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養豬業的快速發展,養豬場的疾病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兩種甚至多種病原體的混合物已經取代了病原體的個體感染,使得養豬場的疾病越來越複雜,多樣化,更難以淨化。近年來,新生仔豬腹瀉在我國部分地區迅速蔓延,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并因其高死亡率而逐漸成為影響我國養豬業經濟效益的重大疾病之一。
原發性仔豬腹瀉的主要目标是哺乳仔豬和斷奶早期護理豬,現階段豬處于母源抗體保護下降,自身免疫系統不完善,消化系統功能不完善,而且在斷奶、混合群體應激和飼料更換期間,豬很容易患病。原發性仔豬腹瀉是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繁殖管理條件差和易感豬等因素互相作用引起的疾病,發病率一般為30-80%,死亡率為10-100%,豬死亡率越低越高。病豬的特點是腹瀉、脫水、厭食和快速消瘦,其主要目标是泌乳仔豬和斷奶前後仔豬。現階段豬病情體溫過低,先天免疫力不足,消化器官發育不全,消化腺功能不健全,或在斷奶、混雜組和補字期,豬容易患病。
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原體大緻可分為病毒、細菌和寄生蟲。
病毒病原體包括熱膿性腹瀉病毒(PEDV)、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輪狀病毒(RV)、豬腺病毒(PAV)、豬腸分離病毒(REOV)等。
細菌病原體包括腸毒素大腸杆菌(ETEC),産氣膜直腸杆菌,沙門氏菌(iSalmonella)等。
寄生蟲病原體包括球蟲、圓線蟲等。
此外,豬養殖密度過高、空氣品質差、豬舍通風不良、溫度變化過大、豬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應激因素可能是仔豬腹瀉爆發的原因。
1、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豬表皮病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腸道感染,其特征是嘔吐,腹瀉和食欲下降,并且對所有年齡段都敏感。該病的流行特征、症狀和病理變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非常相似。
預防PED:抗生素的治療無效,接種疫苗是預防PED的主要手段。由于病齡小,發病迅速,緻死率高,不能依靠自活免疫,是以它們大多通過母豬預防性注射,依靠初乳中的特異性抗體為仔豬提供保護。疫苗被認為是可靠的,但并非所有母豬都能産生有效的乳汁免疫力。
在疾病流行地區,受感染的豬糞便或腸道内容物可以在懷孕母豬分離前2周人工口服感染,以刺激其乳汁免疫力,以縮短疾病的流行時間。
2、豬傳染性胃腸炎
傳染性胃腸炎(TGE)是由豬傳染性胃腸道病毒引起的豬急性腸道感染,其特征是發燒,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和2周以下仔豬的高死亡率,是一種B型疾病,必須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進行檢疫。所有年齡段的豬都是易感的,仔豬在10天内的死亡率高達100%,5周齡以上的豬的死亡率較低。
TGE可以表示為流行,本地流行和周期性本地流行。TGE 的發生和患病率顯著為季節性,1-2 月達到發病高峰。TGEV主要感染豬、病豬和隐形毒豬是該病的主要感染源,病毒通過糞便、牛奶、鼻液、嘔吐物和呼出氣體污染環境、飲用水、飼料和器皿等,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給易感豬。患有毒藥的狗,貓和鳥不會被感染,但可以作為媒介和攜帶者傳播疾病。
該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5-18h,有的可達2-3d。仔豬突然生病,先是嘔吐,接着是頻繁的水樣腹瀉,糞便呈黃綠色或白色,常混有未消化的血栓。病豬嚴重脫水,體重迅速下降,年齡越小,病情越嚴重,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10天内的仔豬在2-7天内死亡,而病仔豬發育遲緩。成年豬一般不死,通常隻有幾天食欲不振,少數豬有嘔吐和水樣腹瀉。
眼睛的病理變化通常局限于胃腸道。胃充滿了凝血腫塊,其側面可能有小的出血區域。小腸通常充滿黃色液體,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血塊。腸壁薄,透明,腸膜充血,腸膜淋巴結腫大。通過鏡面檢查發現,空腸絨毛明顯變短,粘膜上皮細胞變性,脫落。腸上皮細胞變性後扁平或方形的未成熟細胞。
TGE預防: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是以要以預防為導向,全面預防。平時要注意加強健康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特别注意不要從疫區引進種子,以免病原體傳播。懷孕的母豬可以通過口鼻和乳房接種20-40d左右的疫苗,使産後哺乳仔豬獲得母源性抗體。感染TGE後,該疾病可以用靜脈注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補充電解質和營養素來治療。
3、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V)是導緻許多新生兒和幼年動物渴望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特征是腹瀉和脫水。目前,RV存在于大多數養豬國家,由此産生的腹瀉病給養豬業帶來了巨大損失。
