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團隊
是什麼賦予了地球各種各樣的顔色?
山湖、森林、草原、鳥與獸、花鳥、昆蟲與魚...
各種生物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每一種顔色都值得守護。
濕地、森林和海洋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三個生态系統,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生産使我們能夠蓬勃發展。人類需要一個共存和共同繁榮的生态系統,更多的是自然的守護者,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搬運工。
作為首家簽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承諾》的中國企業,伊利自2017年以來連續四年釋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分享伊利在商業上為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的成功經驗。從供應鍊到牧場,從生産、營銷模式到市場,從集團管理到生态環境保護,從上到下,從伊利集團内外。
牛吃和活
供應鍊中的可持續棕榈油(如RSPO)和有機大豆。世界自然基金會對飼料、大豆和棕榈油的采購和使用表示關切,優先考慮使用經可持續森林認證的産品(如FSC包裝),并更多地考慮水、碳排放、生産區的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以及土地使用是否會給該地區帶來當地的環境壓力。例如,蛋白質品質對人類健康很重要,但我們生産和消費蛋白質的方式現在給陸地和海洋資源以及我們的氣候和健康帶來了壓力。全球糧食生産是最大的人造土地用途,占可居住土地的50%。畜牧業生産占農業用地的77%,其用途包括飼料生産、牧場和放牧。可持續土地管理可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同時防止自然貢獻的喪失。
到2050年,向100億人提供足夠的糧食意味着糧食産量增加50%,而世界上約33%的可食用糧食被損失或浪費,其中約56%在發達國家。提高生産力可以減緩農業用地的擴張,但低效或不可持續的農業系統往往導緻環境和土壤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作物專業化和配置設定水準的提高可能增加收成不良的風險。
我們希望與動物蛋白飼料行業合作,尋找可持續和商業上可行的解決方案,零售商和食品公司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過去50年中,全球用于耕作的面積逐年增加,主要是以犧牲具有調節水質、碳儲存和維持生物多樣性作用的森林、濕地和草原為代價的。由于農業生産用地擴張有限,未來飼料生産必須朝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共同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一緊迫問題的方向轉變。
我們希望企業通過兩個關鍵階段采取行動,發展可持續動物飼料生産,一個是建立知識體系,通過與動物飼料配料供應鍊的研究和專業對話,另一個是建立企業戰略,通過設定飼料生産目标,開發技術創新,确定可持續發展合作夥伴。

伊利在奶牛飼料采購、乳制品配料采購時,除了考慮品質和食品安全外,還要考慮生态安全問題。無論是來自中國的大豆還是來自東南亞的棕榈油,都将優先考慮采購經過可持續性認證的原材料。
奶牛的滿意度
2019年9月,伊利在由糧農組織和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共同主辦的2019年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大會上,再次被授予"企業社會責任典範"稱号。在每一個牧場的設計中,伊利都考慮到奶牛冬季生活的舒适性,安裝溫控加熱水槽,保證奶牛在冬季能正常飲水,為了讓奶牛"休息好",設計安裝标準化的床、橡膠墊、自動奶牛身體刷等,并定期修複奶牛的蹄子, 提高奶牛休息和生活品質。此外,伊利還成立了專門的獸醫團隊,以有效降低奶牛的發病率。
進入收獲季節,Alukol旗幟牧場充滿希望
在美麗的大草原上放牧隻是一個開始,伊利也擔心草原退化,荒漠化以及原住民對養殖牛羊生計的高度依賴。
經過科研分析,在内蒙古阿魯科爾旗5.5萬畝優質草生産基地實施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的模式,采用機械化和節水灌溉技術種植苜蓿。苜蓿的根系生長較發達,砂凝固效果非常好,其葉面積指數高,是以吸收二氧化碳效率相對較高。而且,氡是一種粗飼料,每年可以收獲2-3次,大大降低了奶牛養殖的成本。
鑒于傳統奶牛養殖業面臨一系列挑戰,如糞便處理難度大、飼料成本高和飼料生産技術問題、資金困難、土地資源匮乏等,自2013年以來,伊利在大型養殖場推進"養殖一體化",估計1噸幹稭稈飼料可替代500公斤糧食, 1噸糞便養分含量相當于20-30公斤肥料。伊利遵循"種帶育種"原則,促進大型農場牧場優質牧草栽培的發展,提高糞便資源利用效率,幫助牧場解決環境與發展的雙重挑戰。
2020年,伊利"種種融合"項目覆寫272個合作牧場,帶動産業鍊上遊合作夥伴走上綠色生态發展之路,打造真正的乳業綠色供應鍊。
現在和未來的牛奶加工
