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興通
近日,河南遭遇罕見的特大雨,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随背景風"煙花"落在浙江、上海、江蘇等地,淹沒了多個地區,這就使人們開始關注台風、暴雨等極端天氣。
與内地大部分地區相比,幾乎每年都挂着"風球8号"的香港,無疑是台風前線的沿海城市。8月4日,香港再次暫停"風球3号",這是今年的第二部"風球3号"。至于大雨,今年到目前為止,香港已經釋出了18個"黃雨",三個"紅雨"和一個"黑雨"。這就是為什麼香港人早就學會了如何與台風和強雨一起生活。
"風球"是什麼球,"風假"是什麼假
"風球8号"挂在哪裡?海邊?有"風球五"還是"風球六"?記者聽過很多不懂"行話"的外國人不懂的問題。
"風球"并不是真正的球,而是強風信号,天文台發出的"風球"隻有1、3、8、9、10,它們的正式名稱是第一預警信号、第3強風信号、第8強風或風暴信号(分為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第9強風或風暴增強信号, 第10個飓風信号。
至于黃色、紅色和黑色的降雨,它們代表暴雨警告标志,黑雨水準最高,表明香港大片地區已經記錄或預計将有每小時超過70毫米的大雨,并且降雨可能會繼續。
以上天氣警告,香港上層到90歲到三歲的孩子,可以說是未知的,因為原因是這太普遍了,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香港,大多數人的手機上都有一個名為"香港天文台"的應用程式,可以立即推送天文台發出的各種天氣警告,例如暴雨警告信号和極端高溫警告。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注意天氣?由于它創造了一個新的假期,民人們昵稱它為"風假日" - 根據勞工處制定的《台風和暴雨警告實務守則》,當"風球"和黑色暴雨警告8、9或10号生效時,雇主不應要求雇員工作。
同時,當"風球"8号或以上暫停時,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将停止營運,包括公共汽車、地鐵地面段、渡輪等,而商場的商店将關閉,主題公園将關閉,所有學校将關閉,香港聯交所将關閉。
即使你不下載下傳香港天文台應用程式,也沒關系,因為你可以看到在各個公共場所張貼的天氣預警通知,包括地鐵、商場、住宅樓、醫院等,這是"全天候、全覆寫"。
2018年以來近四年來,香港經曆了8号以上"風球"有"山竹"、"威帕"、"海加斯""波浪卡",其中2018年9月的"山竹"最有力,"10風球"挂了10個小時。
這些台風甚至飓風經常把海邊的樹木吹倒,海面會翻磚,是以香港人已經習慣了一年一次補海邊的磚塊,被吹倒,力求修複一年中的大半,然後吹過來,再嘗試修複......
香港風雨的秘密是什麼?
有效的預警機制
防範是香港在災難來臨時要面對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2018年"十号風球"為例,當"山珠"距離香港仍有2000多公裡時,香港天文台曾警告稱,"山珠"比以前的台風更具破壞性,呼籲特區政府和公衆盡快防範。其後,特區政府分别于12日及14日舉行跨部門會議,約30個決策局及部門參加,為備災、應急及複原三個方面作好準備。在天文台發出「風球3号」時,特區政府已啟用緊急監察及支援中心及48個臨時庇護中心,安排巴士疏散部分島民。
一名敬業的前線警官
每當台風肆虐時,香港将有足夠的前線救援人員值班,以確定公共安全。清樹人員、警察巡邏車和救護車在街上都很活躍。
完整的基礎設施
健全的基建亦是香港在台風中生存、維持各地區通訊、電力及供水穩定,以及繼續為港鐵提供有限服務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洪水的情況下,強大的排水和蓄洪系統使香港隻能在當地這樣做。自成立以來,特區政府渠務署一直提升防洪系統。例如,2017年10月完成的地下蓄洪計劃提供了一個容量為60,000立方米的蓄洪池,相當于24個标準遊泳池,以幫助周邊地區抵禦大雨。根據渠務署的資料,香港「被水浸黑點」(即易受水浸影響的地區)的數量已由1995年的90個下降至2018年的6個。而這六個黑點也已開始進行排水改善工程。
市民們已經習慣了,并且有條不紊
風暴前後,整個香港都處于高度戒備狀态。記者在台風"山竹"襲擊香港前夕通路離島大澳漁村采訪,看到村民們熟練地把戶外垃圾桶繩固定在電線杆或石柱上,用防水膜包裹在低壓配電箱中。當時,香港天文台已經暫停了"風球3号",海面已經刮起了風浪,應該趕緊撤離嗎?村民們平靜地連續三次握手,"怕什麼,海水倒了卻到了大腿上,就這樣就行了。看着她手指的方向,全屋的冰箱等電器都擺在了高桌上,一家人平靜地卷起褲腿吃飯。
居住在城市地區的居民通常會提前去超市"囤貨",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商店和住宅也受到天文台的訓示,采取預防措施,例如在門窗玻璃上放置沙袋和帶有"米"字樣的粘布。然後,等待風來臨。
由此可見,香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經受住台風的沖擊,不僅是經驗的積累,更得益于各種"法寶"——來自各行各業的快速反應、卓越的基礎設施。
然而,這些"法寶"的訓練,也離不開過去的血淚教訓。香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風災是台風"文台",1962年造成183人死亡或失蹤,以及"1972年6月18日雨災",造成130多人死亡。
暴雨警告信号是在1992年5月8日創設的,當時一場暴雨造成四人死亡,引發了政府特别為公衆制定的黃色,紅色和黑色暴雨警告信号。
除了台風、暴雨和其他天氣警告信号外,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保安局亦制定了《自然災害應變計劃》,明确規定了政府部門對公用事業的角色和責任,從災前的備災和應變,到災後恢複。
是天文台,不是氣象局?
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專門從事監測和預報天氣的政府部門被稱為氣象局,但在香港,它們被稱為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台長邝志明先生拍攝并解釋說,這是因為成立于1883年的香港天文台的早期任務之一是觀測氣象和記錄時間,雖然天文台不再需要遵循舊的例子,但它的名字已被使用。
那麼,為什麼香港天文台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一部分呢?邝先生說,這是由于天文台早年"三寶"的氣象學、時間和地磁學,即氣象觀測、地磁觀測和觀測時間。中間的地磁觀測是為船長調整船上的指南針。天文台為航運提供影像資料,與當時香港的經濟活動息息相關。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