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賢于2004年8月9日去世,距他70歲生日還有兩天。就連中關村的人也記得他的名字,"遺忘"是中國企業曆史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1980年10月,46歲的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頂級核聚變專家陳春賢兩年來第三次訪美歸來。他一次去兩個地方,西部的矽谷和東部的波士頓128号公路。走在兩棟房子低矮、郁郁蔥蔥、狹窄的地帶,他突然産生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激情。陳春賢是當時中國最有前途的新一代科學家,1978年,中國科學院聘請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教授級研究人員,一共隻有10人,陳春賢後來成為數學家陳景潤的"時代偶像"并列榜。矽谷之行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回國後,他給上級寫了一份報告,說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矽谷",他寫道:"美國快速發展的原因是技術變得如此之快地轉化為産品,以至于科學家和工程師具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總是渴望将他們的發明,專有技術和知識轉化為産品,借錢和分享工廠。"在他的計劃中,他甚至圈出了"中國矽谷"的所在地,他在中關村工作。
中關村其實是北京北部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在1949年之前,它是一個擁有70個家庭和276人的自然村莊,周圍的墓地占土地的30%以上。1952年,中國科學院落戶這裡,同年,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并,在村北形成一個師研區。後來,中關村先後建成了中國科學院的幾家重點科研院所和大面積的職工區,成為一個地區科研人員高度集中的地方。"我們在中關村工作了20多年,這裡的人才密度不亞于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品質也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多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陳在報告中說。"
如果隻是寫一份報告,說話,而且,陳淳首先要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個測試産品全部投入其中。回國後的兩個月裡,他瘋狂地打電話,給各部門寫報告提出建議,最後,北京市科協認可了他的想法,同意借給他200元,并開立了證書,讓他在銀行開戶。12月23日,受美國矽谷傳奇的啟發,陳春賢在中關村倉庫一角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開發服務部"。随着陳春賢跳入商海,還有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電子研究所、力學研究所等14名研究人員。未來,中關村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科研産品集散中心,陳春賢無疑是第一的開拓者。1980年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整個12月有六場鵝毛雪,據報道,今年冬天的降雪量是近二十年來最大的。陳淳先是騎着自行車日複一日地跑雪生意,他的服務部在開工兩個月後終于接到了海澱區第一家單車廠,一位小街廠廠長問上門兜售生意的核聚變科學家陳春賢:"你能幫我們解決電力問題嗎?陳淳停頓了一下,然後道:"當然,你能給多少錢?"
中關村要等三到四年才能真正熱鬧起來。陳淳剛成立服務部的時候,在中國科學院内外都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工作做得不好。這時,出生在陳巴兒的陳首先展現了四川人的獨特之處,他像瘋了一樣四處奔波,研究高難度的核聚變技術科學家不得不為15個人的生存做"水稻陰謀"。創業第一年,他的服務部門有2萬多元的收入,這在當時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了,陳春賢讓每人每月發放15元的津貼,這件事在中國科學院窮困潦倒的中國科學院,亂麻麻,舉報人說,陳春先搞歪門邪道, 實際上給了自己兩個級别的工資。到1983年,陳淳首先簽訂了27份合同,與海澱區4家集體所有制小廠建立了技術合作,并幫助海澱區建立了海澱新技術實驗廠和3家技術服務機構。陳淳最初為服務部設定了經營原則,後來成為普通法設立的中國民營高科技公司,即:科技人員走出研究所,遵循科技改造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計入國家設立, 自籌資金、自籌資金、自籌資金、獨立管理、獨立依法決策。在他身後,他被懷疑、侮辱、嘲笑,中關村周圍漸漸湧現出零星的科技公司。在媒體報道中,陳春賢的作風引起了上層人士的關注,在負責經濟工作時,胡啟立、方毅都曾下過訓示,他受到了極大的贊揚。
在這些措施的觸動下,海澱區放寬了中關村公司的政策。1984年,四通、渝海、京海等非常知名的聯想公司誕生,"中關村電子街"開始形成,到1992年,這裡的民營科技公司已達5180家。
陳春賢的研究方向是深度核聚變,他參與了中國第一個核聚變基地的建立,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在中關村,他的專業幾乎沒什麼用。自1980年以來,陳春賢基本上放棄了學術研究。他把服務部門改成了華夏矽谷公司,隻要有一個業務門他很樂意談判,他的公司做過的最大生意就是幫一家美國公司做資料錄入,他雇傭了100多名大學生,1000字賺0.4元,如果成功,一年能拿到30萬美元的收入, 但生意後來中途流産了。
陳春賢顯然不是一個優秀的營運商,在他的率先下,中關村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而他的公司一直不受歡迎,而聯想、方正、同方等冉冉升起的新星不可能是同一天。在過去的十年中,他卷入了經濟糾紛,甚至被綁架了兩次。他對人說:"這個想法也很活躍,能了解潛在的增值地方,不等于能把公司做好。相反,經營公司的企業家大多是營銷、财務、管理能力強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學家。我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沒有什麼可避免的。"
陳春賢晚年成為"曆史人物",平日沒人記得,到一些周年紀念日有媒體挨家挨戶采訪一兩次。許多人認為,如果他一直在實驗室工作,他會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自己說:"我認為每一代人隻能做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人們總是要做一些事情來生活,做這個,也許放棄那個。我從不後悔做事,即使我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我也不後悔,因為時間總是在前進。"
陳春賢是四川省成都市人。他值得很長一段時間的記憶。網際網路上有專門的陳春賢紀念網站(http://www.chenchunxian.com)。除了少數内部人士外,這是一個幾乎完全被遺忘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