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者在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的食肉恐龍留下的戈爾山懸崖上發現了恐龍的大片腳印,填補了亞洲克揚塔腳印的空白。

在重慶哥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腳印|利達地圖
作者|劉森 遼甯古生物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高培軒
清晨,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它悠閑地邁出了一小步,想起了昨天發現的一個小水坑,由于湖水的起伏,一些魚被留下來了。回想起魚的美味,它忍不住加快了腳步,一路小跑,在湖岸上潮濕的泥地上留下了一絲清澈的腳印。
這個場景可能發生在1.9億多年前,在侏羅紀早期,當時有爬行動物和裸植物存在。該湖現在是一系列山脈,恐龍的腳印在地質運動下穿越時空,固定在岩石上。
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宣布,在重慶的歌樂山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迹,這是當時該地區最兇猛的動物腳踏恐龍,當時它們正在小跑。這是亞洲儲存最完好的侏羅紀明愛足迹群,為研究中國早期侏羅紀恐龍植物群的分布和進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在懸崖上發現了恐龍腳印
在1.9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今天的重慶哥樂山地區是一個巨大的湖泊。今天,它是一個山脈和懸崖的地方,是攀岩者的熱門目的地。
"我和我的朋友走錯了路來到這個懸崖上,當我們試圖赤手空拳爬上它時,我突然發現一些動物在石頭上留下的腳印。"足迹發現者,也是登山者,說。
這些腳印分布在整個懸崖的中間,大多是三個腳趾,看起來像"雞爪"。荊芸随意拿走了這些腳印,并把它們送到了北京的恐龍腳印,于麗達。
在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上圖)發現的恐龍足迹和素描(下圖)|利達地圖
2019年7月5日(3月首次被發現),他帶着她的團隊直接到達了發現地點。在拍照,測量,繪圖和其他調查工作後,擷取有關化石的詳細資訊:
在相距約3米的兩個石英砂岩表面上,發現了兩層46個三趾動物腳印。其中,第一層包含七條軌道 - 總共 32 個封裝,具有 12 個隔離封裝,第二層包含兩個隔離輪廓線。前七條軌道的足迹平均長度為24.1厘米,最大足迹為35厘米長,最小足迹為16厘米長。
根據它的步幅,并結合地質調查資料,證明它是生活在1.9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腳印。更準确地說,這是Hoska Rock Tower足迹和亞洲儲存最完好的侏羅紀大廈足迹群。
腳趾上沒有腳印
Kayan Tower Footprint是由一種大型三趾兩足動物腳恐龍形成的腳印的名稱。("獸腳"是指一大群食肉恐龍,被稱為"兩條腿跑肉的怪物")
這個腳印的"創造者"主要是侏羅紀早期動物腳類物種中的基根尾龍(一種尾巴堅硬且不能大大彎曲的恐龍),如雙龍,KayanTa和中國龍。
我們最熟悉的一條是曾經出現在《侏羅紀公園》中的雙脊龍,它們最突出的特點是頭部有兩個垂直排列的冠部,長約4~6米,嘴裡長滿鋒利的牙齒,可以殺死一些大型食草恐龍。同時,它們的口鼻前端又窄又軟,能靈活地伸入灌木叢或石縫中尋找其他小動物進食,是地球上最早的大型食肉恐龍之一。
卡揚塔的足迹廣泛分布在北美、東北歐、非洲和亞洲的侏羅紀地層中,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拇指腳趾的痕迹沒有儲存下來,第四根手指的腳趾墊痕迹得以保留,與其餘的痕迹完全分開。
這是因為形成卡揚塔腳印的食肉恐龍的腳趾(第一根手指)和小腳趾(第五根手指)在進化過程中被縮短或退化,在行走和跑步時無法到達地面。
是以,我們看到的恐龍都是由第二到第四個腳趾的三個腳趾形成的,類似于我們的一些鳥類在行走時留下的腳印,例如紅腹殭屍電腦。
在歌樂山發現的卡揚塔的腳印很大,隻有三趾|利達地圖
卡揚塔所有46個腳印的草圖|提供者 利達
形成卡揚塔腳印的恐龍走路的方式與活着的紅腹殭屍電腦相似,注意腳|從網絡
因為恐龍腳印隻是痕迹,不像堅硬的骨頭,絕大多數腳印在被踩到後不久就會消失,腳印化石隻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形成。例如,要求表層土壤的濕度、粘度、顆粒度相對适中(一般在海濱、湖畔和河灘地區容易留下腳印);
它們就像自然錄像機上記錄的恐龍活動的"特寫鏡頭",是研究恐龍的寶貴材料。根據重慶哥樂山地區的地質調查,這次發現的卡揚塔腳印的"造物者"很可能是一條中國龍。
兇猛的小徑創造者
中國龍屬于雙脊龍類,頭上也有兩頂王冠,但因為内空,是以中國龍的冠冕不适合打架,主要作用是吸引異性求愛。
中國龍長約5至6米,重達半噸,主要生活在中國,是當時該地區最兇猛的大型食肉恐龍。古生物學家在魯封隆發現了緻命的傷口,這條長8米,據信是由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龍造成的。
同時,中國龍的頭部結構表明,它們也擅長捕獵小動物,甚至是水中的魚。
化石的形式表明,它的創造者當時正在做一個小跑步态。這是文章開頭的想象圖景。
中國的龍恢複圖,長約5~6米,重量可達半噸,非常兇猛|利達地圖
雖然克揚塔的足迹廣泛分布在世界上,但在亞洲卻沒有發現。這一發現豐富了中國乃至亞洲的卡揚塔腳印記錄,進一步證明亞洲乃至世界各地低侏羅紀恐龍的腳印多為動物足類恐龍腳印,腳印的模式類型具有一緻的多樣性,對研究中國早期侏羅紀恐龍菌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嚴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迹保護研究院進階工程師戴輝、重慶地質調查院館長魏光軒等專家學者共同進行。最新結果發表在著名的英國期刊SCI,曆史生物學上。
論文位址: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8912963.2020.1769093
本文由科學虛假資訊平台公共編号(ID:Science_Facts)釋出并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