在同學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尋找,勇敢地尋找人生道路,甚至違反學校規矩,成立了死亡詩社,在山洞裡唱歌!
在影片中,基廷運用體驗式教育教學方法,将活動體驗轉化為活動體驗,這是通過讓學生交流讨論和講解來實作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2</h1>
2004年,法國《牛棚之春》
指揮家皮埃爾·莫恩吉(Pierre Moengi)回到家參加母親的葬禮,他的國小同學佩皮諾(Pepino)給了他一本舊日記。這本日記由莫恩的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斯(Clement Matthews)撰寫,記錄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動人的場景。
馬修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音樂家,但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不得不去一所男子寄宿學校擔任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是專門為陷入困境的青少年建造的,被稱為"池塘底部"。抵達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哈森(Hasen)追求的是一種"行動-反應"的管理方法,簡單而殘酷,喜歡對學生進行體罰,對學校關系漠不關心,以及學生行為。Matthew發現學生們喜歡唱歌,于是組建了合唱團,用音樂打開了學生們封閉的心扉,也發現了Moange的音樂天賦,這使他走上了音樂之路。
"我能為我的學生做些什麼?"這是馬太的問題,也是每個教育者、每個社會都應該問自己的問題。馬修支援學生的立場,學生的成就和發展。這部電影還涉及教育紀律的公平性。
<h1 類="pgc-h-中心線">3</h1>
《熱血老師》2006 美國、加拿大
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羅恩·克拉克(Ron Clarke)在他家鄉的一所私立學校斯諾登國小(Snowdon Elementary School)任教,四年來首次獲得校長、同僚和學生的認可。他本可以随風而行,但當他得知紐約的公立學校缺乏好老師時,他放棄了家鄉的工作,去了紐約市的哈萊姆國小教書。學校按年級劃分,他在五年級教了一個糟糕的班級,面臨着許多困難和挑戰:班上的學生主要是黑人和移民後裔,很多問題學生,學習作風很差,在他前一年換了六位老師,校長希望他能在短時間内使這門課取得好成績: "測試結果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隻有這樣,我才能保住我的工作。"
接手後,克拉克多次碰壁,在朋友的鼓勵下堅持不懈,最後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慢慢赢得了學生的尊重和信賴,并通過建立班級規範引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 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成績。在他細心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努力學習,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教師要想更好地影響和幫助學生,最好先與學生成為"一個群體",教師不應該在"轉化"和"影響"的工作中排在第一位,而應該首先定位在"接受"和"參與"上。
<h1 class="pgc-h-center-line">4</h1>
"超級"2011美國
亨利·巴斯(Henry Bass)是一位專業的代課老師,他經常搬到不同的學校,對各種學生和老師冷眼相看。這一次,他在一所社群公立學校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由于學生的反叛和管理不善,學校陷入了困境,教師們正在遭受苦難。亨利在第一堂課上被他的學生挑釁,但他在教學方面有很大的天賦,他的技能化解了尴尬。亨利的教學風格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叛逆的學生逐漸對他産生了信任,把他當成偶像。
也正是在學生的生活中,總是走出母親自殺的陰影,亨利意識到生活不可能完全走出來。
如何應對學生的挑釁?如何讓學生樂于學習?如何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明确自己的需求,做出價值判斷和選擇?也許你可以在這部電影中找到一些答案。
<h1 類="pgc-h-中心線">5</h1>
地球上的星星 2007 印度
在8歲男孩的眼中,伊薩,這個世界神秘可愛,色彩斑斓,他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陌生的世界交流,腦海中的一道數學題就能變成一場"星球大戰"。他能看清世界,卻看不懂教科書。在老師眼裡,他喜歡做書本的敵人,不超前思考;是以他的父母把他轉到了一所寄宿學校,傳說"野馬會被馴服"。
