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17-20日,"首屆中國古畫鑒定與收藏學術研讨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會議由故宮博物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主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玤,故宮博物院古畫收藏研究所名譽所長,李軍,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主編範敬忠、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千申出席論壇開幕式并緻辭。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主持開幕式。
與會代表合影
書畫的鑒定和收藏是研究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主要内容和獨特傳統。自1949年以來,老一輩專家學者在書畫鑒别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書畫鑒定和收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近年來,對收藏史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高校的藝術專業開始确立收藏的曆史方向,各大博物館的大型展覽和研讨會也選擇收藏為主題,在學術界産生了廣泛的影響。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繼承了老一輩專家的學術傳統,秉承"學術故宮博物院"的理念,不斷推進古畫的鑒定和收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書畫收藏和藝術史研究的程序。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開幕式上緻辭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緻辭中表示,近年來,古書畫史研究面臨許多新趨勢,古畫鑒定收藏研究勢必成為古畫研究的學術熱點。為适應新時代學術發展的需要,故宮博物院先後設立了故宮古畫研究所、故畫收藏研究所等專業研究機構,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設立了中國古代書畫收藏研究方向, 設立古畫收藏研究相關科研課題,同時,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展也一直與書畫史、繪畫鑒别和收藏研究密切相關。依托豐富的藏品,紫禁城組織的特别展覽也離不開對書畫鑒别與收藏的深入研究。這一系列的展覽,不僅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也赢得了業界專家學者的廣泛贊譽。然而,随着相關研究成果的出現,古書畫鑒别與收藏的發展也開始面臨更多需要澄清和重新審視的問題。有鑒于此,故宮博物院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聯合組織了本次學術會議,就相關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讨,必将為推動古書畫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故宮博物院古畫收藏研究所名譽所長王連奇先生緻辭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先生緻辭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總編輯範敬忠先生緻辭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千申先生緻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龔崇正、故宮博物院原副館長單國強、研究館員肖燕義等出席了開幕式。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中央财經大學、浙江社會科學院、遼甯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等高校、科研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讨會并送出了論文。
為期兩天的會議從案例研究到宏觀藝術史問題,跨越各個時代,涵蓋了文物收藏研究和曆史研究的所有領域,不僅包括材料和理論的創新,還包括豐富的方法論視角。專家學者從古畫鑒定理論和執行個體、收藏研究、繪畫史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論證,呈現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研讨會的第一天分為四場。
