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90年代,該實驗室從雲南省哨兵動物采集的血液中分離出7種血清型藍舌病毒(藍舌病毒,BTV)。然而,這些菌株的遺傳特征尚不清楚,進而阻礙了中國BTV進化的曆史分析。為掌握雲南省早期流行BTV菌株的遺傳特征,對1995-1997年在雲南省分離的25株BTV菌株的基因組片段2、3、7、7、10(Seg-2、-3、-7、-10)進行了一步法RT-PCR擴增、測序和序列分析。Seg-2序列分析表明,1995年至1997年,在雲南省分離出7種不同的血清型(BTV-1、-2、-3、-4、-12、-15、-16)BTV菌株,屬于A、B、G 6種基因型,BTV-12菌株的H、I和J、Seg-2屬于西部區域類型,其餘菌株的Seg-2屬于東部地區,Seg-3和Seg-10序列分析顯示,25個BTV菌株屬于東部區域類型Seg-7序列分析表明,1個BTV-2,2個BTV-12和1個BTV-16菌株屬于西部區域亞型,與南非和荷蘭的Seg-7菌株有最接近的親緣關系,其餘的菌株是東部區域。以上結果表明,雲南省存在多種血清型BTV流行,Seg-2和Seg-7基因重配菌株的發現表明,外來西部地區菌株已侵入雲南省,并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菌株進行了基因重配。本研究為我國BTV的演化分析和溯源提供了資料參考。
藍舌病(BT)是由藍舌病毒(藍舌病毒,BTV)感染引起的嚴重出血性動物疾病。BTV主要通過蝸牛屬雌性昆蟲的吸血叮咬傳播,可感染牛、羊、駱駝、鹿等多種家養和野生反刍動物。綿羊的BTV感染可導緻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感染BTV的牛和山羊往往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在BTV傳播過程中起到了病毒儲存的作用。BT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動物疾病的必要通知,因為它每年給全球畜牧業生産造成約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BTV屬于Reoviridae屬orbivirus,其基因組由10個(基因組片段1至10,Seg-1至10)雙鍊RNA(雙鍊RNA,dsRNA)片段組成,可編碼7個結構蛋白(VP1-7)和5個非結構蛋白(NS1-4和NS3a)。Seg-2 / VP2是BTV中突變最豐富的元件。VP2誘導受感染的動物産生特異性中和抗體,這對病毒血清型具有決定性作用。自2008年以來,全世界已經發現了四種新的BTV血清型(BTV-25-28)。結果,BTV血清型從24增加到28(BTV-1增加到28)。
雖然VP3序列在BTV菌株中高度保守,但編碼該蛋白的Seg-3序列随BTV菌株的流行區域而異,是以世界上BTV菌株根據其序列差異可分為東西方兩大地理類型(拓撲型)。與VP3類似,VP7和NS3蛋白也比較保守,編碼片段中Seg-7和Seg-10的序列變異也與BTV菌株流行區密切相關,根據Seg-7和Seg-10的序列差異,世界上的BTV菌株分為東西兩大區域類型, 以及幾個區域亞型。Seg-3、-7和-10序列具有很強的地理特征,是以上述基因組片段序列分析可以為追蹤病毒起源提供依據。
BT疫情于1979年首次記錄于雲南省石宗縣的綿羊中。此後,BT暴發于湖北、安徽、四川、山西等省,并已分離為BTV-1、-2、-3、-4、-12、-15、-16株,其中BTV-1和BTV-16在中國廣泛傳播,可導緻綿羊臨床症狀較為明顯。自2012年以來,在國家公益産業(農業)的專項資助下,雲南省畜牧獸醫科學研究院在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湖北省、江蘇省、山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内蒙古自治區等8個省設立了哨兵動物,共生産12種血清型BTV菌株(BTV-1, -2、 -3、 -4、 -5、 -7、 -9、 -12、 -15、 -16、 -21 和 -24)。
多種血清型BTV在中國普遍存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間缺乏交叉保護,病毒通過突變和基因重配,并不斷産生突變菌株,這些都給目前的BT防控工作帶來了挑戰。對我國不同曆史時期的BTV流行菌株進行序列比較分析,有助于掌握BTV的演化特點和BTV流行菌株的溯源性分析。雖然該實驗室自2012年以來在中國完成了不同血清型BTV分離株的全基因組測序,但1995年至1997年雲南省BTV流行菌株的遺傳特征尚不清楚。為此,對1995年至1997年在雲南省從7個血清型中分離出來的25個BTV菌株的Seg-2、-3、-7和-10基因片段進行了擴增、測序和遺傳特征,以期為我國BTV的進化分析和溯源提供科學資料。
材料和方法
細胞、菌株和病毒培養
嬰兒倉鼠腎細胞(嬰兒倉鼠腎細胞,BHK-21),通過該實驗儲存;25株BTV毒株,從1995年至1997年在雲南省始宗、芒市、景洪、廬山等地建立的哨兵牛中分離出來,病毒分離資訊見表1。将分離出的BTV菌株接種BHK-21細胞,當細胞病變(細胞病變作用,CPE)達到90%刮掉細胞時,4°C 8000r/min離心15min,棄置沉澱,将病毒液分成,-80°C儲存備用。

