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的經濟思想緊密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互相關聯的新思想、新思想、新意見、新要求。 引導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加深了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科學的、劃時代的、實際的,是理論邏輯、曆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辯證統一。
科學誠信,嚴謹邏輯的理論體系
習近平經濟思想回答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保證、根本地位、基本制度、主題主線、發展理念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内涵,是一套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一是理論内涵豐富深刻。
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是習近平經濟建設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具體展現,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内涵。
在經濟發展的政治保證上,我們強調"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上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經濟發展的價值地位上,"堅持經濟發展制度,強調共同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所有制經濟,以勞動配置設定為主體, 多種配置設定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其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政府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強調"我們社會的主要沖突已經轉變為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發展不足不平衡之間的沖突",以"堅持創新觀念, 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強調經濟發展新階段"必須是高品質發展",而要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強調這是"跨越門檻的迫切需要,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 強調"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高度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加快建構新的發展格局時,強調"最本質的特點是實作高水準的自力更生和自力更生""必須專心緻志地做自己的事情,充分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逐漸形成以國内大尺度循環為主體, 國内和國際雙周期互相促進新發展格局";
二是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
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是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學、系統的内在邏輯結構。
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從屬性的本質出發,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政治保證,以及要堅持的基本地位和基本制度。例如,強調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上司,是我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政治保證,發展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基本特征的認識;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正确方向,是發展和深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正确方向。
從時代特征看,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國社會的重大沖突和經濟發展的曆史變遷,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态、新的發展觀念、生态文明建設、高品質發展、新發展的新階段。例如,強調我國社會的主要沖突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均衡的沖突,這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曆史性變化,科學準确地調整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方向和坐标;強調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觀的重大創新,系統、完整地回答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和處理好的原則,強調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品質發展階段, 促進高品質發展是目前和未來确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及時深刻指出,新時代推進高品質發展是主觀和客觀的必然,強調生态文明建設,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努力建構人與自然現代化的和諧共生,用時代來講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特征;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一個階段,開始和結束表明黨和人民的事業在曆史方向和發展階段。
從戰略布局的角度看,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重大戰略目标、總體發展與安全、工作基調和方法論。例如,強調目前和未來時期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明确我國經濟發展方向,強調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時代在環境和條件下的重大戰略目标的戰略選擇, 強調要堅持穩步前進的大基調,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強調時代之聲,強調實踐的出發點,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新戰略,展現科學的工作方法,把握主要沖突和主要沖突。
第三,它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習近平的經濟思想科學地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最新成果,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許多領域的傳承和創新。
第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習近平的經濟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為基礎,高度重視生産關系和生産力兩方面的研究,從生産關系的對立與統一的基本沖突入手。例如,它強調"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思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通過調整生産關系,自覺激發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活力, 通過上層建築的改善,自覺适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有規律地向前發展";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強調"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等等。這些思想成果不僅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而且與時俱進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特征,不同于其他經濟學。堅持和發展唯物主義曆史觀點,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例如,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綜合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有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處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提升與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與過河摸石的關系,大膽與穩健步伐的關系,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等等。這些思想成就,不僅展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堅持和傳承,也展現了這一方法論的創新應用和發展。
第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體制的理論。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決定一個社會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内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基本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特别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動配置設定為主體,多種配置設定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其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體制, 不僅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且具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這些思想成果不僅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而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
