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櫃裡有完整版的《昆蟲書》,不由自主地被作者優美樸的語言帶進來,也許是年齡,也許是同樣的探索之情,總覺得作者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産生共鳴。回顧作者的成長環境,一個人一生都在觀察和研究昆蟲,這真是一個奇迹。被達爾文稱為"無與倫比的觀察者"的費伯在一個異常科學的土地上生活了35年,在一片貧瘠但熱愛昆蟲的土地上,寫了400多萬字,其中許多被引入國小教科書。
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真的不是簡單地把書扔給他,因為沒有類似的生活經曆,作者有大段細緻入微的描述,對于一些敏銳的亞讀者來說,真的不是閱讀的最佳選擇,他更喜歡閱讀快餐式的文章。
我想從可了解的閱讀開始
讓學生閱讀作品所說的内容,了解文章的關鍵,就是要把握要點,準确地把握作品的意義。讓學生懷着一顆需要的心閱讀《昆蟲》,從"自讀需求"和"學習任務驅動"兩種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昆蟲》中的難點,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立文章之間的聯系。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是書中所有的昆蟲都是他們認識的。是以,學生不需要掌握每隻昆蟲的知識。閱讀《昆蟲》等科普作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努力閱讀。對于不太熟悉,不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選擇略讀,甚至跳過。在閱讀《昆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制作一張熟悉的昆蟲名片,解釋昆蟲的習性。講一個熟悉的昆蟲故事,發現生活中的不同昆蟲等等,讓學生圍繞這樣的任務一個接一個地集體建構,閱讀作品的内容,加深閱讀的了解。
期待完成後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