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顔六色的人群聚集在老城廣場狹窄的街道上,沒有一絲一瞥。5月布拉格清晨的氣溫隻有2度,有些人穿着羽絨服,更多的人隻穿運動短褲,在颠簸的石闆路上熱身。聚集在小巷中的10,600名跑步者繞着舊城區跑了42.195公裡,經過泰恩河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風中的聖尼古拉斯教堂,精緻複雜的天文鐘和伏爾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橋。
今年的布拉格馬拉松吸引了前所未有的500名中國選手,其中約200人為一人加油。
這個人就是毛大慶,他在這裡完成了他的第100匹全馬。
······
01
"懦夫從未出發,弱者在路上死了,
隻有我們不斷前進。
毛大慶的第一匹全馬于2013年在布拉格開始,花了5小時10分鐘才完成,然後回到酒店,坐在浴缸裡,淚流滿面,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從小體弱多病,中學體育失敗導緻無法去清華附屬,毛大慶從小就對運動不感冒。他說,如果他沒有在萬科工作,他這輩子就不會跑馬拉松,也不會和體育有任何關系。
當時,萬科董事長王石和餘亮在公司内外推廣體育文化,王石的"7加2"(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兩極徒步)壯舉激勵了很多人,"王石對我的影響太大了,世界颠倒了。在萬科,如果沒有一點運動,你很難在那裡工作。"毛大慶說。
有一次和萬科高管開會,十幾位高管在場,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談論自己的運動,說要麼爬山,要麼跑步,騎自行車,"我發現沒人會打水,我突然說我會遊泳,然後一屋子的人都不說話,看了我半天。"
毛大慶江虎綽号青青兄弟,
從運動絕緣子到運動員。
在跑馬之前,毛大慶因為工作壓力大、失眠、精力不足、食欲不振,醫生診斷他患有抑郁症,開了6種藥,每種藥的副作用都非常大。後來毛大慶翻譯了一本叫《奔跑的力量》的書,作者是一名華爾街律師,酗酒、抽煙,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爬樓梯會非常氣喘籲籲。一天晚上走到女兒的房間,他突然想到,當女兒牽着别人的手走進結婚大廳時,他可能已經走了,從那時起,他開始奔跑和振作起來。人體被中年危機伏擊,如果身體超支,就會提前敲響警鐘。但這是一場危機,也是一個轉折點。
在萬科大氣的驅使下,毛大慶開始學習跑步,跑完了他人生的前五公裡。信心受到啟發,月跑量漸漸達到100-120公裡,這讓毛大慶看自己,覺得生活推開了一扇完全陌生的窗戶。因為有系統的運動,生活變得更加有規律,抑郁也"跑"走了。
跑到10匹全馬,毛大慶在本雜志中看到邱千陽在完成100匹馬采訪後,毛大慶欽佩90馬之後對馬拉松的奉獻和熱愛,是以也下定了當時似乎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100匹馬。