第四,堅持和發展對外開放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獨特象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既在發展自身,也在造福世界。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命題。中國将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源泉,是各國擴大商機的有活力的市場,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這些思想成就,不僅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理論,而且展現了百年世界巨變下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綱領。
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曆史邏輯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按照曆史進步的邏輯前進,順着時代發展的潮流發展。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源于曆史,創造了未來,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作曆史性轉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科學指南,也是黨和人民百年曆史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首先,它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曆史要求。
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是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大社會沖突變遷、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轉變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回顧70多年前中國共産黨走過的百年道路和新中國成立發展曆程,我們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面臨的曆史任務是不同的。
新中國成立後,最大的曆史任務是建設好自己的國家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黨在貧窮和白人的基礎上,上司全國人民進行全面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制度和國民經濟制度。黨的原有理論成果和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偉大成就,為在新的曆史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決摒棄了"以階級鬥争為綱領"的錯誤政策,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曆史帷幕。在黨和國家面臨的危急曆史關頭,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的期望和需要的深刻認識, 我們黨作出了将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向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事業永恒生機的法寶,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階段變化的客觀實際和重大社會沖突,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時代特點的重要判斷, 并形成了一項系統的理論成果,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實作持續的品質、效率和動态變化。可以說,面對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要求,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必然。
二是來自中共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産黨曆來高度重視理論思想的傳承和創新。習近平的經濟思想繼承了幾代共産黨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和思想精髓,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看待和解決新時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列甯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發展我國經濟的初心觀點,如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沖突理論,提出要考慮的要點,注重全面平衡,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 協調農業發展。
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共深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借鑒了世界社會主義的曆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科學地回答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明确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 發展生産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作共同繁榮;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共形成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共形成了科學的發展觀,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成功地堅持和發展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内形勢的新變化,就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例如,建立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政府中發揮更好作用的理論,進入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态的理論,促進新型工業化協調的理論, 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農民承包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管理權理論,以及利用好國際和國内市場的理論,兩種資源理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逐漸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不僅包括中共上司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還包括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機遇的深刻思考。
第三,它源于曆史經驗在許多方面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藍縷、風雨中走出來的偉大實踐,是在新中國70多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不斷探索中,是在黨的上司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建設和改革100年的苦難與輝煌,是近代中華民族從衰落到繁榮180多年的曆史程序的深刻總結,它走出了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輝煌與夢想,它走出了5000多年中國文化的悠久文明。習近平的經濟思想不僅繼承和創新了執政黨的豐富實踐經驗,而且在吸收中華文明和全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形成。
它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營養。作為一個文明有五千年曆史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領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許多方面反映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例如,"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尚書"具有"隻有人民的國家,本顧邦甯"的治理國家思想;
吸收了西方經濟學的有用知識。習近平的經濟思想,不僅在科學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精髓,而且借鑒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經濟學在金融、價格、貨币、市場、競争、貿易、匯率、産業、企業、增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反映了社會化大規模生産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要注意學習。同時,對于國外,特别是西方經濟學,我們必須堅持粗暴的提煉,假真保真,堅持以我為主,為我使用,要反映資本主義制度屬性、價值觀的内容,其中有西方意識形态色彩的内容,是不能複制的。
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的經濟思想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的一切經濟實踐,指導黨上司全國人民适應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的變化,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曆史性成就, 進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進入一個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
首先,它植根于社會主要沖突理論的真正需求。
從新的發展觀到高品質發展,再到切實促進共同富裕,現實邏輯的主線是适應社會的重大沖突,努力解決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沖突。
