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順(1894-1973),現代水彩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年輕時取名福中,改名美孫後,号為龔恭。浙江海甯。
年紀輕輕就失去父親的張美森十五歲就去上海當學徒,師從周翔學習了九年的繪畫。他繼續為英美煙草公司工作,并學習了印刷藝術。他幫助朋友經營藝術學校,藝術公司,藝術繪畫社團。加入白鵝畫社後,又在昆帆、青心等女子中學任教。1937年上海淪陷後,他搬到租界以教學和出售繪畫為生。1945年抵抗運動勝利後,他在上海市美術館工作。從20年級到40年級,他在上海美術學院和清新、昆範、明德、懷文等女子中學任教,還主持了《上海宣言》、《兒童早報》、《新雅書店》等的圖檔編輯工作。在50年代和60年代,他遊曆了長城内外以及大江的南北。晚年,他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雪林書店、新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主編。1960年,他因病退休。

1950年,它成為峽谷石河
張美順是早期的動漫展成員之一。其繪畫風格趨向自然,堅持山水生活,倡導大師的方法,繪畫風格簡單。水彩畫樂于采用幹畫法,并吸收了傳統的山水畫情緒處理方法,筆法具有民族特色。
張美順畫祖國的山地、城中村、大人小孩、亭樓閣,用筆記錄着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
張美順水彩畫欣賞:
1934年,他建造了王殿石橋
1935年,在蘇州花園制作
1953年,很難制作谷物
1955年,它由白花和金魚制成
1956年,石上奇異樹
1956年,錢塘江起海
1958年,他在上海體育場就寝。
1959年作為南京路的早晨
1960年,他在織田發表演講
1960年的收獲
1960年,他打了一場夜燈大戰
1960年,它被建成一座小橋
1961年,他制作了東湖山
1961年,他入選豫園春殿
張美順于1962年建造了水獺塔
張美順,1963年飾 桂林花橋
1962年,在景觀中制作
1962年,他制作了桂林風景畫
1962年由山村河制作
1963年,是西湖的晨光
1963年,他制作了新安江
1964年,他制作了武昌東湖
1995年,我來到了鄉下
工農河-張美順
桂林風景 - 張美順
蠡溪湖 - 張眉順
新莊漁夫 - 張美順
麗江興平 - 張美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