跑馬拉松會讓人發現自己不知道潛力,毛大慶開始覺得"人需要挑戰自己不敢碰的東西"。此時,紐約聯合辦公空間Wework的出現吸引了不少關注,這種模式的成功給房地産行業帶來了很多啟發。創業熱潮正在興起,總理在今年夏天的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大衆創業,全民創新"的口号。
毛大慶内心的感受與時代潮流産生了共鳴,在2015年初醞釀辭職創業。毛大慶說,他一生中最驕傲的事情,就是一切決定都是在他心裡做出的。無論是在大學配置設定一個月後扔鐵飯碗,還是離開外國公司凱德房地産去萬科,都是如此。
但離開國内房地産巨頭萬科的決定還是很糾結的,跑過大藏村馬拉松之前終于有勇氣去總部談辭職。于亮事後說:"就我個人而言,我教他(毛大慶)跑,最遺憾的是他可以跑,但他跑了。"
創業後,你會發現創業和跑馬有一些共同點:創業者在創業之初,要奔跑,要甩掉周圍的黑軍,跑在前面自然會有更好的風景;
Ukip以折扣價租用整層樓的辦公空間,然後将其分成單獨的辦公空間,供初創企業或創新企業使用。毛大慶開始每天做很多家務,見到各種各樣的投資人、創業者、客戶,但無論多麼忙碌,都會抽出時間跑一場馬拉松,他想用這件"最簡單的事情"來清空頭腦,清空空氣。
美國公司的平均預期壽命為八年,而中國公司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兩三年。許多創業公司缺乏的是韌性,而跑馬拉松是最有彈性的。更具彈性的企業家更有可能通過某些門檻。
創業和馬拉松,毛大慶雙手都要抓,雙手都要硬,于是他成了一個生意和跑路的雙道夫。
02
"好好管理你的體重,你不管理你的生活"
對于普通的馬拉松愛好者來說,注冊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每年年初毛大慶做策劃報名很多賽事,也會發揮他的影響力優勢,讓粉絲組"發群"、贊助商、跑者幫他報名。他的注冊原則是努力不重複跑步地點,并追求更有價值的體驗。每年提前報告五六十場比賽,以保證20場比賽。如何安排時間完成比賽,往返,也是一個複雜的學習。
當被問及100匹馬中哪一匹最強悍時,毛大慶首先提到:黑龍江富源冰上馬拉松。參賽者将在中俄邊境河的黑龍江冰上奔跑,氣溫為零下33度,部分地區冰雪非常滑,特别難過。跑回車上,很久不能慢慢來了,毛大慶現在還提一下還會說:"太可怕了,冷死了。這場馬拉松殺死了我,我不跑,給我多少錢,我第二次不跑。"
但是,道路上的虐待是沒有盡頭的。在倫敦完成世界六場馬拉松比賽後,毛大慶"愚蠢"地挑戰了他所謂的"最酷"的北極馬拉松。
北極馬拉松是馬拉松中的精英賽事,報名費近10萬元,隻有幾十名參賽者。前7公裡,要在冰蓋上奔跑,一步一步,必須戴上冰爪才能跑上去;由于惡劣的環境和氣候,這裡曾經是測試汽車輪胎最大公差極限的地方。伏擊"驚喜"可能是凍傷或北極熊遭遇。
整整四天,選手們在極地生活與世界迷茫,毛大慶表示"環境令人窒息",除了位置有限的Wifi信号外,沒有手機信号,而且手機出門迅速關機,雙手都凍得痛心欲絕。
該賽事成立于2002年,直到2014年才被中國人觀看,從那時起,中國的參賽者人數不斷增加,2018年62名參賽者中有13名來自中國,謝國平赢得了女子團體冠軍。
當你真正開始跑步時,毛大慶覺得他在前三公裡之後無法堅持到終點線。一路上坡,下坡,然後上坡,好像沒有盡頭。毛大慶意識到:"你觸摸到難以捉摸的本性,無盡的孤獨和絕望,讓你覺得自己渺小,值得一提的是廣闊的世界。"
經過上千次的辛勤勞動,跑到兩條白霜眉都是白,終于完成了比賽。這時毛大慶心裡重複了一句話:我終于活着回來了!
