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博
今天的"台灣問題"是國際冷戰兩戰結構和二戰後中國内戰的曆史産物。如果我們來回追溯問題的根源,在曆史的長河中尋找問題的根源。那麼曆史的坐标應該在1840年設定。
為什麼是1840年?它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一年,英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争。從那時起,封建中國不得不面對資本主義列強的侵蝕。為了"拯救中國",無數有良知的愛國知識分子一直在思考"中國走向何方"的曆史命題,對如何"現代化"中國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探索和分歧實踐。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試圖成為大國之一,從占領台灣開始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具體來說,就是所謂的牡丹社事件。1871年,琉球居民被牡丹會少數民族殺害,因為他們被飓風殺死,并漂流到台灣。1874年4月,日本政府派兵進攻牡丹會。在這種侵略行徑中,美國作為陰謀家參與其中,提供武器,并直接參加戰争。最後,清政府在英國使節的斡旋下被迫簽訂《台事合同》,日本政府在要求賠償五十萬白銀後退出台灣。然而,日本對台灣的野心并沒有停止一天。
1885年,台灣建國時,劉明川進行了第一次巡視,開始了台灣現代化的程序。三年後,康佑為這本書倡導改變法律。又過了六年,青亭阿在下午被打敗了。次年,1895年4月17日,腐敗無能的清朝再次被迫簽署《馬關條約》,該條約使國家蒙受恥辱。台灣從此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因為台灣的割讓,出現了"台灣問題"。同時,台灣人也萌發了以前不為人知的祖國意識和被遺棄兒童的意識(孤兒意識),并随着曆史的進步而發展。
例如,同意砍台,台灣參加北京審判,台灣人民義憤填膺,立即與台灣在北韓執政聯合簽署一封信,表示強烈抗議:
今天聽見宮廷斬台和人民,百萬生命北流,巷子裡的女人小孩都不想吃人肉,各無天合衆的敵人,誰願意丢掉敵人!即使淺灘威脅到他們的勢力,而整個台灣紅子卻沒有與人民同在,勢必會勉強支援,以死之斃,數百萬人的生命被毀滅。如果數以百萬計的生命被敵人遺棄在敵人手中,世界的心靈必将瓦解,......現在,一旦放棄委托,就是把信徒趕到敵人面前,台灣人民将不可避免地死去,但死亡卻隐藏着痛苦!......
在這裡,所謂的"隐藏的痛苦"并不是被遺棄的兒童意識(孤兒意識)的情感根源。
在北京試行各省,看到台灣人民晃動,沒有哀悼,是以大家聚在一起讨論,輿論推康已經為起草皇帝的百萬字(曆史稱為"巴士書"),指出割讓台灣是列強分裂中國的序幕。
另一方面,在斬台的消息傳來後,台灣全島嘩然,邱逢甲等士紳和官員于5月25日讨論建立"台民主國家",推唐景軒為總統,改名為"永清",以藍黃虎旗為國徽,并發表抗日宣言:
我台灣黎大慶地圖200多年,靠近省内,風會打開,東南突然對峙。......檢查整個台灣前後兩千多裡,生活着上千,......現在沒有一天可以呼籲,沒有人願意幫助。台灣人隻有自治,推賢、右攝政,待和後,請打北韓,怎麼辦?......台灣的土地法令沒有受到其他任何人的幹預。設立幹去搞,台灣人隻有皇室的人。願大家死在戰場上,失去舞台,永遠不讓台灣讓路。

從這一聲明可以看出,此時台灣的主觀"自主"意識還籠罩着"無法無天、無人願意幫助"的客觀局面,還沒有發展成一種悲哀的被遺棄兒童意識(孤兒意識)。
既然台灣人的"台灣問題"和"隐痛"是曆史的産物,就應該通過曆史檢驗,了解台灣人民作為台灣社會主體的身份,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在面對不同的曆史條件下是如何表現的。隻有了解曆史的發展和台灣人民身份的轉變,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解決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編輯管理:台灣人民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