第一位演講嘉賓和主題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單國強,"古畫鑒别的特點——與古物鑒定的比較",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肖豔義先生,"藏品和繪畫的鑒定還遠未結束——袁武鎮竹石畫的訣竅", 以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蓮,畫作中的"<五>馬"。由薛永年先生主持和審查。薛永年先生指出,單國強先生的報告總結了他的藝術史和鑒定研究之路,傳達了豐富的鑒定實踐經驗,不乏獨特的經驗。肖燕益先生的論文是結合作品檢驗、鑒定和收藏研究的突出案例。他在研究中的問題感,不迷信于先驗意識的結論,巧妙地運用實體視覺檢查和文獻證據相結合的方法,給我們帶來寶貴的啟示。王連琦先生去日本東京博物館看《五匹馬》,發現五匹馬并不是李龍面畫的,四個問題也不是黃谷寫的。它解決了學術界全年無法驗證的真實性問題。
薛永年先生主持論壇
宋國強先生緻辭
肖延義先生緻辭
王連奇先生緻辭
第二場研讨會主講嘉賓和主題分别是:玉輝《王希蒙<錢裡江山地圖>藏族曆史與藝術影響》,《<石運河寶藏續集>題刻問題對原作的分析——從四個"宋拓"<宜華亭後>眼。由白千申先生主持和審查。白千神先生指出,餘輝先生的論文展現了繪畫收藏對後世作風的全景影響,具有開放的角度和說服力。閻一梅女士的告述深邃而膚淺,拓寬了清代金石研究的新内涵。
第三次研讨會的講者和主題是:李凱的《金潤<曝山真實觀>卷初研》,趙國英的《獨特的文化景觀:四王的崛起與私人繪畫收藏的巅峰平行——繪畫史研究中繪畫與收藏關系的反思》和楊丹霞的《錢維成繪畫藝術的初步探索》。由陳烨女士主持和審查。陳晔女士指出,李凱先生對中小畫家和社會藝術場景内容的研究,反映了繪畫史研究的不斷深化,以及研究思路和觀點的轉變。趙國英會長的研究進一步闡述了收藏史與繪畫史的關系,從樹立古典山水風格雛形、畫家創作思想和知識源泉的角度,思考了繪畫史與收藏史的雙重意義。楊丹霞女士的論文聚焦于中期禮貌的互動與社會環境,并在曆史資料分析的基礎上追溯其根源,其中對陳泴的研究是浙江美術研究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新成果。
第四次研讨會的發言人和标題是:朱萬章,《宋馬林<春之首圖>集及相關問題》,薛龍春,《王偉書法鑒别筆記》,黃曉峰,"風雨如何改變了中國現代繪畫史?》。由範敬忠先生主持和稽核。範敬中先生指出,朱萬章先生考察了本卷的特點,重新定義了這一卷從明朝到宋代,并概述了收藏問題,是本文的三大貢獻。薛龍春先生引用王偉不同時期的真僞作品,探讨"标準作品"的可信度和狀況。黃曉峰先生仔細閱讀文字和圖像,将東西方對類似主題繪畫的态度進行比較,并反映了《中西比較》的國際視野。
論壇網站
研讨會分為"文物收藏研究"和"收藏史專題"兩個分論壇。在"文物收藏研究"分論壇上,學者們從繪畫文物和前幾代人作品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審視。關于收藏的研究,邱彩軒先生将道教史與音樂史相結合,考察了《聽鋼琴圖》的内容和創作時代。王忠旭先生考察了浙江博本、尚博本和紫禁城"揭開地圖"的真實性和年代。閻小軍先生在清宮對董其昌的作品進行了統計和檢查,并讨論了筆迹和僞造的問題。段穎研究了陳偉《自訂詩》的顔值、寫作和曆史背景,并透露了閻的曆程。關于身份鑒定研究,王毅軒先生比較了乾隆在紫禁城的書法作品,探讨了乾隆不同時期和境遇的文字問題。張震先生根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雲花圖》,确定了乾隆時期畫家陸燦的其他作品。李甯先生以這本書為第二王法的中心,探索了南朝看守所的地點和書寫形式,審視了南朝看守所的僞裝和虛假面貌。關于标題跋涉的研究,關鍵是故宮博物院藏元朝鄧文淵《方草柱》為趙孟軒《水村地圖》卷後跋涉,在明清兩代被分割開來。張亮以玉記的世界老題跋涉墨迹,通過标題跋涉看餘記的書法和收藏。江鵬先生鑒定并诠釋了董其昌在重要古畫中保留的一系列銘文,并重置了他的曆史背景。此外,秦明先生梳理了劉九軒先生40年來黃奕繪畫研究曆程的曆史發展,旨在建構劉九軒書畫鑒定方法的研究。張冰先生從《書石郵報》中插話,解釋了王偉與前任《唐代書法概念》的不同之處及其對《清代書》的影響。徐華軒、吳學書也做了專題報道,豐富了古畫收藏的研究内容。
"文物收藏研究"分論壇網站
在"收藏史專題"分論壇上,學者們從收藏、考察與解讀、寫作與案例分析等角度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史睿先生以宏大的視角,将書畫收藏史與唐代偉大的曆史叙事聯系起來,試圖建立藏品性質從文學到優雅再到唐宋變遷的曆史程序。李芳紅先生審視了《宋代皇家繪畫收藏》的曆史程序,并探讨了其背後的文化和政治含義。盛傑梳理了宋代世博書俱樂部的制度,思考了看内屋藏品會對作者的書畫收藏活動産生的影響。郭懷宇讨論了整個明代内屋藏品的分散現象,并讨論了這一現象對明代藏家居住狀況的影響。結合檔案檔案和政府内部收藏,趙紫陽探索了乾隆中後期災難背景下皇帝真正的擔憂與他的繪畫和繪畫收藏之間的互相作用。關于藏品的案例分析,杜偉女士以張偉的藏品為切入點,解釋了明代中後期流傳的藏品特點和書畫鑒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王宇先生回顧了王瑤的藏品歲月,認為自己對書法畫的興趣明顯高于古籍和銘文,勾勒出了自己藏品的輪廓。任文齡先生系統梳理和研究了羅天池的圖書和繪畫收藏活動,掌握了其在廣東乃至當時全國書畫收藏中的影響和地位。關于書畫收藏的流傳,李媛讨論了趙孟軒《秋郊飲酒圖》卷的流傳情況以及不入《石渠寶藏》的原因,并介紹了現在錦州市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兩本。譚浩源通過清朝到民國的金石學者的書名,研究了宋吐武良玄《肖像書》的集号。程俊英讨論了現代日本中國書畫收藏體系的形成,從明治時代以來日本收藏家對中國書畫收藏的看法發生的主要變化開始。此外,于林、王英、韓燕還就書畫等題材做了專題報道。