跑馬是痛苦和幸福,幸福和痛苦是主題。而不可避免地受傷的毛大慶在滑雪時韌帶撕裂,幾乎結束了他的賽馬生涯,卻沒有等到完全康複,他拖着受傷的腿跑完了首爾馬拉松,留下了另一匹令人難忘的"第一匹馬"。
除了六、南北兩極等著名賽事外,毛大慶還赢得了許多首屆馬拉松比賽。
自2011年左右以來,中國的馬拉松熱潮一直在升溫。當時,在一個偏遠省份舉行的一場比賽中,一位村民問一個氣喘籲籲的跑步者:"厭倦了這個,誰給你錢來賺這英裡?""跑步者不得不尴尬地解釋,他們必須為這種折磨付出代價。
但在短短幾年内,中國的馬拉松比賽數量已經從每年幾十場飙升至400場。2018年4月15日星期日,全國各地舉行了40多場馬拉松比賽。很少有人問為什麼花錢是一個問題,馬拉松不再被認為是危險的極限運動。
根據《2018年中國馬拉松年度主題報告》,2018年中國将舉辦馬拉松比賽1581場,全年工業總産值746億,累計參加人數583萬人。
中國馬拉松在國際田聯标志賽事總數中排名第一,形成了以跑者、賽事、旅遊、城市形象提升為核心的成熟産業鍊。這種狂熱是由活動組織者和贊助商推動的,并由跑步者自發地傳遞。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國外跑馬,"馬拉松旅遊經濟"已經是數億美元,毛大慶分享了一套令人驚訝的數字:2018年中國民航總收入為7853億美元,其中馬拉松機票345億美元。跑到國外已經成為一門大生意:投資10萬多元可以幫助你完成"環球6号"的願望,如果你願意投入更多,而且身體健康,你甚至可以幫你拿到最多的牛"777"——在7天内,在7個州,完成7場馬拉松。對于某些賽事來說,注冊費、差旅費和特殊裝置都很昂貴,阻擋了許多正常選手,成為"人民币選手"或贊助選手的公園。不斷的挑戰和探索極限的心理需求催生了新的事件,這使得馬拉松的"沖擊世界"變得越來越困難。
賽馬狂熱與全國增長之間似乎存在正相關關系,日本,南韓和台灣的馬拉松熱起源于較早。據統計,2014年台灣跑100匹馬的人數已超過500人。
到目前為止,大陸完成數百匹馬的人數僅接近突破100匹(初步統計為87匹),有的已經跑了近300匹。在這87位馬主中,有楊元,中國100匹馬中已故的第一人;90後邱千陽(跑了近300匹全馬);還有60歲、70歲的跑步前輩,如李小白、田同生;以及金飛豹、陳貝辛斌等百日馬的奇迹;和10多名女性跑步者。
跑馬者分布在各行各業,在房地産圈、汽車圈、運動品牌中流行,跑馬也成為城市形象、企業形象展示的平台。企業家構成了跑步圈的重要力量,除了跑環田同勝、李小白、毛大慶,還有特階總裁丁水波、沃爾沃總裁袁曉林等一大批企業家。
于亮的一句話:"沒有時間鍛煉,你有時間生病;許多中産階級開始将跑馬視為中年生活的支點。因為馬拉松是一種合法的聚叢集體的方式,這種群衆狂歡可以釋放人們積攢的激情,自然能吸引很多喜歡聚在一起的人。
在完成100場完整比賽後,毛大慶獲得了100枚馬拉松完賽獎牌,18.4公斤。他還收集了100枚獎牌,證書,數字簿甚至比賽手冊。"總馬4219.5公裡,加上30多匹半馬,大約是5000公裡,"他寫道。邁爾斯,讀了1萬冊書,我有最直覺的了解。"
03
為後半生增添支點
普通人跑馬拉松主要不是為了跟其他跑者比較,而是為了和自己打架。你可以看到許多人在賽道上創造的個人奇迹。
賽道上會有老年人,會有殘疾賽車手,一些盲人會依靠導盲犬跑完整條賽道。毛大慶對他在參加南極馬拉松比賽時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印象特别深刻。
南極馬拉松比賽結束了11個小時,這位越南出生的女子是最後一個完成的,耗時9小時57分鐘。毛大慶注意到,老太太一直跑歪扭扭,聊了聊就知道了,因為她在越南戰争中受了傷,美軍飛機被炸傷,雙腿短。"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老太太當時74歲(據CNN報道,這位老人70歲)跑了777場,南極馬拉松是最後一場。
