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志自上海報道
"如何清理基于場外配置設定的保護傘信托絕對是一項棘手的任務。信托公司劉剛感歎道。
在監管機構要求證券公司在9月30日之前停止向任何外部系統提供資料服務以進行配售後,劉先生的信托公司要求他協助該企業盡快清理所有類型的異地信托産品。
但他很快發現,這項工作永遠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
一方面,募集端的信托配置業務——銀行金融管道投資者看好傘式信托的固定收益回報率較高,不同意相關信托産品提前清算;
這也使信托陷入兩難境地 - 如果信托産品無法提前清算,誰将在信托期限内履行利息支付義務。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也困擾着其他信任同行。
近日,中融信托緻函華泰證券,稱為避免因大量争議而導緻外部系統資料服務終止,希望雙方就此進行面談,共同協商應對方案。據悉,目前,信托規模為133億元的存續信托計劃有38個,涉及投資者758人,其中自然人691人,機構67人。
"事實上,我們也曾與券商進行過溝通,希望他們能夠為暫停場外配售相關服務及暫停範圍提供具體的監管依據,包括相關信托計劃的名稱,以便我們說服投資者同意提前清算産品。劉先生表示,證券機構沒有立即做出回應。
目前,劉剛隻能說服配置設定資金的批發商履行相關傘形信托存在期間的利息支付義務,但對方的回應是要求信托公司允許他們将信托基金投資于私募股權産品,以換取相應的投資收益進行利息支付。
"這意味着傘式信托基金的投資風險無形地增加了。劉剛直言不諱。但令他驚訝的是,随着當局加緊清理其場外安置,個别配置設定機構似乎已經發現了一個新的灰色地帶,可以繞過監管并繼續他們的場外安置。
産品提前收拾風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作為傘狀信托的主要融資管道——銀行金融端投資者不想成為早期清算的傘形信托,其實也有自己的利益。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類信托産品被認為是高收益的固定收益産品。
其原因是,用于配售股票的信托産品的優先/劣等份額比例設定為1:2.5或1:3。這意味着産品淨值跌至0.7元,将引發優先股投資者(即銀行的财富管理人)本金損失。事實上,信托公司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也直接與股票配置基金提供商達成一緻,一旦信托産品淨值跌至0.97元進入警戒線,信托公司将發出風險預警,要求後者适度減持,加強風控;是以,投資者在此類信托産品中損失本金的風險進一步降低。
産品收益方面,銀行理财管道發行的場外挂銷型理财産品的年化利率徘徊在7.4%-7.6%左右,在目前股市調整下頗具吸引力。
"真的很難說服投資者允許傘狀信托提前清算。劉剛直言不諱。盡管證監會一再與這些投資者溝通,但證監會要求證券機構從9月30日起終止向場外配售提供任何外部系統資料服務,是雨傘信托必須提前清算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投資者認為,今年4月,相關部門紛紛強調,券商不應參與任何形式的場外股票配置,不得為場外股票配置、傘式信托提供資料端口等服務或設施,但這并不影響傘式信托參與的配置業務,是以本政策未必與傘形信托的早期清算沒有直接關系。
為此,劉剛的信托公司曾希望證券機構給出經紀人停止場外挂牌相關服務的具體範圍(包括相關信托計劃的具體名稱)和停止這些服務的具體監管依據(如相關部門取消相關業務檔案等),以便信托說服投資者允許産品提前清算。
"但證券機構沒有回應。劉剛直言不諱。在他看來,相關信托産品的早期清算可能涉及違約,經紀機構自然不希望卷入此類糾紛中産生法律責任問題。
在缺乏說服投資者允許傘狀信托提前清算的權力的情況下,劉剛隻能要求配置資金的批發商盡可能在相關信托産品的期限内進行利息支付業務。
"事實上,這些批發商也感到苦惱的是,如果沒有場外配置設定業務産生的收入,他們可能無法獨自負擔數千萬美元的利息支出。他說,作為回應,配置設定機構在同意履行利息支付義務的同時,正在要求信托允許他們使用傘式信托基金投資某些量化投資的私募股權産品。
具體而言,這些配置機構将尋找業績突出、抗風險能力強的量化投資型私募股權機構,傘形信托基金根據不同的投資配額配置設定給這些機構委托投資管理,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投資收益,用于按時支付信托産品的利息。
但在劉剛看來,對于傘形信托産品的股票配置本來隻是一類管道業務,投資風險相對可控,一旦配置資金批發商就會将這種信托基金投資于私募股權基金産品,信托基金投資風險無形中明顯增加,如果私募股權産品損失嚴重, 拖累投資者本金損失的優先份額,不排除信托公司必須嚴格支付"利息和利息"。
"鑒于信托産品利息支付的壓力,在缺乏其他有效投資管道的情況下,我們隻能默許允許某些配置機構将信托基金投資于我們首先認可的某些私募股權産品。他無奈地說。
新灰色區域
令劉先生驚訝的是,個别調配機構在相關部門加大清理場外調配業務力度的同時,依然"做我們該做的事",而且他們似乎找到了繞過監管的新灰色操作區域。
具體而言,一些配置機構不再尋找信托公司發行股權傘式信托或單級證券投資基金信托産品,而是與大型企業合作,後者首先挺身而出,提供優質資産質押,尋找信托公司發行信托産品籌集資金,然後将相關資金以委托貸款的形式納入這些配置機構賬戶, 繼續自己的配置設定業務。
"在這個灰色地帶,為了規避有關部門對場外配售的監管審查,配售機構不會引入HOMS等系統在證券機構開立賬戶,而是将配股直接轉入投資者賬戶。"劉剛說。但是,這些調配機構會派出專門的風控人員跟蹤每個投資者賬戶淨值的變化,一旦賬戶淨值低于場外交易配置設定業務規定的風險預警線或平倉線,這些風控人員有權強制平倉賬戶。
記者了解到,目前配置機構在這個灰色經營區域相當謹慎,隻針對一些公司配置較高的長期客戶開放配置。通常,這種類型的信托産品不會對應超過20個配置設定客戶,是以配置設定機構有足夠的風控人員進行人工操作,以確定信托基金的安全。
一位籌款機構消息人士表示,在這個灰色的産業鍊經營區域,協助機構獲得大型企業的信托基金無疑是最賺錢的。通常以優質資金為抵押的大型企業,年化8%-9%的融資成本通過信托管道籌集資金,再以12%-13%的年化融資利率借給資金配置批發商,無形中可以賺取4%的點差收益,而且幾乎沒有風險。
畢竟,如果牽線搭橋機構想要獲得此類信托基金,它仍然需要将信托基金募集資金的三分之一作為資金不足的一部分進行投資,以確定信托基金資金的絕對安全。而雙方還一緻認為,調配機構隻能為客戶提供日常配售服務,一方面是為了盡量減少股市波動帶來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基于需要規避監管壓力——如果大型企業和調配機構發現相關部門注意到這個灰色的經營區域, 可以盡早提取資金的調撥,将信托基金投入到其他領域。
"這考驗了信托在投資後管理信托産品的能力。劉剛認為,這個灰色經營區域悄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信托公司對使用信托産品籌集資金缺乏持續的後續監管。
"坦率地說,信托公司也很難控制這些大公司使用信托融資的方向。一位信托公司消息人士告訴記者,通常這些大型企業會先使用每個基金的名稱,将公司内部賬戶中的信托基金進行多次轉賬,最終流向配置機構賬戶,使得信托公司難以區分信托資金的具體流向和實際使用情況;(應受訪人要求,劉剛匿名)
(編輯:辛繼超;如需建議或線索,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