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說到清政府的鐵路工業,我們不能不提到京漢鐵路。

京漢鐵路的前身是祿漢鐵路,即盧溝橋,漢璐是漢口,連接配接北京和漢口的祿漢鐵路是中日戰争後清政府準備建設的第一條鐵路。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其實清政府并沒有完全依靠自己的實力,畢竟修鐵路的錢是從比利時借來的。1906年4月1日,陸漢鐵路建成,更名為京漢鐵路。

連接配接中國南北的第一條動脈貫穿其中。是以,這條陸漢鐵路值得一談。

京漢鐵路沿線有許多車站,民國時期有15個一級車站。據說,這15個地點後來發展成為不同規模的城市。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這自然包括石家莊和鄭州。這兩個擁有數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就是這樣開始的。

陸漢鐵路的建設最早是由張氏洞提出的。張氏洞認為,鐵路的好處,以币厚民生為最大,招聘、轉移二,建設一條幹線鐵路是非常必要的。

當時,北京是清朝的政治中心,漢口是著名的交通城鎮,擁有發達的工業基礎。我們都看到了連接配接這兩個地方的好處。張的發揮是有希望的。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由于陸漢鐵路是清政府史無前例的嘗試,朝廷決定修建南北段。北段由直隸總督主持,南段由湖廣總督主持。在這種背景下,張的洞穴就是廣湖總督。為了滿足鋼軌施工的需要,張東甚至組織了漢陽鐵廠。

張的洞穴還是比較有遠見的,早在他發起邀請時,他就設計了鐵路的主線:

鐵路通道應從保定、正定、磁州、李長衛等省道出發,北岸在清華鎮南側一帶,南岸在河口的鹿澤河口以上,選擇黃河上遊灘窄岸固流,作為渡河的橋梁。然後三金井下的車轍,蜻蜓在羅口的通過,西北聲的克期就可以過去了。

這裡正确的做法現在是石家莊的一部分。"黃河灘上遊窄岸固流不變"其實就是現在鄭州北郊"的口。鄭州以西,有縱橫交錯的山山交錯的洛陽,東面有懸挂在空中的黃河開封,它們不是建設黃河大橋的最佳選擇。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京漢鐵路在北段的工地上鋪設。石家莊,鄭州由此而來。要知道,這兩個城市的前輩都不是很好。

明清時期石家莊隻是一個小村莊,面積不到半平方公裡,隻有100多戶,600多人。

鄭州曆史悠久,曆史上五次為首都,八朝為國家。然而,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是地方政權占多數。到清朝末年和人民初期,從國家一級到縣級。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一緻把鄭州調為鄭縣的原因。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但當京漢鐵路開通時,一切都變了。

石家莊火車站于1903年建成,命名為真頭站。1905年,鄭州黃河大橋建成,鄭州已成為京漢鐵路的重要選址。此後,大量的物流、人流、源源不斷的出行流經過兩地,流經南北。

京漢鐵路隻是一個開始。

清政府修了一條鐵路,拉出兩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會

1907年,正泰鐵路建成通車,京漢鐵路在石家莊彙合,石家莊的交通網絡系統叫嚣。

1909年開通的陸洛鐵路緊随其後,後來又向東和向西擴充,成為橫跨中國的渤海鐵路。京漢、渤海交彙處,鄭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鐵路樞紐,百年興起的道路就這樣開通了。

鐵路繼續集中資源推動兩市開展一輪又一輪的城市化程序,以後來的兩座城市取代保定、開封為省會一直是水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