2017年1月25日至31日,越南裔美國人周史密斯在澳洲珀斯開始了她的馬拉松比賽,在七大洲跑了七場馬拉松:珀斯,新加坡,開羅,阿姆斯特丹,紐約,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和南極洲喬治王島,在70歲時完成了777。
南極馬拉松天氣惡劣,大雪打在他的臉上,路面泥濘,老人和年輕人,在暴風雪中歪歪扭扭的身體堅持奔跑。毛大慶印象很深,問她:"你74歲了,而且有殘疾,怎麼能做777?"老太太說:"我十幾歲的時候就被炸死了,如果我這輩子沒有這個愛好,我怎麼能活到今天呢?""在南極海岸慶祝老人的人淚流滿面。毛大慶洞察:很多事情都會過去,馬拉松讓我看到了很多簡單的問題。
在路上奔跑,你會發現每一個跑者都是很有故事的,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有些人為了挑戰自己的極限,還有人認為特别簡單——比如,跑北馬隻是想合法地撒尿在皇城的根下......它背後的許多故事簡單而感人,但沒有多少人知道。
馬拉松跑後除了自轉外,還會穿越人。除了帶人跑、做"馬拉松兔",毛大慶還發現了一條擺渡人的新路。在他的第29次馬拉松比賽中,毛大慶遇到了一個和他一樣患有抑郁症的人。名叫莊超的男孩13歲就患有抑郁症,不得不自殺四次,父母不得不用繩子把他綁在床上。
毛大慶在《北馬》中一路陪着他走上了賽道。因為莊超很胖,跑了29公裡,抽筋,腿痛,情況勢均力敵,毛大慶為他加油鼓勵,給他揉腿,給他腳,陪他完成了5小時18分鐘的第一匹馬。之後毛大慶被拉成一群抑郁的跑步者,這群300人都是抑郁的,都是用馬來對抗抑郁症。
抑郁症訓練營有辦法讓抑郁症患者幫助其他抑郁症患者。這讓他們覺得"我對别人還是有一點用處",激發了活下去的欲望。毛大慶後常把這句話對創業者說:"我們不一定有多少能力,但是如果我們每天問自己,我還能用别人一點嗎?這有點用處,這意味着你是有價值的。"
在馬拉松賽道上跑步的莊超已經變得非常陽光明媚。
現在莊超已經是3小時15分鐘以内的選手,毛大慶完全跟不上他的腳步。莊超後來讀研究所學生,結了婚,馬上就有了孩子,現在做抑郁症跑步組長,驅使很多人跑。
毛大慶想為女兒樹立榜樣,他也開車帶孩子們跑馬,他想讓孩子們"敢于挑戰一些他們不敢想到的事情,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查曉欣的《和你一起跑馬拉松》激起了毛大慶的共鳴,書中倡導"節點式教育",查曉欣表示沒有時間和耐心陪伴孩子,而是希望在孩子的生活中創造一些節點,讓他留下對生活的深刻印象......很多家庭因為爸爸忙于工作,導緻父親缺乏"喪偶教育",喪偶可以轉變為節點型。
毛大慶也希望為孩子們創造"節點",讓他們一起度過一些難忘的經曆。受到查曉欣的啟發,毛大慶12歲時帶她去戈壁,13歲就跑北極馬拉松——由于年齡大,她和父親一起跑了半匹馬作為志願者。"一個13歲的孩子,前後連都看不見,竟然敢在這條通道上跑八公裡,我想這一次的磨難會讓她記住餘生。
毛大慶開始舉辦一系列分享會,分享馬匹的感受,但對于馬拉松的苦澀,耐克的口号總結準确——"跑懂"。當人們從傳統的麻将桌轉向馬拉松賽道時,新的變化就會發生,變化會像鼻涕蟲一樣蔓延開來。
在這一點上,馬大慶覺得馬拉松和創業非常相似。"通過共享辦公室,你可以看到業務的變化,而企業的變化來自人的變化。正如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所說,他們都屬于一個新的追求,即他們"敢于冒險,不允許自己的才能被埋葬在平庸的土地上"。
毛大慶的第一步,某種程度上,是由企業家劉曉光的去世引發的,人生的馬拉松充滿了機遇。借用毛大慶寫給他未來的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
"因為上帝的關懷,你仍然活着,健康。
是以,要活下去,你必須綻放。"
(部分圖檔來自Ukip工作室)
規劃:三重。創造性
微信編輯:盧瑞海
設計布局:毛斯雨
作者: 方琦
⊙文章版權屬于《三重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