工廠的碳清單。自2010年以來,伊利已連續11年開展碳盤查,對所有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系統核算,基本形成了乳制品加工制造過程的碳排放資料庫,是行業内首家具備獨立碳盤點能力的企業。2010年,伊利在11年内累計減少了65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根據0.6101噸二氧化碳/兆瓦時的電網排放系數,節省了107億度的電力。
包裝材料中的森林系統保護。對包裝材料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從減少包裝材料用量、降低包裝材料加工能耗、使用綠色包裝材料等方面進行研究和轉化。據悉,目前一線有機牛奶包裝由FSC森林認證包裝材料,僅2020年使用FSC包裝材料49.46萬袋,相當于推廣18.55億畝的可持續森林管理。環發會議1992年通過的《森林問題原則宣言》将可持續森林管理界定為:"可持續森林管理是指以某種速度、以某種方式、一次、一次地管理和利用森林和林地,以維持生物多樣性、生産力、更新能力、活力、自我恢複和在區域自我恢複的能力, 國家和全球層面不損害其他生态系統"。
綠頭鴨
生态保護與傳播在公衆中倡導的"有機春天"。張偉涵、吳慶峰、吳大靜、王飛先後加入了世界自然基金會、伊利金晶贊助的公益傳播活動,一年一度的全球"地球一小時"活動"濕地日""生物多樣性日"等,都設計了多種線上線下活動,讓更多市民對鳥類的了解、濕地意識、FSC包裝材料等熱門内容, 加大對生态環境保護的重視,在消費安全、營養食品的同時樹立綠色消費習慣。
以業務為導向的管理和實施
食品安全是品質的基礎,提高營養價值是品質的保證。世界自然基金會希望公司考慮其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考慮生态安全,并關注自然資源不可持續要求所構成的威脅下降。我們的項目也與Ilkin規範合作,将我們企業的生産方法調整為環保生産。
我們的項目選在松嫩平原東南部南部。松嫩平原是我國東北沼澤濕地的主要分布區,濕地面積超過100萬公頃,包括紮龍、湘海、高麗、莫莫格等國際重要濕地,是紅冠鶴、白鶴、東方白鹳等珍稀瀕危水鳥的繁殖地和遷徙的發源地。
同時,松嫩平原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之一。過去不可持續的農業活動導緻氣候幹旱、缺水、土壤貧瘠、闆條、抗病(抗病)能力增強,水肥效率低下,糧食總産量不穩定,産量提高緩慢,生态環境十分脆弱,玉米種植比較效益逐年下降。
松嫩平原是國家2009年提出的"國家1000億磅産能計劃(2009-2020年)"中最重要的地區之一。玉米種植等農業活動對濕地生态系統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研究表明,農業活動的地表污染占該區域總污染的60%。在過去的100年農業活動和發展中,松嫩平原的濕地面積縮小了50%。是以,自2016年以來,極樂世界連續五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開展AMUR-HEILONG盆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管理和恢複項目。選擇中國金玉米帶——嵩嫩平原前安地區建立樣區,探索農牧業可持續生産,保護國際重要濕地和瀕危鳥類遷徙路線,此外還開展呼倫貝爾退化草原恢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伊利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對退化的草原進行恢複測量
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東西延伸4500多公裡,約占陸地面積的2/5。我國天然草原分布面積最大,約3.928億公頃,是耕地面積的2.91倍,是森林面積的1.89倍,是耕地總和和森林面積的1.15倍,約占全球草原面積的12%,居世界第一。
然而,近50年來,在全球氣候異常和人口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加上幹旱、過度放牧、不合理開發、圍欄建設等人類活動,我國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鹽堿化的總體趨勢十分嚴重,草原濕地總面積和生物多樣性趨于減少。
是以,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其合作夥伴多年來一直在開展一些活動。
(1)可持續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碳換土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稭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在此基礎上,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大大提高土地生産能力。該技術已被吉林電視台報道。
(2)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新企業主、糧農免費提供多次新技術教育訓練,提高生産技能,愛家辦公,樹立農業人員的文化自信。
白色枕式起重機
(3)綜合研究提高草原生産力,探索松嫩平原農牧交錯濕地和草原恢複。完成《退化草原恢複和可持續管理報告》。
