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更多種子不再“向洋”

作者:光明網

□記者 李雲平 魏偉宇 呼和浩特報道

位于内蒙古巴彥匦市堆肥平原的中心地帶,兩旁是河區,周邊地區曾經是貧瘠的鹽堿之地,現在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種子資源博物館、種子資源儲存庫等建築在這裡興起,以此使更多的種子不再"送海而"壯大。

這個綜合體,最具特色的幾種工業科技工業園區,其造型與翺翔的紅磡非常相似,外牆繪有銀山岩畫,古色古香的牛羊等牲畜圖案。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的核心是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的種子資源庫,包括可儲存植物種子活性50~100年的長期儲存庫、可長期儲存單個植物完整基因序列的基因庫, 可儲存種子活性10~20年的中期貯藏庫,以及在室溫下儲存植物種子的短期貯藏庫。

目前,種子資源的收集工作已全面開展,已查明在貯存的作物種子中,當地特色作物種子2萬份,土壤标本2萬多份,植物标本1000份。計劃到2025年完成河套地區10萬株作物和野生植物種子資源的采集和儲存,土壤樣本10萬份。

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依托采集的種子資源,将逐漸建立國家級沿黃河流域的"農林草土種子資源體系"。采集和保護原生"農、林、草"原生種子沿黃壤、分區位置、亞功能、标本的子特征貯存、數字化檢測、基因延續、育種應用等。為黃河流域的草原退化、風蝕和荒漠化、土壤鹽堿化等提供當地植物的恢複和保護。

河套地區有名"賽江南",擁有1100多萬畝耕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100~3300小時之間,在作物生長季節從4月到9月期間,日照時數超過10小時,再加上黃河水系的滋養, 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能充分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葵花籽、脫水蔬菜生産基地。

"日光覆寫區的植被類型複雜多樣,可分為山地植被、沙漠植被、沙質植被等,是以我們選擇在巴彥棠市黃河流域西北部建立種子資源庫和現代種子産業園。人才河種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靜表示,"依托這裡的自然優勢,采集、儲存、開發和利用糧食、果蔬、野生沙地等種子資源,可以為選用新品種提供物質依據,進一步促進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子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中,由小麥、玉米、葵花籽等種子組成的"種子之路",意味着河套地區種子研發的非凡之路。其中一批抗病、優質高産的食用向日葵雜交新品種,見證了我國葵花籽不再"海洋"的發展曆程。

婺源縣位于河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縣、國家向日葵栽培産業基地,向日葵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占我國向日葵種植總面積的1/7。十年前,葵花籽市場曾經被進口種子占據,但現在,五源縣的向日葵種植者正在使用國産種子。

近年來,我國向日葵産業培育了一批抗病、優質、高産的向日葵雜交新品種,如SH361、SH363、三瑞9、JK601等,種植效益普遍較好。如今,我國向日葵種植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葵花品種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國外向日葵雜交種已經退出壟斷地位。以優質向日葵種子生長優質,巴彥棠生産的優質葵花籽銷全國各地,還通過"一帶一路"出口中東、歐洲,年出口量超過30萬噸。

巴彥峪農牧科學研究所向日葵研究所所長李軍說,種子是農業的"籌碼",現代農業的創新與競争是以種子資源為核心的科技競争。未來,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将在收集和儲存種子資源的基礎上,幫助選擇、開發、利用更多的種子資源,大力發展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的現代種子産業。

據王靜介紹,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将在黃河流域西北地區建設種子産業大資料管理中心,借助大資料平台為政府、企業、農牧民等使用者提供作物收割、品種鑒定、種子育種、長期監測、 病蟲害防治、種子檢測等綜合服務,形成可追溯的種子産業體系。

種子産業科技産業園也為種子産業的研究搭建了平台。王靖表示,産業園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和選擇适合當地氣候、土壤、地形特點的優質、高産、優良的當地品種,以滿足河套地區農業發展和生态建設的需要。此外,工業園區和專家團隊也在共同努力,提高我國幹旱半幹旱地區、鹽堿化和荒漠化地區植物新品種的種植水準,為北方草原植物和幹旱半幹旱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搭建新平台。

一粒種子孕育希望,讓更多的種子來自科技産業園全體員工的希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王靜說。

作者:李雲平 魏偉宇 呼和浩特

資料來源:《經濟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