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張紅軒,工銀國際進階經濟師

"沒有能源危機,隻有無知危機(能源危機隻源于無知) - R. Buckminster Fuller(Buckminster Fuller)。最近對全球能源價格飙升的解釋好壞參半。本文基于對目前能源價格飙升的幾種主流解釋,進一步探讨了能源價格上漲對全球市場的影響。我們認為,能源價格的波動無疑會對全球經濟的複蘇産生負面影響。以中國為例,我們利用可計算均衡模型(CGE)拟合發現,目前一輪燃煤發電限制将對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産生一定的拖累,但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強韌性和宏觀政策控制對電價對沖效應的負面影響,我們認為,中國GDP增長拖累的實際能源短缺将小于模型拟合結果。基于模型基準假設,我們最終估計,當電價上漲10-15%時,中國年GDP增長将下降0.2-0.25%。從長遠來看,由于極端天氣、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場重組,我們認為未來五年全球能源市場可能會經曆更大的波動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應對綠色能源轉型過程中經濟活動的不确定性風險,将是全球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1)全球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供應沖擊和需求刺激
這一次全球能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持續的供應方沖擊。首先,由于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鍊恢複緩慢。供應鍊瓶頸導緻商品産能短缺和價格飙升。疫情的複發阻礙了産能缺口的完全恢複。以中國為例,今年冬季煤炭儲油供應短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蒙古和印尼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進而限制了原材料出口,這使得冬季煤炭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進一步影響了電價的上漲。另一方面,由于一再爆發,勞動力市場缺口的恢複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扭曲推高了運輸成本,進一步阻礙了地緣政治沖擊和金融信貸擴張放緩導緻的全球供應鍊修複。
其次,去年的疫情導緻各國提前減産,導緻能源庫存整體短缺。例如,到2021年,液化天然氣供應量将是疫情爆發前年均增幅的一半(2019年為10%)。這是因為面對疫情爆發,大多數液化天然氣出口商已經提前減産。挪威等液化天然氣出口今年下降了93%,而奈及利亞下降了19%。這些主要天然氣出口國能源供應的下降無疑将打擊主要經濟體的消費結構。歐洲無疑是受打擊最嚴重的經濟體,歐元區四分之一的能源結構來自天然氣,供應收緊。
最後,能源短缺也伴随着曆史因素。例如,原油産能過剩導緻2014年價格暴跌,導緻投資者在2014-2016年大幅減少對新能源的基礎設施投資。2015年至2017年間,LNG等基礎供應項目投資大幅下降,而天然氣供應項目的竣工周期正好是五年。換言之,由于曆史因素,液化天然氣的供應水準在過去五年中有所萎縮。天然氣的收縮将進一步影響運輸和電力供應,最終奠定目前能源短缺的根源。
在需求方面,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加劇了需求增長。2021年以來,全球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年初美國暴風雪,中國西南幹旱,中原降水異常高,歐洲洪澇,南美、巴西幹旱和英國季風消失,一系列氣候異常和自然災害迅速增加全球能源需求。
另一個原因是全球經濟的複蘇。盡管全球經濟一再受到沖擊,但世界主要經濟體總體上已走上經濟持續複蘇的道路。在國民經濟的複蘇通道中,經濟活動對生産資料的可持續需求進一步增強。各國的經濟複蘇速度差别很大,使各國有可能更快地複蘇并進口更多的能源。就中國而言,到2021年8月,中國對液化氣的總需求将占世界總供應量的80%,這要歸功于該國的經濟複蘇及其嚴格的碳排放政策,這導緻全球天然氣進口穩步上升。在沒有液化天然氣的情況下,這使得天然氣的供應無法滿足其他國家在經濟複蘇過程中的能源需求。