在寄宿學校,艾薩被扔進了一個陌生而寒冷的地方。對他來說,家庭作業還是很困難的,詩歌課他不能回答老師的要求答案,文法課他無法區分動詞、名詞、形容詞,甚至美術課經常畫一幅素描都成了負擔。所有的老師都向他抱怨他懶惰,沉悶和愚蠢,進而侮辱他,嘲笑他,甚至體罰。
這時,一位名叫尼克的藝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尼克的童年經曆與艾薩相似,他富有同情心和關懷,更能了解自己的處境和困難。經過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尼克發現誦讀困難症存在問題。尼克耐心而細緻地幫助他回答他的問題。在尼克的指導下,伊茜的病情逐漸好轉,她的學習成績也慢慢跟在後面。伊薩在尼克推廣的全校繪畫比賽中赢得了冠軍。
如何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如何向學生學習?與父母溝通的藝術?這部電影帶來的遠不止于此。
<h1 class="pgc-h-center-line">6</h1>
豬籠教室2008日本
這部電影是根據日本的真實事件改編的。
4月,新老師邢先生來到一所國小六年級二年級的教室,他帶來了一隻小豬。明星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師想讓大家養這頭小豬,然後吃掉它。"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同意。
其他老師對Star先生的計劃有不同的看法和看法。最後,校長支援了明星小姐的課程。六年級二年級的孩子為小豬搭建了房子,并給它取名小P,并定期打掃房間,為它清理糞便一年。圍繞小P,各種有趣而緊張的事件交替出現,同學們對小P的感情越來越深。
小P日複一日地長大,孩子們即将畢業,吃小P的時間也日漸臨近。圍繞畢業後如何處理P的問題,孩子們進行了充分的讨論,在選擇的困境中,學生們在生物倫理學等方面都得到了深入的教育。
《小豬課堂》所描述的課程改革,符合課程改革的道德規範和教師職業的規範,具有較強的實踐和操作意義。通過小豬課堂,我們可以讨論課程改革的論點和家長在反對時的有效溝通,以便為課程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h1 類="pgc-h-中心線">7</h1>
"孩子和事物"2011中國
師範大學畢業後,年輕的教師林東慶來到明石國小擔任五班(4)班的班長。這班的問題學生比較集中,校長提醒他要多加注意,但初露頭角的林東青并不在乎,面對的挑戰要充滿野心,準備展現出偉大的雙手。
然而,學生的問題是如此多樣,以至于林的裝修計劃一再受挫。于是他向負責學生心理咨詢的丁先生求助,開始反思、适應、調整自己。通過家訪、心理疏導等方式,林東青開始了解和了解直系學生,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最後在對學生的尊重和愛心上赢得了學生的喜愛。在教學實踐中,他和孩子們也走過了成長的旅程。
教育的前提是認識和了解學生,有效的教育需要根據成績進行教學,教育研究首先是孩子的研究,要深刻了解孩子面前的具體生動,探索他們的差異和原因。
<h1 類="pgc-h-中心線">8</h1>
《因你而生》1995年 美國
1964年秋天,在俄勒岡州,音樂家格倫·霍蘭德(Glenn Holland)被迫在一所中學找了一份音樂老師的工作,以賺錢完成他的作曲生涯。開學第一天,音樂基礎很差的學生給了他一個尴尬的壓抑,霍蘭德的信心受到了打擊。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校長批評霍蘭德受教育程度低。面對工作上的挫折,妻子給了他耐心的勸說和安慰,體育老師比爾·米斯特也對霍蘭德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改變,使他的教育态度和教學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他幾十年的音樂教育中,Holland以愛,信任和了解赢得了學生和同僚的尊重和喜愛。在他退休之前,感恩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通過盛大的告别派對向荷蘭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從入職到退休,荷蘭努力通過自我努力找到工作意義,實作人生價值。影片呈現了教師生活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描繪了教師立體而豐富的形象。如果你太忙了,隻有時間看一部教育電影,那一定是《生活是美麗的》,因為你。
影像教育:從電影中了解教育與生活
文章來源:原著《影像教育:從電影中了解教育與生活》綜合彙編,陳大偉著,閩大出版社出版,2017年12月出版
圖檔來源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