流行病學:房車感染在養豬國家很常見,主要發生在秋末、冬季和早春。豬的病性和隐性感染是感染的主要來源。一組房車是腹豬中檢測到的最重要的豬房車,常感染60日齡以下的仔豬,3-5周齡仔豬常見。病毒通常存在于腸道中,并與糞便一起排洩1-14d,平均為7.4d。該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是地方性的,能否通過呼吸系統傳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病毒主要誘導細胞免疫,但免疫期不長,是以愈合動物可以再次感染。
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1-5天不育豬或未出生的豬的輪狀病毒感染可引起嚴重腹瀉。接種疫苗12-24小時後,豬抑郁,厭食,偶爾嘔吐。嚴重後l-4h排水樣黃白色糞便,并含有不同程度的絮狀物。腹瀉持續3-7天,并在7-14天内逐漸恢複。腹瀉仔豬脫水,發病2-5d後可死亡,死亡率為50%-100%。随着年齡的增長,死亡率降低。14歲以上的豬很少被殺死。豬的房車自然感染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或隐性感染。
病變主要局限于消化道。幼仔豬的胃壁緩慢,胃充滿凝血塊和牛奶,小腸壁薄,内容物為液體,有時小腸粘膜呈條紋狀或彌漫性出血。組織學檢查發現,小腸毛發生萎縮較短,頂部剝落或被腫脹或受損的上皮細胞覆寫,隐細胞高鍍,固有層被淋巴細胞淹沒。
預防和控制:沒有治療豬房車感染的特定藥物。建議對症治療采用一般支援療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内分泌藥物、吸附劑、液體電解質等。通過改進管理措施,減少易感豬病毒負荷,增強被動免疫力,降低死亡率。加強健康管理,對不同批次的場所豬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可減少豬群感染。
4、腸道分離病毒
Reoviridae是一個大型病毒部門,有數百個病毒成員,分為現有的九個已建立的屬和兩個拟議的屬,它們可以廣泛感染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并可導緻體内的各種病理反應。其中,根據宿主種類、抗原特性、血凝素和引起細胞融合的能力,異腸孤病毒屬成員,也可分為哺乳動物腸道分離病毒和家禽呼出腸道病毒。
哺乳動物,俗稱腸道孤體病毒,主要感染人類和哺乳動物,對動物具有廣泛的緻病性。2005年,曾志勇等人從疑似"冬灘"豬肚灣糞便樣本中檢測到腸道分離病毒,表明豬的乙醚病毒可能與此類疾病有關。到目前為止,已知的豬醚病毒有3種血清型,它們廣泛存在于豬中,對豬有一定的緻病性。研究表明,仔豬感染了人體腸道分離1型病毒,可出現體溫瞬間升高,而糞便樣本可再次被檢測到,且病毒仍具有傳染性。
病毒的基本特征:腸道隔離病毒科的名稱取自呼吸道、腸道和孤兒,三個英文單詞的頭,這樣的病毒既能感染呼吸道,又能感染胃腸道。該病毒最初被歸類為回聲病毒(enteric_cytopathogenic人類孤兒病毒,人類腸道細胞中的緻病病毒),稱為ECH010。
5、腸毒素大腸杆菌
大腸杆菌是導緻新生仔豬大腸杆菌的病原體,可引起新生仔豬嚴重的水樣腹瀉和快速脫水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給水産養殖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主要表現為腹瀉,其程度與毒性因素、仔豬年齡和免疫狀态有關,嚴重時臨床表現為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死亡,有時幼豬在不出現腹瀉時會死亡。豬黃疸潛伏期短,出生後12h可發病,豬糞質劇烈,糞便呈黃色堆積,嚴重脫水,病程短,起病迅速。腸道擴張,含有大量黃色液體内容物和氣體,腸膜淋巴結有分散性出血點。
仔豬又稱晚期大腸杆菌病,仔豬食欲下降、消瘦,由毛發粗糙,糞便為白色或灰白色,有異味,病程長,恢複後可能成為僵硬的豬。腸粘膜催化發炎發生變化,腸膜淋巴結輕微腫脹。
該病急性後往往治療太晚,是以在預防中控制疾病的嚴重性。目前,對于仔豬腹瀉引起的ETEC,主要的防治措施是:(1)使用抗菌藥物,但由于大腸杆菌耐藥菌株越來越普遍,使得療效不好;(3)口服特異性外源性抗體,能直接對仔豬進行免疫保護,但技術要求高,價格昂貴,收率低。
6、豬等孢子
異孢子蟲球蟲病是由異孢子蟲引起的豬消化道疾病,異孢子蟲是一種在豬腸上皮細胞中發現的等孢子球狀蠕蟲。該病是全球性的,具有嚴格的宿主和寄生蟲部位特異性。豬和其他球蛋白是仔豬中緻病性最強的原生動物。
豬等孢子分布在世界各地。目前,一些美洲國家和歐洲國家以及亞洲國家:豬和其他孢子已被确定為7-14天齡仔豬口渴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集約化養殖場,豬孢子往往會導緻仔豬腹瀉,20%以上的仔豬腹瀉是由仔豬等孢子引起的,給生豬生産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和經濟損失。研究表明,母豬不是仔豬等孢子感染的主要來源,但目前尚不清楚仔豬等孢子感染是如何在養豬場建立的。
預防:通過在仔豬的飲用水中添加抗腎上腺素類藥物,或将藥物與口服鐵制劑混合,可能對豬病的治療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保證每頭豬都能得到足夠的劑量。目前,尚無法确定有效的抗球蟲藥物,氨基丙胺、呋喃喹和單球菌不能有效防治新的仔豬病。研究表明,不建議用抗螢火藥預測抗蠕蟲作用對斷奶仔豬或育肥豬球蟲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關注衛生是減少新豬瘟造成的損害的最佳方法。清潔産房,從産房中徹底清除組織碎片,消毒數小時或用濃度不低于50%的漂白劑或氨化合物進行熏蒸。應限制飼養員進入産房,以防止卵子通過鞋子或衣服等進入囊中,并應采取措施防止老鼠機械地傳播囊。每次分娩後應再次對豬進行消毒,以降低新仔豬感染goner病的風險。
釋出者:愛畜網友《範凡田》,謝謝!
微信公衆号:ixumu-com(微信搜尋"愛家畜"長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