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威柴榮兩代英明君主接力興革,後周現強國之象

作者:讀史
郭威柴榮兩代英明君主接力興革,後周現強國之象

本文是好好閱讀中國曆史系列228、《五代史》系列08(點選藍色字元檢視上一篇文章),歡迎觀看。

01、郭偉黃旗披

三年後(950年)11月,原豫都留下來了,天雄軍節讓郭偉進了大梁,其實世人已經姓郭,但他更願意來一套捂住人們耳朵的花樣。他邀請王後(劉志遠的妻子)聽從政府,并會見劉志遠的侄子劉維為皇帝,似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打算。

然後突然來到了北面的赤丹襲擊一側的報紙。12月,郭炜向北撤軍,與敵軍相遇。士兵們來到泸州,士兵突然掀起了一聲喧嘩,撕開了一面黃旗,披着郭偉,支援他為皇帝。

于是郭偉又回到南分部,在現實的"最後手段"下,拿下了漢後的世界。劉偉原本在徐州,在走到大梁前,他就被殺了。

雖然這個朝代隻有兩代人,但不到10年,它已經大大改善,使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都展現出新的風氣,為北宋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郭巍、柴榮,特别是柴榮,在統一中央集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應該比楊行密、徐文等幾位南方君主高得多。

接下來的一周是中原王朝,強悍而厚重,比南方的國情要好得多。

一周後,後漢河東節使劉偉(劉志遠兄弟)在太原稱帝,根據今山西和陝西的一小塊,曆史上稱為北漢,是以接下來的一周全部土地,比後來的晉國,後者漢族為小,但北面為白溝, 南至彰淮,共有98個州。南方國家,曆經52個州,南唐36州,南漢62州,都大不相同。

當然,應該考慮不同大小的狀态,但大緻沒有任何關系。之後,周世宗先後帶着秦、楓、序,從南唐、淮南14邦,從赤丹、莫兩邦,共118邦,特别是南方,到長江線,發展得尤為可觀。

強弱對比當然可以改變,重要問題是人性。

漢朝之後,一周後,南唐、南漢等國的統治者傲嬌,已經到了極緻,休說要進取,甚至要守進去也很困難。

郭偉和柴榮此時走上了曆史舞台,自然特别容易走出來。

02、二符合時代印寶

郭炜和柴榮也是與五代前四代皇帝完全不同的人物。他們來自一個相對較低的階層,對于民間的苦難,更多的了解。結果,他們能夠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統治者。

郭偉,字鐘,兖州廬山(今河北龍溪)人,原來的姓氏經常流傳下來。父親去世後,母親再嫁給郭簡,他改姓郭簡。郭簡有被刺史,在戰争中喪生;

從父親的處境和遭遇來看,郭偉隻是一個破碎的官僚家庭的兒子。

他和姨媽一起長大。18歲應該應征入伍為兵,擁有勇敢的身材,加上對書本工作的了解,一步一步會爬起來。雖然他沒有刺傷臉部,但也在脖子上捅了飛蛾,被人稱為"果菲納"。後來他自己說:"自古以來就有一座雕刻的藍色天子!"

被稱帝時48歲的郭偉,在30年的軍旅生涯中給了他豐富的社會知識,加盟後,他經常用前幾代人的曆史作為警示。這就是他擅長的。

郭偉的侄子柴榮後來被确認為他的兒子。郭炜的親生兒子被後漢朝皇帝劉承宣所殺,柴榮成為他唯一的繼承人。

柴家是漳州龍崗的一個小地主家庭,柴蓉的姨媽嫁給了郭偉,郭薇隻是一個小馬的棋子。

柴榮長大了,對于郭偉管家來說,當時郭家不是很富裕,靠着他的管理,才逐漸發展起來。他不僅管理農莊,還涉水到江陵的江湖中賣茶葉。後來郭偉的地位很高,他也紛紛效仿。

周建國之後,柴榮31歲,從管家生意到天雄建軍都下達了這樣的進階軍官,顯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善于騎馬,還涉足了《黃老史》等文化知識,在當時的統治者中,可以說是兼具文史和軍事知識的天賦。

這兩個人顯然比前幾代統治者要粗暴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他們的經驗,他們嘗到了艱辛的滋味,也更了解了人們的苦難。是以,他們不走前輩的老路,在政治、經濟領域為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郭威柴榮兩代英明君主接力興革,後周現強國之象

03、郭偉、柴榮主持改革

郭偉執政3年半多,柴榮執政5年零5個月,加起來不到9年,但取得了可觀的成功。政治和經濟改革,大多是連續的,完全掌握在主席手中,唯一的軍事改革和南北遠征的成就。後來人們特别尊重柴榮,原因就在這裡。

