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作者:意檀香研究

視訊加載...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促進老少貧開發,維護弱勢群體權益,是反映社會溫度的大文章。這涉及許多解決民生痛點的特殊公共服務項目。比如,在我國西南部很多地方,山川縱橫交錯,可以說是"看天一縫,看一溝"。住在這裡的人,要走出一座大山,就得靠繩子,否則就要過山要花很多時間,而在有些地方,繩子是出山的唯一出路。要想讓這裡的村民脫貧緻富,過上好日子,首先要開辟他們的出路。為了讓天空改變方式,改變橋梁勢在必行。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在2007年的一段視訊中,一個六歲的小女孩每天溜過河去上學。

山谷裡刮着陣風,繩子上的小女孩,像一片随風飄揚的樹葉,神色驚人。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小女孩名叫于燕茶,四歲,媽媽開始教她學滑繩,目的就是上學。四歲的孩子,走路時可能經常摔倒在腳跟上,燕茶要克服心理恐懼,學會獨自走路的技巧。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在中國西南部,很多地方都是高山懸崖和深谷急流。傳說,一對夫妻生活在雲南怒江兩岸,飽受思考之痛,受到天上彩虹的啟發,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根繩子。過去,繩索行走是當地人旅行的主要方式,不僅通過運送人員,還通過貨物和牲畜: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2011年,雲南省福貢縣拉馬迪村的村醫鄧千和為了看病人,滑過怒江;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2015年一天,一名82歲村民在雲南省昭通市喬嘉縣村病倒後被送往醫院就醫,家人不得不将老人擡到村口,然後用滑繩走到馬路對面;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2014年,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獨山鎮銀平村600多名村民亟需搬遷到定居點,這是渡過牛闆河的唯一途徑。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索道曾經是山谷中當地人的生命線,是物質支撐線。但危險随時可能出現,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記者意外拍攝,一名年輕人滑過河就停了下來,就在大家以為年輕人在河心裡耍得英俊時,當地人看到了問題,急忙下來營救。原來,年輕人在繩子纏繞脖子的過程中,幸好有村民及時救出,隻活了下來。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外人似乎驚心動魄地滑索,其實也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李發軍是四川省北川縣一名農民,勤勞肯幹,2002年就種植了大面積的水梨,希望通過栽培行業緻富,梨樹挂着果實,如何走出去成了一個大難題。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2008年,雲南省趙通喬嘉縣鹦鹉村村民拿出12畝修建魚塘,希望增加一些收入,但養魚,卻因為沒有出山路而損失慘重。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兩天出山,人們在山裡,農産品在山裡,想出山是很困難的。滑繩是生活中挂着一線無助,不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漸漸地,年輕人出去了,不想回來,很多地方變成了空心的村莊。據交通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底,仍有290對繩索,涉及900多個村莊,近百萬人,其中60多萬人是窮人,占多數。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部制定了"十二五"、"十三五"和"滑繩換橋",徹底解決了這些山民的出行問題。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這座橋,隻有少數人在特定地區受益,但投資非常大,"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已投入30多億元,建成的"滑索橋"超過300座。鋼絲繩滑橋,幾乎全部在高山峽谷中完成,很難建造。鹦鹉繩是金沙江兩岸最陡峭的繩索之一,連接配接雲南省昭通橋家縣的鹦鹉村和四川省大良山,是鹦鹉村兩千多人的唯一出行方式。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鹦鹉繩高380米,長420米。因為在高山峽谷中,隻要有風,風就會在峽谷中産生放大作用,形成風向複雜的風,給橋梁施工帶來很大的困難和危險。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漸漸地,施勞工員發現,早早風會比較小,為了盡快搭橋,施勞工員在3點.m起床,在黎明前做好起吊工作。就這樣,經過900天、兩年半的不懈努力,2018年,大橋終于完工了。當橋建成時,鹦鹉繩成為旅遊景點并留在那裡。截至目前,"十二五"和"十三五"跨欄橋工程均已完成。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來自四川省北川縣延門村的74歲彜族長老王星珍拿着一張1910年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老人的祖父正掙紮着走在竹子制成的繩橋上。2018年,一座以"紅"為主色調的紅橋通車,世世代代在山中生活的人,終于能夠安全、輕松地走出山路。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繩子已經成為時代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橫跨山谷的人行天橋、安全橋、富橋。換一根繩子,修好一條公路,修建一座橋梁,為群衆走出貧困緻富打開了一扇門。現在,李法君的梨子豐富,再也不用擔心交通問題,在村口建起了一座金寶橋。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修橋,依托青山秀水,村裡也開始了巡遊,李發君家也開了農舍。

2015年以來,北川縣先後完成了9個"滑索橋"項目,不僅解決了十幾個鄉鎮、10萬多人出行難的問題,還因為交通的改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産業叢集。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90歲以後,彜族女孩夏雪蓮選擇回國創業,種紅豆杉,并于2014年開了一家網店。開店後的第二天,就收到了6000元的大額訂單。随着訂單也無法發貨,夏雪蓮的創業熱情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裡被耗盡,結婚了,有了孩子。2018年唐家山湖大橋建成後,夏雪蓮萌生創業的沖動,帶領更多人大面積種植紅杉。不久前,一家大型企業與北川縣簽署協定,在夏雪蓮的家鄉建設紅豆杉産業鍊生産基地。農村振興正在成為現實。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六歲時,不得不獨自一人滑入學校的于燕茶,現在已經實作了母親的願望,在雲南省昆明市上大學。在餘彥佰的家鄉雲南怒江縣,怒江、瀾滄江、都龍江,已經有各類橋梁140多座,村裡有通路。如今,怒江州山山巒已經變遷,告别千年貧困。

焦點訪談丨溜索改橋 見證時代巨變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公路發展報告中說:"特别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換一根繩子,修建一段路,可以為群衆走出貧困緻富打開一扇門。"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現在7個省,1,168個形成的村莊和165萬人僅靠繩索旅行已成為過去。天空更加多樣化。距離山脈不再有兩天的時間。随着繩索成為旅遊的新體驗,村民們可以輕松安全地過橋,他們也走上了一條小康、快樂的道路。

制片人 劉雪松黃傑

編輯:劉小平馬玉濤

編輯:王建峰

缪家良剪輯

新媒體編輯 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