(4)對恢複的項目樣本進行定期生物多樣性調查,經過調查和資料分析,發現野生管束植物48種,屬于18個區段,37屬。其中,寶石葉植物15、24、33種,單葉植物3、13、15種,比2020年增加3種,比2019年增加10種,7項15個分支26種脊椎動物。
(5)為提高當地管理部門和社群居民對草原生态系統的認識,為草原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與黑龍江科學院自然生态研究所聯合開展了《遷安縣草原資源生态服務價值評價》研究。
(6)舉辦黑龍江流域環保大使志願者活動,推動保護當地濕地和草原生态環境,推動公衆更加重視農牧業交錯帶生态環境保護。
(7)建立黑龍江濕地保護網絡,通過該網絡加強國内外多重保護力量的交流與合作,開展相關能力教育訓練,分享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成果和一線經驗,統一科學的保護理念,推進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高黑龍江流域濕地保護和管理水準 提出。
伊利上司潘剛董事長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各部門組成了以生物多樣性為重點的集中管理精細化管理模式。伊利按照《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承諾》中的9項承諾,在人居保護、氣候變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攻勢和多點開花,将綠色産業鍊發展戰略延伸至所有上下遊合作夥伴,不僅采用清潔生産工藝, 同時也将環保理念傳遞給整個産業鍊,并優先選擇注重環保的供應商。
同時,伊利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實踐,整合國内外權威機構觀點,系統總結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确定6大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和6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大的行動領域,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開展全生命周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 這樣一套制度和方案在國内企業中是少有和領先的,伊利也是以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乳品業的榜樣。
2021年,伊利集團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在釋出雙重報告"伊利集團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後被授予國際ARC金獎。
自然環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統的恢複帶來了生物的繁榮和人類生活環境的穩定。在伊利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不懈合作下,讓稀有生物成為中國色彩的見證人!
灰鶴
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享受這種幸福,就是幸福!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伊利的支援下,多年來一直從社群招募志願者參加"黑龍江流域環保大使"活動,協助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國際重要濕地的中國小設立十個"世界自然基金會生态教育網絡試點",為保護區的4000名中國小生提供自然教育課程, 教育訓練自然講師,講水、濕地、濕地動物的故事,回答問題,幫助孩子從故事中輕松了解濕地保護,愛家鄉、愛自然,并采取行動保護濕地。
縱觀全球經濟的發展,企業投身公益事業,參與生态保護,是一個共赢的過程。随着中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企業正在向世界邁進,産品和服務能力正在趕上世界先進地區。作為全球公益領域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中國企業近年來在一些領域展現出創新和前瞻性。再加上中國政府對環保的空前支援,中國品牌的綠色形象正在為其全球發展提供非常良性的支援,伊利是其代表之一。伊利不僅動員了數以萬計的員工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利用自己的品牌資源、管道、消費者、供應鍊來推廣自己的活動,不僅讓活動本身更加接地氣,也給予了品牌更廣泛的尊重。
"我們非常願意與像伊利這樣的公司合作,這些公司擁有大量的農牧資源,"世界自然基金會東北區域項目和黑龍江流域項目主任劉培軒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組編劇:侯玉林 校對:葛偉、陳旭、何佳樂、李世新 劉培軒編輯、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