讓我們從政治和經濟改革開始。

首先是郭偉和柴蓉更注重儲蓄。

郭偉立即下單:拿輿論服裝,不要太華麗;宮體應用對象,力求簡單;到處都是不允許為珍貴和精緻的物品和異國情調的動物,如鷹狗做出貢獻。他把宮廷原有的玉石和金銀首飾上裝飾着幾十件食物和生活用品,在宮廷裡公之于衆破損,告誡那群朝臣說:"聽說漢藏皇帝天天和寶貝寵物遊戲,金玩的離身邊不遠,這件事情也不遠, 應該作為前車的教訓來引用!"然後下令禁止将此類物品送入宮殿。

在關中打仗時,他看到了唐朝被偷盜挖的皇帝墓葬,知道厚厚的墓葬是有害的,無益的。後來做了皇帝,然後告訴柴榮,隻要薄埋在後面,在陵墓之前不要用石羊、石虎、石人、石馬,隻要在紀念碑上刻上一行文字:"周天子生活節儉,最後的指令用紙衣服、瓷磚棺材,那麼天子也不敢違。"

柴榮繼承了郭偉的風格,重申禁止貢獻異國食品和使用珠寶等秩序。

二是減輕人民的負擔。

郭偉剛上台,就下令廢除了漢後盜竊一美元以上要執行的嚴厲法律,按照法律在金天府面前;幹三年夏季拖欠和前兩年夏秋兩年拖欠稅款将不再追究。漢管倉庫官員一如既往地收取高"打殘餘"、"債權消費",使實際負擔重百姓,比稅額規定的鬥石二斤多,多了不少,郭偉還下令廢止,不準征收。在下周之前,每年按照規則對特殊産品進行各種名稱,國威規定不允許收集。

廢除"奶牛稅"。有一種稅種叫做"牛租",是在朱文統治時期引入的。朱文在淮南抓到大量牛時,就把牛送到河南的農民那裡使用,支付每年的牛租金。事情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牛早已死了,牛每年都要付租金。郭維在廢除稅收之前就當了皇帝。

一周前,州政府有一個将平民家庭配置設定為"下屬官員"的制度,實際上指令貧困家庭免費提供政府和官員所需的物品。郭偉認為,這種制度使"窮人被困在供給中",相反,富人的行為,但可以逃避服兵役,并将負擔轉嫁給窮人。是以,郭衛明下令廢除這一制度,并規定科副部長的人數要使以下官員"差直"(對于官員)從7人到15人不等,不得超過。

鹽和牛皮是兩種被五代統治者嚴格控制的材料。中唐以來,鹽稅一直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官方出售,嚴格禁止。金之前,犯罪禁令還兩斤定罪,之後金改成不管多少,全部執行。郭偉複活兩個或兩個以上信念的方法終于松了一點。一個牛皮的東西,一周後結束,不允許買賣私人。開始是政府買來的;唐明宗後收集牛皮時隻給鹽,不給錢;金後連鹽也不給,幹脆沒收;漢法後,私刑犯一寸,就判處死刑。郭偉支付總額減去2/3,剩餘一分,根據田間配置設定,每10畝土地捐贈一個牛皮,其餘供人民自用,不由得買有售,州、縣原來設立專門的牛皮管理部門,對牛皮段級撤銷檢查。與過去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自唐朝末年末年以來,出現了一種"耕種"制度,其中官方土地被移交給農民耕種。這些租戶的戶籍不屬于州和縣,戶部應有單獨的官方管轄。他們的身份其實是國家的農奴。郭偉取消了田間工作,戶籍屬于州、縣管轄範圍,住房、田地、農具、牛戶歸私人所有。在實施的一年中,有30 000多名農民被置于地方管轄之下。這些農奴變成了自修成的衣服,生産熱情大大增強,修繕房、樹木、收成也提高了很多。

郭偉和柴榮都多次下令減稅。興德的五年(958年)為天府的措施設定了步伐,特别是過去五代人的重大改革。

嘟嘟田被稱為和田,内容其實很簡單,就是按實際畝數征收土地稅。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它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使用了。

這也是唐中以來長期存在的問題。治安法官隻知道必須收取的當地租金總額。有錢有勢的人隐藏土地,運輸官員,廣闊的田野不征稅。這部分土地租金稅沒有下降,政府會把它轉嫁給貧困的農民。農民自己的土地,有時被賣掉,或者被河水沖走,土地已經變得沒有土地,但租金稅仍然需要支付。政府下令推進填海造地,允許暫時不繳稅,地方官員楊鳳銀違規,土地尚未收回,不得不向農民納稅。

