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編輯/排版:香蕉 編輯:薩迪 評論:李雲

今年,五一節有五天的假期,很多人都制定了自己的旅行計劃。

到林區,景點玩,難免蟲子會遇到蟲子四周來做事情,如果普通蚊子叮咬一個長包是無所事事的,就出去準備驅蚊液及相關瘙癢産品。

你可以閱讀這篇關于蚊子的文章 - >嗡嗡作響和嗡嗡作響 - 甚至呆在家裡也無法避免與蚊子作鬥争。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行動圖來自SOOGIF

但總有一些特殊的蟲子射殺不起,就是要傷害敵人一千,自我傷害成千上萬,出門時除了要做好防護,注意防曬,還要時刻控制自己的雙手,還要知道遇到它們應該處理,以免一波操作使情況變得更糟。

蚜蟲

又稱"蜱蟲",是多種疾病的媒介,嗅覺靈敏,能嗅到幾米外的人或動物,提前就地等待吸血的機會。

被蜱蟲叮咬的人在24~48小時内會出現不同的發炎反應,甚至有些蜱蟲會将毒素注入神經,導緻人死于神經中樞的侵襲(兒童多,國外報道較多)。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蜱蟲射不了,拉不了,因為強行會讓它的血管(假頭)在皮膚上斷裂,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處理嗎?

1.玩耍後,檢查身體是否有異物附着或皮膚上的其他不良反應。

2.如果被叮咬,可将乙醚、氯仿塗在昆蟲的頭部,或點燃旁邊的蚊香以松開其嘴巴,或者用昆蟲頭上厚厚的凡士林将其窒息,用鑷子輕輕拔出。如果口器留在皮膚中,則需要手術。

3.及時消毒并封閉治療後,全身中毒的症狀給予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麻痹或發燒頭痛等情況需要及時搶救。

毛毛蟲

毛毛蟲就是我們常說的毛毛蟲,是有毒雪貂的幼蟲,它不會像蜱蟲一樣咬人,但它們自身攜帶有毒毛發的能力損傷不容小觑,會接觸到皮炎,而且往往伴有瘙癢或灼燒感,有些嚴重會引起關節炎、囊腫、頭痛等一般不适反應。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是否應該意外接觸毛毛蟲或有毒毛發?

1.一般會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确認與皮膚接觸後反複用布粘貼去除有毒毛發。

2.去除後可使用爐外甘油化妝水,瘙癢明顯可口服抗組胺藥,出現全身症狀需要系統治療。

有毒隐翅蟲

有毒的隐翅昆蟲,不會像蜱蟲一樣叮咬,也不會像毛毛蟲那樣自生的毒毛,但"不允許"在代表性昆蟲中。

有毒的隐藏鳍蟲體内有強烈的酸性汁液,雖然大多數昆蟲在皮膚上爬行時不會釋放毒液,但如果被切碎(或被睡眠意外壓碎),會造成損害。

皮膚損傷的程度與毒蟲的種類有關,對機體的反應,可能出現點狀或條紋狀的淺紅色斑點,或大面積的腐爛,淺層皮膚壞死,也可能引起一般不适的症狀。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有毒的隐翅蟲晝夜外出,有光線,是以晚上睡覺除了關上螢幕、蚊帳,還要記得關燈。

2.如果您摔倒在身上,請輕輕将其吹走。

3.如不慎射死,請盡快用肥皂水清洗,然後使用爐内甘油化妝水或皮質類固醇乳膏。如果發紅明顯或腐爛,施用1%~2%明礬溶液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冷敷,施用氧化鋅油後可減少滲漏。

瘙癢明顯可口服抗組胺藥,嚴重病例建議及時就醫。

遇到這些蟲子後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生後不要抓撓,避免病情加重。

有些蟲子經不起片刻的冷靜,退後一步,在廣袤的天空中,如果看到它落在你的身上,但先不要急于毒害你的手,因為它們可能會更受傷,最好不要開槍。

拍了這些蟲,小心進醫院

(參考資料)

趙總編輯。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第2版。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04.

免責聲明

本文更新于2020年4月29日

最初由皮膚科的楊錫川教授建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門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醫生的意見,僅供參考

如果您有皮膚問題,請咨詢醫生

部分圖檔來源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封面來源:阿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