此外,環境政策加劇了供需兩端的不平衡。近年來,全球綠色産業和新能源轉型導緻煤炭等生物燃料能源庫存穩步下降。然而,面對極端天氣影響和疫情沖擊,間歇性能源不穩定正在加劇。例如,降水量下降和季風天數減少将影響水和風力發電。在環境保護雙重控制政策的制約下,煤基火力發電受到限制,使得環保政策加劇了供需失衡。
2)能源短缺對經濟的影響:以電力短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例
在綠色能源轉型過程中,主要經濟體越來越依賴以間歇性能源(如風能、水能、潮汐能)為核心的供電系統。然而,我們經常忽視,在發生氣候異常或外生沖擊時,間歇性能源将無法保證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這種疊加在行政環境控制之上的不穩定性意味着在短期内容易導緻能源供應緊張加劇。
缺乏順暢的電力供應的經濟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是因為電價在短期内的波動往往比燃料價格波動更大。一小時内全球天然氣和石油短缺以及一小時内全球停電對世界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人類經濟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電力。停電和停電對經濟活動的具體影響通常展現在工業電價水準的上升影響整體PPI的上升,總PPI的上升進一步向CPI生産資料傳輸,最終的生産和生活價格整體,将主要導緻工業生産投資的下降, 并最終拖累GDP增長率。
以中國市場為例,我們采用CGE模型來研究電價變化和經濟增長的輸電效應。本文中模型變量的值來自2019年國家投入産出(I-O)表的使用。方程分辨率程式設計使用 GTAP 軟體。我們研究了他(2010)内部和外部變量的沖擊假設,并基于32個行業,分别拟合了電價上漲5%(較低情景),10%(基線情景1),15%(基線情景2)和20%(上限情景)時對GDP的影響傳導效應。根據我們的計算,當電價上漲5%時,國内總産值增長将下降0.18%,電價上漲10%時,國内總産值增長将下降0.29%,電價上漲15%時,國内總産值增長将下降0.38%,電價上漲20%時,國内總産值增長将下降0.47%(表1)。從産業角度看,電力占工業投入總量的9%,是以電力對第二産業(如化石燃料、化工、鋼鐵、有色金屬、金屬制品、機械裝置等制造業)的影響明顯高于其他行業。
但考慮到宏觀政策調控對電價負面影響的對沖,我們認為,實際能源短缺将拖累中國GDP增長的拖累幅度小于模型結果。是以,在基準假設下,我們最終估計,當電價上漲10-15%時,中國全年GDP增長将下降0.2-0.25%。
3)能源短缺的未來:未來五年全球能源市場波動性将加劇
能源市場未來波動加劇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個是極端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伴随着我們。雖然全球變暖在很大程度上與幾十年前氣候模型的預測一緻,但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已經超過了預測。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氣候學家克裡斯·拉普利(Chris Rapley)認為,極端天氣的頻率正在發生内在的變化。具體來說,地球的高速氣流正在減速,變得更加不穩定。高壓系統和低壓系統的數量随着高速氣流減慢而變得不穩定而增加。這将使高溫幹旱(與高壓系統有關)和洪水(與低壓系統有關)更加持久。:
第二,地緣政治對能源安全的影響。由于這一輪能源短缺,未來主要經濟體對能源安全的需求将進一步增強。圍繞能源安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區域能源保護主義是否會進一步加劇?從曆史上看,保護主義的興起往往伴随着能源安全摩擦的增加。回顧1970年大通脹的時代,石油危機其實根植于地緣政治沖突的劇烈演變。
三是能源結構勢必迎來新一輪循環調整。能源危機可能重新确立了傳統能源(石油和天然氣)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向綠色能源過渡中的重要作用。未來的液化天然氣投入可能會加速,但另一個問題是,這是否會導緻未來3-4年全球液化天然氣産能或其他傳統能源産能過剩,進而增加大宗商品的供需波動。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相對較大,特别是考慮到全球對能源安全的需求增加和極端天氣的影響,而且各國可能更加重視其能源和糧食安全的庫存穩定。
最後,我們需要反思,當我們試圖推動間歇性和綠色能源為中心的電力系統時,傳統能源的作用和定位是什麼。如何解決綠色能源轉型過程中間歇性能源對經濟活動的不确定性風險,将是未來一段時間内世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