唐朝詩人袁瑜在通州(今陝西大昭)創作刺殺史時,就很清楚這些缺點。他想方設法确定該地區的土地面積并配置設定稅額,以便富人無法逃避負擔,窮人不會流離失所。袁詠儀的長青合集《同州打霍達》是他向法庭送出的報告。

柴榮讀了袁宇的文章,認為這是最緊迫的任務,于是按照原文,做了一張"霍達地圖",送到地方官員那裡,再派大批人員到各地緻敬,發現了很多隐蔽之地。

當然,這是封建社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唐、宋、元、明等世代,都看到了它的存在。但每次經過一些整頓,沖突就會緩和一點,農民的負擔就會減輕一點,農業生産也會發展。是以,柴榮的霍達在制約實力、減少剝削、發展生産方面,有其自身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是懲治貪官污。

郭偉和柴榮都可以無情地懲罰貪官污。郭偉的老手下萊州刺猬石野仁祿,因A錢15000匹馬和1000元而被判處死刑。郭偉派人告訴他:你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我沒有辦法救你,隻能付錢給媽。"

柴榮,留下榆林将軍孟漢清負責收稅,因為外地官員在肯定金額外,多收,也被處死。有人說孟漢青的罪不會死,柴蓉說:"我也知道,但忍不住用這個守護别人。"

四是吸引分散農民,發展農業生産。

第二年,湖州饑荒,難民紛紛湧入下周的泸州等地。南塘的幹旱,饑餓的人們走在淮河上,來到了下周的領土。郭偉下令地方官員妥善安置難民,分發口糧,分發荒地,并接收了數十萬勞工。

柴榮緊随後位置,也要注意吸引來自南唐、後者、北漢等國的饑民流出。這對農業生産的發展大有裨益。

在第五代中,由于人們的逃亡,出現了許多沒有所有者的土地。這些土地怎能不荒蕪呢?如何讓逃亡者在不失去工作的情況下傳回家園?平衡雙方并不容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玄德兩年(955年),柴榮做出了一個雙面的規定。首先,農民被允許與政府一起耕種并納稅。這樣,土地就不會貧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會下降。其次,他設法照顧了逃亡者的利益,他們在3年内傳回,可以收回一半的土地;除墓地外,任何超過5周年紀念日的人都無法恢複。這項規定考慮到逃犯和房客的利益,确實更好。

同時,他還放寬了因被車丹帶走而離開土地的農民年限,五年内可以收回三分之二,10年内收回一半,15年内收回三分之一。

此外,柴榮還允許該病的榮民回家。結果,國家節省了軍費開支,農村增加勞動力(至少一半)對生産産生了一些好的影響。

五是處理河流問題,建設水利。

由于梁俊辰以江為防禦手段,黃河的坍塌次數越來越多,滑落,兩國在晉、漢、周三朝,決定了六次;

新年(954年),周世宗立即上任,便派李樞紐到魏、齊、齊地區,招收6萬名農民工,堵住口子。六年(959年),由于黃河在原來的吳(今河南元陽)斷裂,并派吳廷軒修繕堤岸,招收了2萬多名農民工,突破受阻。

這些工程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最終減少了災害,也說明柴榮是黃河皇帝唯一五代認真修繕的皇帝。

以水為主的水道的修繕和管理,是主席在水利史上的巨大貢獻。

仙德四年(957年),柴榮生活疏浚水,向北流入蕪竹江。六年(959年),加上大量的解封工作。這條河道,河寬5尺,從大梁向東,向東北逐漸折起,進入梁山坡,再往下一段水流。這一段加入後,大緻與現在的黃河相似。這是從The Beam到相當于今天山東省所有地區的運輸路線。

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水路運輸線是唐朝中央政府擷取東南财富的生命線。南北分裂後,這條路線完全淤積,從坡橋(今安徽省策州市)的子部分變成了沼澤。柴榮有統一的野心,要利用東南,從兩年(955年)開始,就下令武甯節,讓吳興德,初期要緩和。興德五年(958年),還疏通口,黃、淮之間各路線通。六年(959年),在大梁城外,水流經财水,北京與陳(今河南省淮陽)、魏(今安徽濮陽)水路交通。這是水以西的一條水道,大緻水準。後來,北宋依靠水作為建國,每年從東南帶來大量的糧食,依靠主席的成果建設。

