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自然資源都面臨着短缺,甚至耗盡,甚至最常見的水資源都出現了缺失的現象。但你無法想象的是,有一種資源,理論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就是南極磷蝦!多少?據相關資料測算,目前資源儲存能力約為5億至10億噸,如果從1億噸中取出,可以滿足全人類對海洋捕撈的需求。

南極磷蝦雖然是漂浮在海上的金礦,但也屬于全球公共資源庫,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CCAMLR)控制,每年捕撈限量為62.5萬噸,但2010-2017年全球總漁獲量為20~30萬噸,換句話說,這麼多年沒有完成配額目标!是以,不可能誇大估計。對南極磷蝦的最大威脅來自海豹、鱿魚、企鵝和大型小須鲸等捕食者,随着人類捕鲸的增加,磷蝦本身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這些捕食者的數量大大增加。
當南極氣候如此惡劣時,為什麼各國要走這麼遠的路去捕捉它們呢?南極磷蝦通常約為60毫米,非常小,但它們出奇地大,甚至可以在繁殖期間将海水染成紅色,綿延十幾公裡。南極磷蝦是世界總漁獲量的四倍多,被稱為"最後的人類蛋白質庫",據說它含有與五克牛肉相同的蛋白質。作為許多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的天然餌料,經濟價值巨大,甚至可以替代傳統的漁業資源。
除蛋白質外,南極磷蝦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磷蝦油,賴氨酸含量甚至高于鮪魚和牛肉;蝦青素作為天然抗氧化劑,能有效提高生物體的免疫力;
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嗅到了其經濟潛力,紛紛轉向南極磷蝦勘探、捕撈,最早的"吃螃蟹"國家都是前蘇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為南極磷蝦捕撈做準備,直到1972年"南極探索計劃"登陸,摸清南極磷蝦種群分布和資源儲備, 原來小産業變成了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商業捕撈,自南極磷蝦成為經濟熱點物種以來。
前蘇聯受益于先進的重工業,幾艘捕蝦船可以輕松處理,據統計,早在1977年,南極磷蝦捕撈量就高達10.5萬噸,1982年達到頂峰,飙升至49.17萬噸,當時全球總漁獲量僅為52.8萬噸,蘇聯占全球捕撈份額的93%為"一騎塵"!此後磷蝦一直保持在30萬噸以上的生産能力,直到1991年蘇聯突然解體,次年暴跌至10.3萬噸,雖然俄羅斯繼承了磷蝦捕撈業,但卻無法創造輝煌,但有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要說最"偷雞賊"的是日本,他首先看到前蘇聯捕撈南極磷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随之而來的是南極遠洋捕撈作業,節省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和勘探資金不用提了,還在捕鲸的同時賺了一點多餘的錢, 當然,這取決于強大的工業體系。
最初的漁獲量約為40,000噸,在蘇聯解體後的第二年上升到57,000噸,當時全球漁獲量僅為65,000噸,日本占88%。為什麼它如此癡迷于南極磷蝦捕撈?事實上,受制于島上令人尴尬的地理限制,數億人隻能從海洋中擷取自然資源,從他們瘋狂捕殺鲸魚和鮪魚的癡迷程度可以看出!
為公共漁業資源捕魚的雄心壯志也反映在另一個小國,即冉冉升起的新星南韓,雖然日本正在發展南極磷蝦捕撈業,但也借此機會在短短三年内超過他。但挪威這個"黑馬"名列前茅,2007年超過日本的24,000噸40,000噸和南韓的33,000噸。
挪威捕撈南極磷蝦的決心展現在對新技術的投資上,改進了對蝦技術,提高了産品的加工能力,此後蝦的捕撈量一直在上升,約占世界總産量的50%,2019年已達到19萬噸,随着經濟的發展,南極磷蝦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中國、俄羅斯、智利、烏克蘭等國紛紛加入博弈,但仍無法單獨改變挪威的局面。
說起俄羅斯,他和日本屬于傳統的捕魚強國,尤其是遠洋捕魚是針鋒相對的,日本努力吞下公共資源的"蛋糕"并沒有錯,但俄羅斯本身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也想跑到南極去拿一塊餡餅,一點吃碗看看鍋的意義。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俄羅斯東部的白令海,連同486萬平方公裡的可捕魚海,是幾股冷暖洋流的交彙處,豐富的食物來源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魚類,形成了大量的漁業資源。在附近的俄羅斯漁場,一艘中等噸位的漁船每次出海都可以捕獲數千噸的漁獲物。
自己抓魚,然後讓其他國家沒有魚來捕撈,這是他慣用的戰術,比如鲑魚,中國在黑龍江上遊硬放産70年,近年來隻能捕撈1萬多條尾巴,而俄羅斯可以占據黑龍江下遊大規模捕撈的地理優勢, 早在2010年就突破了2275萬尾。就Mintai魚而言,俄羅斯不僅在公海上捕撈北韓半島的"救生魚",而且還将其出口到北韓和南韓。
俄羅斯對南極磷蝦也雄心勃勃,早在2017年,俄羅斯聯邦漁業委員會就制定了到2030年俄羅斯聯邦漁業綜合體發展戰略的計劃,估計投資450億盧布用于南極磷蝦的捕撈和加工,僅比支柱鲑魚養殖項目少50億盧布。雖然俄羅斯幾十年來沒有涉足南極磷蝦産業,但有前蘇聯的根基,想做的隻是時間問題,去年5月,俄羅斯專家對南極磷蝦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資源調查,發現一些地區的磷蝦儲存量高達6000萬噸, 在俄羅斯的做事風格中,這個大蛋糕不吃白!
英雄們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況,随着我國漁業資源的急劇下降,南極磷蝦的重要性也及時被發現,在與俄羅斯的競争中,我們也全力以赴,雖然基礎很差,但漁獲量卻在穩步增加,從2017年的3.8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4.1萬噸。2020年5月14日,中國專門研制的國産重型船"深藍"号專門為南極磷蝦捕撈而研制正式下水,它長120米,寬21.6米,設計速度15節,是一艘漁加工為一體的巨型輪子,即使在零下25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也能正常運作。
是以,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挪威暫時上司南極磷蝦捕撈業,也絕對無法阻止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匹較大的黑馬相對于漁業實際出賣,這可能是挪威和俄羅斯的"短闆"所在,一家大型蝦業公司因管理不善而于2017年關門;而且主要以簡單加工為主的初級水産品,甚至通過我國的加工出口到其他國家。
是以看問題不能看重點,要看臉,要把南極磷蝦變成一個産業體系,才能真正稱霸"海金礦",俄羅斯雖然占據了源頭的優勢,但在實力上明顯不足,而中國隻要發展南極磷蝦捕撈業務, 随着國内超級市場,為什麼不賣出去呢?相信在不久的将來,中國肯定不會缺席南極磷蝦"巨人"那指向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