底漆設計與合成
根據GenBank上發表的BTV菌株序列,使用Oligo 7.0軟體設計了10對引物,以擴增7種BTV血清型菌株中的Seg-2,-3,-7和-10(表2)。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處理的水被稀釋至10mol / L的終濃度備用。
RT-PCR 擴增和測序
從病毒基因組DNA / RNA提取試劑盒中提取病毒核酸,然後在94°C下變性至3min并立即冰浴。以5 μL變性核酸為模闆,使用表2中的引物對,并使用一步法RT-PCR擴增BTV分離菌株的Seg-2,-3,-7和-10。采用通用DNA膠水回收純化試劑盒,電泳膠回收PCR産物,用PCR擴增的上遊和下遊引物作為測序引物,對純化的DNA進行雙向測序。
序列分析和系統樹建構
使用DNAstar軟體(Ver 6.0),使用MEGA 6.0軟體對測序結果進行序列拼接組裝和序列比較分析。建構具有最大相似(最大相同,ML)的系統發生樹:Seg-2序列選擇"GTR-G"模型,Seg-3序列選擇"TN93-G-I"模型,Seg-7序列選擇"GTR-G-I"模型,Seg-10序列選擇"T92加G"模型,自檢(自舉)值為1000。序列相似性,以平均值(平均值)表示。本研究中獲得的序列由黑色鑽石符号表示。系統樹中從其他國家分離出的BTV菌株的序列由"GenBank系列number_BTV血清型,分離的國家,病毒隔離時間"表示。
結果和分析
用于Seg-2、-3、-7和-10的RT-PCR擴增
設計10對引物(表2)對由Seg-2,-3,-7和-10分離的25個BTV菌株進行一步RT-PCR擴增。結果表明,7對不同血清型的引物Seg-2能夠特異性擴增大小約為1200bp的DNA片段,這與預期大小相對應,3對具有Seg-3,-7和-10的引物能夠特異性擴增1100,1100和800bp的DNA片段, 分别對應于預期的大小。
Seg-2 序列分析
序列比較分析表明,1995-1997年在雲南省分離的25個BTV菌株屬于7個血清型,如BTV-1、-2、-3、-4、-12、-15和-16。全球27種血清型(BTV-1至27種)BTV菌株的Seg-2可分為12種基因型(核型A-L)。在系統發生樹中,本研究中的25個BTV Seg-2菌株與相應的血清型BTV參考菌株聚類,屬于A,B,H,I,G和J等6種基因型,相應的血清型BTV國際标準參考菌株的Seg-2序列相似性大于68.10%,VP2序列相似性大于75.00%(圖1至2), 通過血清中和和測試表明BTV血清型鑒定結果的正确性。在雲南省分離出的同一血清型BTV的Seg-2/VP2序列高度相似,Seg-2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在92.80%~100%之間,VP2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在96.90%~100%之間(圖2),表明雲南省流行的同一血清BTV的Seg-2有近期的共同祖先。
研究發現,同一血清型BTV的Seg-2菌株在序列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并且根據這種差異,相同血清型BTV的Seg-2可分為東部拓撲型和西部拓撲型。系統發生樹顯示,雲南省分離的兩株BTV-12株(B139和B334)與南非的BTV-12株成簇,序列相似度大于98.10%,屬于西部區域類型。雲南省BTV-1、-2、-3、-4、-15和-16分離的血清型菌株Seg-2與東部相同血清型菌株聚集,Seg-2序列相似度為89.0 3%~95.46%,VP2序列相似度在90.92%~98.30%之間,Seg-2序列與同一血清型西部區域菌株的相似性為68.00%~95.81% VP2序列的相似性介于75.28%和97.14%(圖1至圖2)。
賽格-3 序列分析
Seg-3序列比較分析表明,本研究中25株BTV菌株之間Seg-3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在79.35%~93.93%之間,VP3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在96.83%~99.95%之間(圖2)。建構的Seg-3系統樹顯示,從雲南省分離出來的25個BTV菌株,以及來自台灣、澳洲和印度的菌株,形成了東部區域類型(圖3)。25個BTV與國外分離的東部區域、西部和新血清型(BTV-25-28)的Seg-3序列相似度在74.63%~89.29%之間,VP3序列的相似度在88.69%~99.12%之間(圖2)。在東部區域類型中,來自雲南省的4個獨立的BTV-15菌株和一個澳洲BTV-15菌株形成相對獨立的叢集,形成遠東拓撲型(圖3),n個區域和西部區域之間的複活節Seg-3/ VP3序列相似性以及新血清型(BTV-25-28)菌株為75.18%至79.60%/介于88.20%至96.83%之間(圖2)。這一方面表明,雲南省和澳洲的BTV-15菌株Seg-3有着共同的起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基因段在進化上是獨立的。
賽格-7 序列分析
