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戲劇一家人”,這是能導能演的“林家鋪子”

說起中國當代著名戲劇導演林兆華,很多觀衆都非常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林兆華一家四口都是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林兆華是中國戲劇研究所學生導演,妻子何維珠是中國戲劇教授,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他們的兒女林聰和林曦月,一個在北京, 一個在國家大劇院,也可以表演和引導人才。

曾有人笑着說,劇場應該舉辦"臨家包"邀請展,他們家四人的作品同時展出,相信一定很受歡迎。

走進“戲劇一家人”,這是能導能演的“林家鋪子”

近日,林希嶽執導、林錫嶽執導的《書中的中國》首期在央視播出後廣受好評,林氏小劇《我可憐的馬拉特》也将在不久的将來在人類藝術實驗劇場上演。林兆華的孩子們,以與父親完全不同的風格,正在展現自己的才華,也給觀衆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期待。

羅密歐愛上了"保姆"。

大家都尊崇導演林兆華為"大向導",但林兆華給自己起的綽号是"放屁簾子導演"。他說,他的家人沒有戲劇基因,隻是喜歡看戲。林兆華的父親會拉弦打鼓,喜歡和朋友說唱,林兆華的母親喜歡看戲,平劇、評論都很喜歡看,是以他從小就看了很多戲。在看過北京主演的《駱駝香子》後,他被中央戲劇院錄取為81廠的錄音助理。他還出演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由于他的出色表現,他被著名藝術總監夏偉看中,選入藝術界。

在這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林兆華不喜歡女主角《朱麗葉》,而是飾演"奶媽"同學何維珠。林兆華說:"在課堂上,我最喜歡的是扮演保姆的何竹。她高中畢業直接拿到了戲劇,但課堂表現最為突出。她是一個大家庭,不自滿,聲音形象很好。"

從學校畢業後,何玉柱直接擔任教師,後來成為研究所學生導師、院長、副校長,并培養了姜文、盧麗萍、陳建斌、王雪兵、李亞鵬等衆多明星演員。林兆華對自己的夫妻很"對不起":"如果她在劇團裡大概是一根柱子!"

但林兆華對自己的表演毫無信心:"其實我有一個不好的,經常冷,壞的喉嚨,那就是更高的點,靠藝術挑,當然願意去。當時藝術界的年輕演員并不多,是以我做了很多戲劇。其中一部韓劇《紅色宣傳》,是以老師飾演我的父親,我不敢在舞台上看到他。人們有心去訓練我,給了我一個特别好的機會,但我毀了。"

1963年,北京人民藝術排練了一部全國演出的戲劇《長水》,讓他飾演農村第一任男長,"真是個好機會啊!可惜我玩不好,需要激情的時候爆發不出來,聲音不好,台詞更缺乏功夫,沒有農民氣質。後來,趙啟陽擔任北京市人民藝術黨委書記、副書記時,給了林兆華當導演的機會。林兆華在他的書《導演之書》中深有感慨,他說:"我一生都感謝趙啟陽,他讓我立志成為一名導演的欲望。作為演員,我的聲音不好,命運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人生道路上的選擇和機會,不僅是大好機會,更是命運的召喚。"

我不想要孩子,但我有兩個劇作家

林兆華與何維珠于1964年結婚,婚禮在中央戲劇學院舉行,由中國戲劇表演部主任嚴正主持。本來夫妻倆為了事業,不想要孩子。但是因為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說"劇已死",是以他們決定生孩子,結果這個家庭又生了兩個戲劇工作者——畢業于中國戲劇導演系的林聰,北京人民藝術的女兒,以及從中國戲劇系畢業,在中國國家劇院工作的兒子林西嶽。

林聰和林曦悅出生時,林兆華和何偉珠的工資隻有50元,他們投身于事業,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都靠孩子的奶奶帶大手。孩子們長大了,愛上了藝術。林兆華和何維珠不想讓孩子們玩,但林聰和林希月都去考了。今天,兄弟姐妹都有成功的事業,也成為家庭和孩子。這讓爺爺奶奶林兆華和何偉珠夫婦感到非常滿意:"一個人想做,就是幸福。"

大導遊的睿智幫助,大人物的恩典

平日裡,何維珠非常低調,總是站在林兆華身邊,照顧着大導遊,不清楚她是不是要探索和培養很多大演員伯樂。

那一年,作為新疆班的班主任,她帶陳建斌、王雪兵、李亞鵬去看了一群來自新疆的孩子,看了戲,教他們表演。李亞鵬在解放大自然的表演課上死不肯從人群下面爬過來,是何維珠老師偷偷遞給他一塊手帕擦眼淚。陳建斌從戲劇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新疆戲劇團,一個月的工資300元,未來一片迷茫,心昏欲睡,一直記得他的老師何維珠對他說:"你來考我的研究所學生",讓他回到戲劇學習,開始新的生活。王雪兵還記得,何玉柱先生教給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說你要判斷一場演出是真是假,隻要聽那個人不是在說氣,所有的談話一定是假的。它對我影響很大。她教導我們,這必須是真的,不是真實的或錯的。現任北京人民藝術總裁任銘也是由何維竹推薦的,賀偉竹在林兆華畢業時擔任助理導演,後來林兆華帶着他的建議離開了任銘。

