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中央電視台新聞:

對于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無法在群體中找到身份更困難的了。

- 弗洛姆

在網絡上,有人被推到風的頂端,有的人被罵得不光彩,普通人被挂在網際網路上"走街給大衆看","鼓掌好人"也不缺幾個。

"唐的七英尺,莫聽三英寸的舌頭。舌頭上有龍泉,沒有血可殺。"人們知道,很少有網民直接向人們捅人。

一把"沉默槍"。

"沒關系,這是真名。聽說我們要采訪她,電話另一端的女孩笑着說:"我因為真名被惡意誤導了,是以後來,我叫自己王勝男,用了盛男,然後我父母覺得這個名字太強了,不能為我改。但我認為這個名字仍然更适合我的個性。我的真名是王晶晶。"

王晶晶的微網誌是一張精緻的側臉。她的推文記錄了她的丈夫,孩子和日常瑣事,就像大多數年輕媽媽一樣。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2017年6月,王晶晶終于站出來反擊一位欺負她的校友。最後,校友江天勇因诽謗罪被判處三個月監禁。

如果不是這個案子,很多人可能會想到,10年前的王晶晶還是一個被"抛棄"的孩子。在網上,她被整容,被帶到海裡,在校園裡,她被打了耳光,孤立了,在父母眼裡,她似乎也"太虛榮了",而這一切的觸發點都隻是一個水杯。

"我的兩個同學在一次打架中打破了我的杯子,我的同桌開玩笑說要三百萬,你把它弄壞了!"這個時候,有人說,既然這麼富有,為什麼衣服上這麼樸實呢?"因為被誤導了杯子要三百萬,同學們開始惡毒地嘲笑王晶晶、'國小整容''男朋友成群結隊'、'父母年收入億萬''舊衣服'......當時,王晶晶隻有15歲。

校友們還去酒吧張貼她的照片,诽謗她賣淫,煽動她死去。"罵我的文章有數百頁(現已删除)。)"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王晶晶在起訴前收集證據的截圖。

無論你走到哪裡,你總能看到一些輕蔑的目光或耳語。除了學校,周邊的大學生也都聽說過她,甚至有人發起了"千人旁觀"活動。

十年前,正是網際網路論壇的興起,粘貼吧、BBS,網際網路輿論的力量日益凸顯,它既能促進發展,又能積累摧毀一個人的力量。如果這種懲罰,能把人體切成3357塊,而語言暴力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心、尊嚴。

"一大群人罵死我,你不死是宣傳噱頭!"在一個晴朗的周末,王晶晶吃了40片阿瑞黴素(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症),幾天都無法起床,而校園酒吧的新評論是:"這太過時了。"

多年後,即使王晶晶在工作、結婚生子,但還是有人在社交網絡上傳播她的過去。2016年,她開了一家淘寶店,在提到抑郁症是由于校園暴力,許多校友從對她的身體攻擊中卷土重來後,故意受到差評。

"說實話,我以為我兩年來做錯了什麼,認為可能是我不是很好的性格,有點高調,有點虛榮。直到王晶晶在網上得到法人的幫助,準備起訴,她才意識到這是他們的錯。

"當時還是個孩子,如果現在發生,影響會小得多。

今年,王晶晶親自将惡霸關進監獄,而這近10年的時間,也幾乎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我是我們重點高中班級的前五名學生,我辍學了,去了一個專業。

網絡暴力被"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所綁架,成為危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癌症。根據今年5月底釋出的《中國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與網絡安全研究報告》,高達71.11%的青少年經曆過網絡欺淩,主要表現為嘲笑、辱罵、惡意運動地圖、恐吓等場景,包括社交軟體、網絡社群、短視訊和新聞評論區。

有人說,如果你愛一個人,你不妨讓TA變成淨紅,從此平淡的腳步綠雲,天進入争奪黃金;這同樣适用于青年人口。在網絡暴力"遊戲"的角色中,青少年可能會在受害者和肇事者之間切換。

"屠夫"的背後。

在匿名網絡環境中,當不為人知真相的人吃瓜時,就當執法者。當鍵盤俠的衆多輿論,成為絕對的聲音。網絡暴力就像一頭嗜血的野獸,總是餓着肚子,在網絡中徘徊,尋找獵物。随着網絡的快速發展,青年群體和網絡暴力的現狀被深深糾纏在一起。

網際網路搜尋青少年網絡暴力:美國一名13歲女孩梅根,患有超重,試圖在網際網路上交朋友,但被網民惡毒辱罵,最後小女孩在家庭腰帶上上吊自殺。

艾米是澳洲的一名14歲青少年模特,長期以來一直遭受網絡暴力。一些陌生人無緣無故地責罵她,詛咒她。小女孩無法忍受網際網路的壞話,選擇在年輕時自殺。

......

