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批 “南充市十大傑出人才” 張澤鈞的“熊貓情懷”

首批 “南充市十大傑出人才” 張澤鈞的“熊貓情懷”

張澤軒(右)與外國學者實地考察合影。(勘測地圖)

24歲時,著名大熊貓研究員胡金天,36歲,他接受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邀請,成為該組織當時最年輕的大熊貓專家。如今,這位46歲的老人還在學習,"抱着"熊貓生活......他是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也是首批"南城市十大傑出人才"獲得者張澤軒。

從《熊貓教父》到探索國寶的存亡

2月12日,記者走進西華師範大學張澤軒的辦公室,看到書櫃上擺放着各種關于熊貓研究的書籍,張澤軒被埋下閱讀。說起與大熊貓的關系,張說這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1992年,張勇在四川師範大學生物系(現西華師範大學學生科學學院)學習生物教育。"我畢業後要當老師,沒想到我會做研究。張說,從1993年到1995年,聯考取消了生物學科從試點到全面的政策,對于一心一意成為生物老師的消息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

就在這個時候,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金燕正在招收研究所學生,成績優異的張澤軒被推薦攻讀碩士學位,成為胡教授的弟子。他跟随胡金田,走進大熊貓研究的大門,開始接觸大熊貓,從校園到野外,從理論到實踐,系統而全面地了解大熊貓,探索國寶的生存。

2002年,張澤炎被胡錦燕推薦給他的驕傲的導師魏福文(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熊貓專家)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10月,張勇赴聖地亞哥動物學會做博士後研究,承擔了中美大熊貓合作項目"富平大熊貓生态研究"相關工作。在與國際知名動物行為學者羅納德·斯威斯古德(Ronald Swaisgood)的合作與交流中,張澤軒在項目設計、實地考察、資料分析、科研态度等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素養,為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實地調查 與大熊貓親密接觸

"自從我開始與胡先生合作研究大熊貓以來,已經過去了22年。張說,研究大熊貓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們生活在高海拔的原始叢林中,是以它們的研究營地通常被安置在難以進入的孤立山脈和森林中。2006年,中美雙方在陝西省阜平市聯合啟動了一個大熊貓生态研究項目,他和他的團隊在那裡建立了野生熊貓生态研究站,在那裡他擔任了第一個站長。

艱苦的野外研究環境使得每一次追蹤大熊貓的機會都非常有價值,獲得的資料也極具價值,對于追蹤大熊貓的圖像,張澤軒依然在眼前。在野外調查期間,他意外發現兩隻雄性野生大熊貓揮舞着熊掌,為了争奪配偶而互相争鬥。為了近距離觀察,收集更準确的資料,張澤軒大膽地跟着了戰鬥熊貓。

在原始森林中,落葉積累了厚厚的一層。張澤軒雖然小心翼翼地尾随大熊貓,但他腳下的樹葉卻發出清脆的聲音,驚動了大熊貓,也誤以為張澤軒是"競争對手",轉身撲了上去,山坡上無處可藏,匆匆忙忙,張澤軒趕緊爬上了一碗厚厚的樹。這時,坐在樹下的大熊貓,張澤軒開始象征霸權的"呐喊"。為了吓跑大熊貓,張澤軒還在樹上不停地大喊大叫。經過大約幾分鐘的對峙,也許是發現他不是同一個人,或者也許什麼也沒做,大熊貓離開了。

在野外,一般人從遠處看大熊貓需要很多運氣,而這次"對抗"是張澤軒與大熊貓最親密的接觸,也讓他記憶猶新。

承擔責任并采取行動保護大熊貓

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全世界野外隻有1800多隻大熊貓,它們瀕臨滅絕,屬于國家級受保護的動物。熊貓保護工作,自然變得重要起來。研究大熊貓已經是一項社會使命。大熊貓應該在當地受到保護還是重新安置?

"大熊貓物種具有許多生态習性和特征,這些都是在長期适應野外自然環境,離開其生存環境時形成的,其實對大熊貓各方面的影響都非常大。張說,保護野生大熊貓不僅是一個物種,更是一個完整的生态系統,保護着大熊貓的栖息地。對大熊貓的保護分為兩種方式,地方保護和遷徙保護,搬遷保護應與地方保護相結合,地方保護是野生大熊貓保護的根本原因。

"從監測和統計資料來看,近年來,随着國家在大熊貓分布中建立保護區并實施天然林保護項目,大熊貓的數量一直在增長和增加。張說,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已将大熊貓的瀕危狀态從瀕危降低到脆弱。

在張澤軒的眼中,大學不能局限于教人、教人,科研人員不僅僅是發表文章、職稱,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有較高的思想高度,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改變瀕危動物狀況、維護生态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每個科研人員都要以生态保護為己任,全身心地為社會服務科研成果,并采取行動承擔起一個社會的責任。張說。(記者 羅紅)

人員簡介:

張澤軒,男,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西華師範大學科研系主任,主要從事大熊貓、小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生态學和進化生态學。出版圖書9本,發表國内外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期刊論文40餘篇,研究成果被中央人民政府網站、新華社、四川日報、《自然》、《科學現在》、路透社、BBC、《每日科學》等國内外媒體廣泛報道或評論,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省部級獎項4項。中國獸醫學會常務理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成員;自然保護聯盟熊專家組成員;中國生态學會動物生态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保護與管理顧問;《獸醫科學雜志》編輯委員會成員,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技術委員會成員。享受國務院、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援計劃"評選的特别津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