雲南省不同血清型BTV菌株Seg-7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在73.85%~94.36%之間,VP7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在85.96%~99.35%之間(圖2)。Maan等人已經證明,BTV的Seg-7可以分為三個東方地形1至3和七個西方地形1至7。從雲南省分離出來的21株BTV菌株中的Seg-7屬于東部拓撲型1至3個區域亞型,與來自台灣、日本、印度和澳洲的Seg-7菌株有最接近的親緣關系(圖4)。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省有4個BTV Seg-7屬于西部區域類型:雲南省的BTV-2菌株(B238)和BTV-12菌株(B139和B334)屬于We Thestern拓撲型1區域亞型,與南非菌株有最接近的親緣關系,序列相似性大于98.60%,BTV-16(B034)菌株為西部拓撲型3區域亞型, 與荷蘭菌株(GQ506478)和南非菌株(GQ506512)的序列相似度為95.60%(圖4)。4個BTV菌株的Seg-7序列相似度在78.90%~100%之間,VP7序列相似度在94.60%~100%之間,複活節與雲南省分離 區域菌株的Seg-7/VP7序列相似性分别為78.33%~79.07%/94.46%~95.74%(圖2)。
賽格-10 序列分析
雲南省分離的25株BTV菌株的Seg-10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為86.61%~94.68%,NS3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95.00%~99.08%之間(圖2)。BTV菌株Seg-10系統發生樹顯示,基因片段序列分為兩個東部地形型1至2和3個西方地形型1至3亞型(圖5)。從雲南省分離出來的22株BTV菌株均為東部1型區域亞型,與來自台灣、日本、印度和澳洲的Seg-10有最密切的親緣關系(圖5)。雲南省3個獨立的BTV-15株(B105、B358和B359)分别形成東部拓撲型2區域亞型,Seg與其他區域亞型菌株-10/NS3的序列相似性在76.93%~85.81%/83.41%~97.26%之間(圖2、5)。本研究東區拓撲1亞型、東方拓撲型2亞型和西部地區亞型25個BTV與其他菌株的Seg-10序列相似度在77.02%~91.37%之間,NS3序列的相似度在83.23%~97.55%之間(圖2,圖5)。
讨論
雲南省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該地區動物、植物和病毒的自然多樣性。雲南省地處中國邊境地區,與越南、寮國和緬甸等國家接壤,畜牧業和畜産品貿易頻繁,動物疫病跨境傳播風險高。多種血清型BTV在雲南省廣受歡迎,表明該地區在中國BT防控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過去,BTV被認為主要流行于南緯35度和北緯40度之間。然而,随着氣候變暖、繭活動範圍的擴大和昆蟲媒介潛在傳播的增加,BT有逐漸向寒冷的高海拔、高緯度地區擴散的趨勢,對中國北方的牛羊養殖構成威脅。掌握1995-1997年雲南省BTV流行株的遺傳背景,可以為分析我國BTV的進化特征,開展病毒傳播和溯源分析提供有價值的序列資訊。
從1995年到1997年,該實驗室在雲南省分離出7種血清型BTV(BTV-1、-2、-3、-4、-12、-15和-16),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雲南省的哨點動物中分離出11種血清型BTV(BTV-1、-2、-3、-4、-5、-9、-12、-15、-16、-21和-24),表明雲南省流行的BTV血清型的多樣性。雲南省首次發現4種血清型BTV,BTV-5,-9,-21和-24,表明中國可能存在其他血清型BTV,是以對中國流行BTV多樣性的監測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病毒位于不同的生态環境、不同的壓力選擇下,病毒的遺傳進化會呈現出特定的區域特征。研究發現,雲南省流行的BTV菌株序列也表現出獨特的區域特征:雲南省流行的BTV-15菌株的Seg-3形成了獨立于東西部區域菌株的進化分支,BTV-16菌株的Seg-2也形成了獨立的進化分支,BTV-15菌株的Seg-10形成了獨立的東方拓撲2區域亞型揭示了BTV在雲南省流行的進化獨特性。
入侵雲南省後,西部區域BTV菌株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當地流行菌株進行了基因重配,BTV株的Seg-7片段可以在自然環境中相對自由地重新比對。這表明BTV進化可能主要由基因重配驅動,使病毒更适合在當地生态系統中傳播和生存。
通過分析1995-1997年雲南省從7個血清型中分離出來的Seg-2、-3、-7和-10、25個BTV菌株的遺傳特征,發現雲南省血清型BTV流行多種多樣,既有當地長期流行的BTV-1和BTV-16菌株,也有入侵雲南省後的西部區域BTV菌株, 再比對的應變,說明我國BT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本研究為分析中國BTV菌株的突變和基因再現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為追蹤中國BTV菌株的來源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