此外,Chairong還派何瑜去清水灌溉農田。自朱文被毀以來,幾乎沒有人做過建築工作。漢朝後,趙思維起義,長安城人口從10多萬減少到1萬多人,經過一番破壞。柴融在這一領域的設施雖然不大,但也是值得稱贊的。

六是開封市的建設。

北宋時期的東京是一座氣勢恢宏、氣候宜人的宏偉城市。其基礎也将在未來幾周内奠定。

開封原本是狹小的街道,與首都完全不同。五代以來,開封做過梁、晉、漢、周四這一代的首都,公務出差越來越多,城市會特别狹窄。

興德兩年(955年),世宗決定在外城建設,首先設定了一個标志,如冬季農閑,農業繁忙停工,秋後繼續。新城周圍環繞着48英裡和233級台階。政府首先劃定了官方建築、倉庫和街道的範圍,其餘的則賦予人民建造房屋的自由。大良市許多老街不寬,建房時被居民占用,以至于沒有多少公共汽車經過。翻新工程被拉直和拓寬,最大寬度為30級。

翻新工程在項目完成前後三年進行,外觀完全改變。

一些辛勤耕耘的人看到了首都的重建、疏浚運河等大型工程,預計未來航運順暢,商品集結,将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就腦子裡動了。一位名叫周靜的官員要求世宗允許人們沿着運河種植柳樹,并建造看起來壯觀的亭子。世宗答應了。他首先在運河口的重要地點建造了12座高樓。後來商船的周轉過來多了,周氏的樓房在位置上停泊得當,商人入住、堆貨,都極為友善,進而獲得巨大的效益。從這個例子來看,周末過後,北宋開張了生意,有了很大的發展。

這個開封市和唐代長安市是兩個不同曆史時期的産物。唐長安市辦公地點固定,商業區僅限于兩市東西部,廣場和城市都關門,住宅和商店的門都在廣場内,城内,不向街道開放。唐朝中期以後,情況逐漸變遷,據唐詩反映的揚州南部等城市,城市繁榮,一直沒有見過封閉的特點。

不過,首都的建設,要開店建房,除了特定的宮廷官區外,沒有限制,真正的周梁就是最早的例子。五代以後的封建社會,其外表與五代前不同,在這裡非常明顯。

以上六項是下周比較突出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其他的,如注意官員的選擇,廢除大量寺院(共計30,336座,保留2694座),鼓勵僧尼參與生産,或利用自己的優勢,參加其他工作,大量鑄造硬币,解除資金短缺,是經濟發展的積極措施。

前四代五代毋庸置疑,南方沒有一個國家有善政可言,也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君主,而且有如此巨大的改革。郭炜和柴榮确實可以說是五代統治階級中的傑出人物,柴榮,尤其是五代最睿智的君主。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大綱:無; 顯示: 塊; 寬度: 100%; 身高: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pc Styles/.pgc-card (box-size:border-box; 高度: 164px; 邊框: 1px 實心#e8e8e8; 位置:相對; 填充: 20px 94px 12px 180px; 溢出:隐藏;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顯示: 塊; 左邊框:1px實心#e8e8e8; 高度: 120px; 位置:絕對; 右: 76px; 頂部: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寬度: 162px; 高度: 162px; 頂部: 0; 左: 0; 背景尺寸:封面;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位置:相對; 上衣: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轉換: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顔色: #222; 行高: 1; 字型粗細:粗體; 溢出:隐藏; 文本溢出:省略号; 空格:不換行;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顔色: #444; 溢出:隐藏; 文本溢出:省略号; 頂部填充:9px; 溢出:隐藏; 行高: 1.2em; 顯示: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顔色: #f85959; 填充頂部:18px; 行高:1米;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位置:絕對; 右: 0; 頂部: 50px; 顔色: #406599; 字型大小: 14px; 文本對齊:居中;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高度: 23px; 寬度: 20px; 顯示: 内聯塊;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中國古典通史》(16冊)¥168

本文内容根據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古典通史》和《讀史》中文讀法彙編而成。

整套《中國經典通史》共有16本書,分别是:《夏商史》《西周史記》《春秋史記》《戰國史記》《秦漢史語(上圖)》《秦漢史語(下)》《三國史語錄》《兩晉史史》(上圖)《唐代史(上圖)》《唐史(下圖)》《宋代史》, 《元朝史》、《明朝史》、《清初史》、《晚清史》。

這本書是由十幾位出生于上個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曆史學家精心編纂的。從夏季商人到晚清曆史遷徙,五千年的中國曆史全景,專業權威,也易于了解,老少宜,傳承經典,值得學習珍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