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武小玲 綜合:封面新聞
最大的恐龍有多大?
也許你可以想象。
但是最小的恐龍有多小呢?
最近,答案可能就在那裡。
6月26日,包括江山副研究館員、彭光光研究館員、葉勇研究館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餘立達副教授在内的中外古生物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四川省自貢撫順發現了許多儲存完好的恐龍腳印,其中包括一個隻有10.2毫米長的微小恐龍足迹。 這可能揭示了動物腳恐龍的早期或極其突出的發展政策。該論文發表在本期《曆史生物學》雜志上。

村民挖池塘積水尋找"雞爪印"
1998年7月,撫順縣永年鎮村民丁永福、丁永健村民決定利用房屋旁邊的空地挖池塘蓄水。
因為地表松散堆積物中充滿了堅硬的黃灰色砂岩,是以丁氏兄弟将挖出長長的石條作為墊腳石鋪在池塘周圍,以友善大家行走,雖然人們在行走的過程中有時也注意到一些岩石表面覆寫着"雞爪"般的形狀,但我們并沒有多想。
随着近年來恐龍足迹化石的不斷發現,恐龍足迹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宣傳報道的加強,讓越來越多的人對恐龍足迹化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了解,丁永福的女兒丁麗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4月,她在網上釋出了幾張她家池塘旁邊墊腳石的照片,并詢問照片中的"雞爪"是否是恐龍腳印,恐龍博物館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聯系了丁立,詳細詢問照片中的岩石位于何處以及需要聯系的對象。
2017年5月初,自貢恐龍博物館到現場檢查,是否是恐龍腳印。5月中旬,在與對方協商後,自貢恐龍博物館将這些恐龍足迹化石收集回自貢恐龍博物館收藏,進行保護和研究。
在對周圍岩層的露頭進行調查後,學者們認為,足迹的化石産量層是侏羅紀下部自流井群。
這個足迹被認為是"中國最小的恐龍足迹"。
自貢恐龍博物館收集的标本有八塊腳印闆,為了準确勾勒出足迹,團隊采用3D圖像重建、資料分析可視化、3D點雲處理軟體制作3D圖檔,在此過程中,第5塊岩石闆上方的一塊非常小的足迹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
5号樓闆約0.35平方米,至少有44個三趾腳印,占地面積密度約為每平方米120個腳印。其中一個腳印非常小,長10.2毫米,寬9.6毫米,有三個不同的腳趾,其中第三個最突出,沒有清晰的腳趾墊,每個腳趾上都有相對鈍的爪印。這個足迹是中國有記錄以來最小的恐龍足迹。
與這個小足迹相比,岩闆上的其他足迹更大,長度在2.2到6.2厘米之間。從形态學上看,這些腳印可以歸類為跷跷闆龍腳印,常見的龍腳印大小小于15厘米。
像大多數微小的動物腳恐龍一樣,撫順标本是由新生恐龍還是小型成年恐龍留下的還有待确定。一系列大小不一但形式相對一緻的腳印,可能代表了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小動物足恐龍的腳印集合。是以,學者們傾向于更喜歡撫順的微小腳印,而不是新生恐龍留下的腳印,估計長約12厘米,大緻相當于現代麻雀。
"作為典型的遺物化石,恐龍腳印蘊含着豐富的資訊,集中展現了當時恐龍的動态行為。恐龍足迹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有效識别當時當地動物的組成,這些資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骨化石的局限性。"學者們說,同時,根據恐龍的腳印,可以判斷恐龍目前的運動狀态,比如走路、跑步甚至遊泳。
自龔撫順在該地區侏羅紀下層擴大恐龍化石記錄以來發現的腳印組合,首次記錄了貢加林時期小動物腳下的恐龍腳印,揭示了動物腳類恐龍的早期或極早生長,以及可能存在微小的成年退行者的可能性。
足龍腳印等大量腳印,顯示了當時當地動物足類恐龍的高豐度。這些動物腳類恐龍在侏羅紀早期被證明廣泛分布在四川盆地,這一發現對恢複該地區的古宇宙生态、古代地理和古代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能有這麼可愛的小jio印刷品嗎,
這小跷跷闆龍一定很可愛!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