走進“戲劇一家人”,這是能導能演的“林家鋪子”

現在,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何玉柱一直很喜歡看戲。經常開着一輛"大跑"三輪車,帶着80歲的"大導遊"林兆華去劇院,和小朋友一起聚會。也許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心和有趣的家庭中長大,是以林希月和林聰的性格都非常陽光和随和。一個童年喜歡相聲,一個長大後要執導喜劇,兄弟姐妹喜歡讓大家笑,願意給大家帶來歡樂。

家有孩子,一部喜劇,一場愛情相聲

3月12日,北京人民藝術中心今年首部小劇《我的窮人馬拉》将在林聰導演的人道實驗劇院上演。

這是林第一次執導戲劇作品,但在此之前,她作為導演、編劇、演員的很多作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她是中國首部情景喜劇《我愛我的家人》的導演之一,在劇中飾演了六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同時也是情景喜劇《兒女一家》的導演,不僅赢得了張義山、楊紫、高亞林等演員的心,還獲得了第26屆電視劇《飛天獎》兒童電視劇一等獎和第七屆金鷹節最佳兒童電視劇。劇情獎,她還參演了《小人馬大姐姐》《候診室的故事》等情景喜劇,并執導了甯彩神編劇的首部影視作品《網蟲日記》。一直以來,她一直以敏銳的視角去探索生活的本質,以幽默的方式将城市井文化融為一體,用喜悅将瑣碎的生活融為一體,為觀衆帶來歡笑。

林一直非常支援父親的戲劇事業,不僅看過父親林兆華的每一部作品,還出演過《三妹侍戈多》。林兆華創辦了那一年沒有資金的劇院邀請展,林聰自掏腰包贊助了第一屆林兆華劇院邀請展。這一次,林聰終于執導了這部劇,林兆華知道,隻是"哦"一聲呐喊。林澍還沒有考慮過是否要邀請父親看首映式,她說自己的導演風格不會像父親的作品那樣具有開創性,"我還是比較傳統的,這部作品的風格也比較現實。"

和姐姐林叢一樣,林錫月對父親非常支援,不僅看了林兆華的每一部戲,還參演了林兆華導演的幾部戲,排練了林兆華的經典戲劇《三姐妹等戈多》。2019年,他接任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藝術總監,希望繼續舉辦這個展覽,這是中國唯一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民間戲劇邀請展。

走進“戲劇一家人”,這是能導能演的“林家鋪子”

林兆華、林希月父子

但林希月坦言,"也許在其他職業中,父子之間有一種所謂的'傳承',但藝術的生意,靠的是感情。我們老人也說,這個東西是天生的,你做這個就是做這個,你不是在做這個,你的心是好的,你對人好,沒用。因為你不是!"

當林希嶽申請中國話劇時,想考導演系,但導演系當年沒有招收學生,他進入了表演系。從劇場畢業後進入劇院,正好趕上了戲劇特别蕭條的時期,林希月每天都在劇團裡跑龍戲,精神和經濟危機,非常郁悶。1995年,玩一出戲賺了10元,一個月就連房租都不夠了。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逐漸涉足影視圈,出演了很多知名影視劇。當經濟條件允許時,他選擇重返舞台劇場,繼續演戲,執導。

除了和父親一起工作,林錫月還和李六B、孟景輝、石石銀行等不同的董事合作過,他說:"做我們的生意,需要把自己很多固有的東西放下來,變成一個開放的人,才能适應百川的心,才能進步。當老人要遷就白川時,他覺得人們說的很有意思,他沉浸其中。"

走進“戲劇一家人”,這是能導能演的“林家鋪子”

眉毛大的英俊林錫月,作為演員狀态良好,他喜歡表演是因為舞台吸引他,"特别想和觀衆一起在舞台上呼吸",但他也願意當導演,因為他的表達欲望和表達能力。國家劇院新任導演田玉新正在看他的才華和性格,推薦他為《中國一書》的編劇,而且确實沒有達到預期,第一期《商書》開刊後反響熱烈。

相比父親林兆華的強勢個性,林希月的性格更加開朗随和。小時候喜歡相聲的時候,除了拿起老藝人的片段,和同學一起為大家演奏,别無他法。他說自己是一個"偏愛陽光的人","我覺得人類應該有愛,我相信人性在開始的時候是好的,那絕對是觸動内心深處的東西。我喜歡很多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善意,那種讀完後的溫暖,是人性的東西。"

記者/王潤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

編輯/穎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