面對社會主要沖突的變化,黨的上司經濟工作首先需要各級上司幹部樹立相應的發展觀念。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要完整、準确、全面地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注重解決創新能力發展不足的問題,增強發展勢頭,把握發展主動權。協調發展理念強調協調是内生特征,着力解決地區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協調發展、經濟國防建設一體化發展等突出問題,加強發展統籌協調。綠色發展理念強調綠色是一種普世形式,着眼于解決生态環境問題,實作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開放發展理念強調,開放是唯一的出路,目的是打破制約高層開放的制度壁壘,更好地順應和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共享是根本目标,着眼于解決收入配置設定差距大、短期民生保障等發展不平衡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中的沖突和問題集中在發展的品質上"。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更高品質、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續、更安全的發展。其中,發展更高品質的重點在于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強調供給體系品質的提高。更有效的發展側重于效率低下,重點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和經濟競争力。更公平的發展側重于機會公平和收入配置設定問題,強調人民獲得更大的機會感。更可持續的發展側重于新舊動态的連續性和綠色發展等問題,重點是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安全的發展側重于預防和解決重大風險,重點是綜合發展和安全。
"實作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關系黨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繁榮。針對地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城鄉收入差距大,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繁榮,而不是少數人的财富,形成中大、小橄榄的配置設定結構。針對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和中國經濟發展水準的客觀差異,強調共同繁榮不是一種統一的平等主義,要努力分階段促進共同繁榮。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特點,強調共同繁榮是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繁榮,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要以加強為導向,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植根于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理論的現實訴求。
從高品質建設"一帶一路"到建構發展命運的全球共同體,從建構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到建構新的發展格局,現實邏輯的主線是适應和引領外部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積極為中國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世界是好的,中國是好的,中國是好的,世界是美好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出發,強調建設高品質的"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高品質的"一帶一路"注重互利共赢,堅持共建共享的原則,倡導多邊主義,強調政策溝通、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暢通、金融通道和民心,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中國的開放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建構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注重全球發展面臨的挑戰,強調堅持發展優先次序,把發展放在全球宏觀政策架構的首位,建立更加公平、平衡的全球發展夥伴關系;
"要成長和發展,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堅持對外開放,充分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在更高層次上建構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形成國際合作與競争的新優勢。針對發酵的反全球化趨勢和保護主義的盛行,強調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曆史趨勢,應該更好地建設開放的世界經濟。針對國際治理體系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我們強調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針對對外開放可能存在的風險,強調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努力提升自身競争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永遠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敲響鑼鼓。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加快建構新的發展格局,在各種可預測、不可預測的風浪中提高我們的生存能力、競争力、發展和可持續性,確定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程序不被拖延甚至中斷。針對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要素禀賦的變化,重點放在國民經濟的暢通流通上,使生産、配置設定、流通和消費更多地依賴國内市場,提高供給體系對内需的适宜性。針對産業鍊中不穩定、薄弱的安全問題,強調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實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戰,實作高度自力更生、自力更生。鑒于世界上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強調必須扭轉擴大内需的戰略基礎。
第三,它植根于解決經濟運作面臨的重大問題的理論的實際需求。
從"三相疊加"、經濟發展新常态到新發展階段,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三大戰役,現實邏輯的主線是認識和把握,有效解決國民經濟運作中的重大問題。
"正确認識黨和人民事業的曆史方向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确舞台中心任務、制定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上司革命、建設和改革走向勝利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特點的曆史和辯證認識,對目前形勢的科學認識,對未來趨勢的準确研究,提出"三相疊加"理論,經濟發展新常态和發展新階段。針對中共十八大後經濟運作的新特點,強調我國經濟正處于以往刺激政策的增長速度變化階段、結構調整痛期和消化期,強調我國經濟的趨勢變化,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認識新常态、适應新常态、引領新常态是我國目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針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百年未變世界的巨大變化,強調我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指出新的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 同時,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來積累起來的一個階段,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既有供求關系,但主要方面存在供給側沖突。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目前和未來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針對國民經濟周期中存在産能過剩、庫存高、杠杆率高、成本高、短闆突出等問題,重點放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短闆上。針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需求,提出了"鞏固、加強、更新、暢通"的八字方針,強調鞏固"三比一下、一補充"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高産業鍊水準,平滑國民經濟周期。針對建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提出提高供給體系對内需的适宜性,形成更高層次的需求牽引供給創造供給的動态平衡。
"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品質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正常和非正常的門檻。習近平的經濟思想強調抗擊重大風險,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它以高杠杆作為宏觀金融脆弱性的一般來源,強調結構性去杠杆是基本思路,努力實作宏觀杠杆的穩定和逐漸下降。從風險防範和穩定增長關系的處理上,重點提升金融服務的實體經濟能力,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高品質發展。我們以精準脫貧攻堅為目标,強調堅持黨的上司,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精準脫貧戰略,調動貧困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打好污染防治戰,強調綠水綠山是金山的銀山,加快生态文明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綠色發展,有效防範生态環境風險。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長文,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