被該團體襲擊的男子可能是無辜的。但似乎很少有人想知道真相,大多數人憑着膚淺的證據,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别人。

"他現在在甯波的一家煉油廠工作,就好像他是外國勞工一樣。直到審判,24歲的王晶晶才第一次與蔣老師面對面。江澤民在庭審中很少說話,隻說自己說的是實話,想送出證據,但最終沒有,"他好像是一名優秀的計算機技術,我記得在高中時,他說他做了一個軟體,可以發很多文章,然後他發了一個文章說, 大家拿到軟體,然後批量發帖罵我,然後覺得自己像個英雄,很多人都佩服他。

看完《黑羊效應》、《烏和人》《社會心理》後,王晶晶意識到,其實校園裡的每個人都是"黑羊效應"的受害者——霸淩者是"無助的黑羊",大霸淩群體中的每個人都是"刀屠夫"。

有些事情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但當他們周圍的人攻擊"黑羊"時,也許是出于無意識,或者出于潛意識與群體保持一緻性,是以他們成為屠夫的一員。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最關鍵的一點是認知失調。一旦一個人做出決定,他或她就會開始合理化他或她的行為,否則就會失去平衡。"王晶晶明白為什麼江和其他人一直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錯誤是痛苦的,大多數人沒有勇氣,他們隻是最終犯了一個錯誤,不斷地從我身上找到缺點,為自己的正義做準備。"

一位在學校幫助王晶晶的校友說:"這次被王晶靜起訴的被告(江)是學校糊吧的管理者,非常有權力和影響力。他的追随者與他交談過,他擁有強大的粉絲群。"

當人們的思維被情緒所困時,一個簡單的粗略推斷就可以收獲大量的人們的跟進。理性已經失去了它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場肆虐的風暴。

"很多校友居然都跟我道歉了,很多都是随風飄搖,看得很熱鬧,前幾天,我也收到了一個,他說很抱歉,年輕的時候也跟着潮流上了黑吧的你,但是不知道你居然後來辍學了,真的不好意思。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障局法務司副司長陸學娜表示,從近五年的公安實踐來看,網絡犯罪泛濫、低年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年輕人對網絡技術的掌握并不那麼熟悉,但很容易獲得簡單的知識,可以進行網絡犯罪,這也是老齡化趨勢的原因之一。未成年人不認識謠言或虛假資訊,有時出于好奇或其他目的編輯、傳播和轉發線上資訊,容易引發犯罪。

走出迷霧

"十年後捍衛人權有什麼意義?"不能換取你的青春,也不能換取你班上的前五名。"一名人質問王晶晶,她想給像她這樣的孩子一些鼓勵。告訴世界,校園欺淩是錯誤的。告訴家長和學校,你應該懲罰肇事者,保護受傷的孩子。告訴校園欺淩的受害者要堅強,不要放棄。"

孩子的心,像水晶一樣,清澈透明,但也容易受到誘惑。人們常說:"好話三冬暖,壞話傷人六冷。雖然網絡暴力的社會病變發生在網際網路上,但要找到疾病的根源并治愈其根本需求,在網際網路下形成一股聯合力量。

2013年9月,兩位高層公布了《關于處理利用資訊網絡诽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釋》第21号法律:利用資訊網絡诽謗他人,實際點選了同一诽謗資訊,觀看次數達到500多次, 或者轉推次數超過500次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以構成诽謗。

今年4月12日,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以王晶晶案刑事部分判處被告江天勇三個月有期徒刑。法律消息人士認為,本案的證據鍊條很清楚,江澤民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并不容易。有律師認為,此案更大的意義在于提醒社會、學校和家長,網絡暴力也是校園欺淩,網際網路不是校園欺淩的法外場所。

微網誌法律部落客陸格斯是第一個給王晶晶建議的律師,他給出了"先找個平台擷取資訊,再起訴具體肇事者"的方案,他說,雖然中國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網絡暴力案件并不多,但增長速度非常快。使用"名譽權"和"網絡"這兩個詞搜尋法律專業案例庫,2011年僅發現134起案件,2017年為2,444起。因為網絡會留下痕迹,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網絡暴力案件的成功率比較高。除了維權,家長還應該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通過閱讀經典(包括經典動畫)、社會實踐、旅遊等方式與孩子溝通,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優雅的興趣愛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不要在網絡噴灑機上浪費時間。

根據研究,無論是面對色情資訊、欺詐,還是網絡欺淩、網絡騷擾,"如所未見,無視"是年輕人最常用的反應,分别占76.43%、68.12%、60.17%、63.74%。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青少年雖然不僅忽視,而且不願意"告訴父母",網絡欺淩和線上色情和父母交流的風險不到10%。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與同學或朋友交流。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青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研究員田峰表示,在兒童使用網際網路的教育中,一些家長一些相對簡單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模式應該進行調整和改造,主動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來, 與孩子分享、面對和解決網絡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進步,這對提升他們的網絡素養和安全意識具有積極作用。

15歲那年,我差點兒被我的同學“殺”了!

最近,一部實驗短片《霸王盆栽植物》發人深省,通過對兩種不同植物的霸淩和贊美。一個月後,兩株植物的生長完全不同,植物會受此影響,更不用說人了?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對别人做。用言語攻擊别人,你就會充滿負能量。多年後,老祖宗的話依然如真。

今天的王晶晶開朗樂觀,雖然沒有朋友,社交幾乎為零,但王晶晶說,她還是很滿意的現狀,因為有對丈夫的愛,有可愛的孩子,将來她想賺更多的錢,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溫/陳迪辰 李姗姗 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