"西藏曆史的話題"分論壇網站
研讨會閉幕式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林親王主持,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對會議進行了全面總結。趙校長指出,本次研讨會上的所有研究和觀點對學術界都非常有價值。研讨會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拓展視野,坦誠交流,正視學科新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提升古書畫鑒定和收藏研究的重要價值。同時,必将加強古畫鑒定和收藏研究的學術熱度,促進交流與合作。未來,讓我們繼續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學者的學術精神,進一步深造,共同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做出應有的貢獻。也希望在不久的将來,疫情能夠得到改善,國内外學者可以再次共同探讨。
除專家外,會議還包括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學生和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遼甯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研究人員出席會議,現場座無虛席, 學術交流氛圍濃厚。
本次會議由"中國一汽紅旗品牌"支援。
附:郵件摘要
故宮博物院古畫收藏研究所名譽所長王連琦先生在緻辭中表示,近300年來,中國大部分古畫和繪畫都集中在清宮,期間曾有過獎賞、盜竊和各種散布,随着清朝的滅亡, 文物大量散落,故宮博物院是故宮文物的自然繼承者、保護者,有責任組織、收藏、研究、出版,這是故宮博物院的曆史使命。古代繪畫的鑒定,應該由紫禁城的全體人民,包括來自高等院校等科研機關的專家學者,從流傳的收藏、收藏、鑒定,到更深層次的學術史、藝術價值等問題進行探索。這樣的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要求我們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新的成果和共同的交流。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教授在緻辭中表示,故宮博物院深厚的學術傳統創造了無數第一。1993年,中央美術學院與紫禁城合作,開設了第一門書畫研究與鑒定研究所學生課程,由薛永年先生和已故的楊欣先生上司。課程老師還包括劉九軒、金維諾、傅燕年、單國強先生等,陣容強大而深遠。從那時起,書畫識别學院和專業化的新時代開始了。宮廷專家如王連琦、朱小延義先生,也是中美洲校園和課堂的常客,他們的話語和教學,早已被融入中美洲人文學院藝術史研究的血脈。中央美術學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者在這種傳統的日雨中茁壯成長,希望中央美術學院和故宮博物院今後繼續創造更多的首次項目。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總編輯範敬中先生在緻辭中表示,美術是一個文明人民、一個文明國家、一個文明民族靈魂的終極需求。一個文明可以說是藝術史的代表,一本書一幅畫是古人經過歲月的磨砺,做藝術史收藏,辨識是重新喚起古人精神。是以,藝術史的基礎、收藏和鑒定非常重要。本次研讨會是為了喚起古人精神,喚起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将延續下去。我還要感謝王連奇先生在中國美術學院的長期教學,希望雙方繼續合作。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千申先生在緻辭中表示,雖然西方人的身份認同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中國藝術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備受重視的領域。識别本身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需要大量的資訊。浙江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有做文物保護、科技鑒定的實驗室,條件允許輔助科技鑒定,也希望博物館能夠開拓資訊,未來古畫鑒定必然會擴大到多學科、跨學科的領域交流。
源|故宮
聲明|本文轉載的圖形源網絡旨在傳達共享更多資訊的目的。原文不代表圖書藝術公社的觀點、立場和價值判斷。如果您對作品的内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有任何疑問,請在作品出版後30天内聯系圖書藝術公社。
//////////////////////
|展覽現場|↓↓↓
确認——第三屆當代書家印刷邀請展在浙江開幕
(2021.10.18,杭州)
"确認 - 當代書籍和家庭版畫的第三個收藏"
現成的!
200多位作者,440頁,布制硬殼精裝本,正面xvi6開書;
2021年書法雕刻新創意模式探索呈現!
結束
添加圖書藝術公社小藝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