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地日志|醫療隊裡,他們是被@最多的人

備案人:唐傳軒,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母嬰病房護士

"一哥,預訂登記的時間有誤,需要修改!""劉主任,房間裡衛生間的天花闆漏水了,我該怎麼辦?""陳先生,我洗衣服用完了,洗衣服也洗不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協助南京公共衛生中心醫療隊的聯絡小組中,經常出現類似的求助請求,而且是每天收到的最頻繁的:

"實地考察"朱一新

他是婦幼科資訊部副主任,也是醫院成員協助武漢認真醫療隊員,這次到南京市公共衛生中心,團隊規模大,各種形式、資訊、小程式都是從他手中接過的,多方面的技巧解決了團隊成員的個人問題, 我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兄弟"。

由于班次多,每個隊員的就餐時間一日三餐是不固定的,導緻每天至少一餐是冷的。針對這種情況,朱艾心設計了一張桌子,當天的餐食分成8個時間點進行配置設定,我們隻需要檢查前一天在餐桌上檢查自己的時間,這樣無論什麼時候輪班,回到酒店後門口都有新鮮溫熱的米飯。朱一欣在,我們現場小電台日不日落直播,他就是"主任",聯合醫院總部提前規劃主題和内容,第一時間傳達團隊安排随時切換醫院的主播室、主持人和表演者螢幕,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回到站後,團隊成員都在自己的房間休息, 難免孤獨,"一哥"也是客座男主播,讓大家通過線上生活學習交流,展示才華,打造醫療團隊文化成為我們無所不能的IT"人才"。

戰地日志|醫療隊裡,他們是被@最多的人

"現場向導"朱舜欣確定每日"現場廣播"節目順利開播

"安全隊長"劉世江

他是麻醉學和圍手術期醫學系副主任,也是2020年省醫療援助醫療隊的成員。此次此行支援南京公共衛生中心,他的工作地點從"台前"到"幕後",但最初的使命并沒有改變。在他的工作内容中,列出了居民的安全,控制,消防,安全,通信等事項,此外,我們的食物和衣服需要由他協調。作為省市聯席醫療隊駐紮所在地的主任,他"無私",在醫療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作為我司醫療隊的"大管家",他"細緻入微",關心球隊各方面的食衣、服務意識沉浸于日常下降。無論身在什麼崗位,他始終堅持嚴謹務實的工作态度,踐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在車站,他每天參考隔離酒店管理措施落實工作内容,并體力充沛,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線"。經常看到他的團隊住在所謂的"污染區"忙死後,對原來的酒店地毯進行清潔和消毒的不便,他親自鋪了一層光面固定了幾個小時,他一直在協助我們辦理入住手續,搬運作李,數員工,并在每天8點上班, 他提前與班車司機溝通,確定隊員安全送返,讓隊員們的每一個成員都知道隊伍裡有一根管子。劉管家";一天晚上,一位隊員說衛生間天花闆滴水,他先聯系了駐場從業人員進行檢查,然後還關注了事情的進展情況,考慮到落差位置離照明比較近,他協調給團隊換了房間;沒有什麼是太好的,一切都必須親力親為,正是這位"嶽母"劉主任此時此刻給了我們最需要的安全感。

戰地日志|醫療隊裡,他們是被@最多的人

"安全隊長"劉世江為駐地酒店貼膏,為了殺好每一天

"生命之父母"陳明霞

陳明霞老師平日擔任門診部護士長,是一位熱情而憂心忡忡的家長,這次她負責接收140名隊員的醫療生活用品,接送隊員上班,還趁機接送隊員關注我們的身心健康。由于通勤時間長,穿防護服需要時間,每個班次都要提前一個半小時離開車站。團隊成員4小時一班,24小時有6班,陳老師每天上下班到12次班車,最近由于醫生班次調整,又增加了4班,可以說是每天"跑在路上"。

戰地日志|醫療隊裡,他們是被@最多的人

"生命之父母"陳明霞接送團隊成員上下班,一天16次

我第一次去上早班時,6:30到達公共汽車點,看到陳先生已經給他起了個名字,"你吃早餐了嗎?""今天下雨,氣溫低,短袖冷?""工作注重保護,確定安全"...一點一點的親密話語溫暖了每一位團隊成員,她也從這些話中了解了我們,關心了我們。一天晚上9點.m,陳女士接了隊員下班,她小心翼翼地發現一個隊員下車想吐,于是她特意檢查了第二天輪班,得知他休息後給護士長發了一條資訊,讓她多照顧一輛車, 陳老師明白,她是因為暈車而特意早起搶第一排座位,是以号召大家提供防病車小貼士,并在車上貼上醒目的提醒标志,讓大家容易頭暈目眩的隊員清空第一排座位......每一輛班車她都要帶我們去,每個人都要仔細建議,當班車離開時,我可以從窗外看到陳老師一直呆在原地看我們,就像護送孩子的父母一樣,我印象深刻。

戰地日志|醫療隊裡,他們是被@最多的人

陳明霞(左一)和劉石江(左二)清點倉庫物資

通訊員何玉田

揚子晚報/紫牛記者 楊岩

校對盛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