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國科學家用人工智能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拟态行為

作者:光明網

北京8月20日電(趙竹慶)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進化出了一種神奇的"僞裝技術",幫助它們避開捕食者或捕捉獵物。拟人狀态是比較常見的狀态之一,如竹蟲狀樹枝、補間狀葉子等。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春鵬在研究員王波的指導下,與武漢大學教授崔曉輝、于力合作,發現了1億年前白垩紀緬甸琥珀中一類奇怪的類昆蟲植物和一系列昆蟲覆寫行為的化石記錄, 一名研究所學生,根據中國科學院的官方網站。該研究報道了中生代的第一個直翅昆蟲形态植物葉子,以及齧齒動物和半翅蟒蛇最古老的覆寫行為。研究結果線上發表在Gondwana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Biology上。

據介紹,該研究首次利用雙神經網絡對地質曆史時期的拟人化行為進行定量分析,并提供了一套初步的定量測定模型和方法。雙神經網絡是近年來新開發的人工智能分析技術,廣泛應用于圖像相似度測量。它主要采用對抗的思想,每輸入一對圖檔,使算法優化的目标與相似的圖像對距離更小,不相似的圖像對之間的距離更大。孿生神經網絡還可以提取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多元資訊,進而量化不同圖檔之間的語義距離。是以,可以量化和計算不同圖像之間的非相似性值,進而客觀地判斷不同圖像之間的相似性。

我國科學家用人工智能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拟态行為

葉跳蚤(b:整體圖,d:中腿和擡高,f:後腳腿部分)和卷曲的柏樹植物(a,c:整體圖,e:小葉,g:葉)。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我國科學家用人工智能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拟态行為

齧齒動物(a-f)和半翅鴕鳥(g,h)昆蟲在掩護僞裝行為。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我國科學家用人工智能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拟态行為

葉蚤生态修複圖(楊定華圖解)。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作者:趙竹青

來源:人民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