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荷爾德林:我可以瘋,但“詩和遠方”不可以死

作者:深度書癡寶木笑
荷爾德林:我可以瘋,但“詩和遠方”不可以死

約翰·克裡斯蒂安·弗裡德裡希·荷爾德林1770-1843)

溫/寶木笑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熟悉霍爾德林。這并不是要怪我們,畢竟詩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有着天生的疏離和邊緣。我們聽說過霍爾德林,很多都是從海德格爾那裡聽說的。這位二十世紀的偉大哲學家欽佩霍德林,甚至稱他為"詩人的詩人"和"雕刻德國曆史本質的未來"的偉大詩人。在海德格爾看來,霍爾德林是"神",即使标準更嚴格,也至少是"半神"。

我們熟悉海德格爾的名言:"生命的本質是詩意的,人應該在地上詩意地生活。"這句話是标準的,更早的來源是海德格爾在研究和教授霍德林詩學時,從霍爾德林詩學征集的精選句子中得出的。霍爾德林的原句是:"充滿了勞動,但人們詩意地/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作為一名詩人,霍爾德林顯然非常成功。在文學史和詩歌領域,這位德國詩人被認為是歐洲古典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學習現代歐洲詩學,如果你不談論霍爾德林的《自由頌》和《人頌》,人們可能會認為你有點不對勁。

我們的海賊王的偶像,除了耶爾西甯堡,是霍爾德林。海子寫了一首詩《不幸》來紀念霍爾德林,這是海子最長的紀念詩。海子與海德格爾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他們意識到"神性"的存在,海子熱衷于指出:"因為那些很幸福的人對自己沒有感覺/或者需要有另一種選擇,當允許/說出上帝時,注意/并以神的名義去感受。

荷爾德林:我可以瘋,但“詩和遠方”不可以死

在霍爾德林自己看來,這是他的責任,也是所有詩人和思想家的責任。霍爾德林一直認為,這種責任意味着詩人注定要将神性的榮耀作為上帝和無神世界之間的使者傳遞給世界。你看,站在這樣的位置上是很重要的,有點像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求它的上半部分,要求下一個,什麼都不要求。然而,因為太多的人,包括文學大師,沒有機會或天賦達到最初的如此高的位置,最終隻能倒下"雄心勃勃",即使帶着這種"命運感"也被嘲笑為"口槍"。

很多人,包括大作家,都會很謙虛,很真實,他們開始寫小說的初衷是抄本費,賺點快點補充家庭。這很好,三種觀點特别簡單,也特别積極。大作家成名後就繼續談論金錢并沒有錯,但要把他們的文學成就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恐怕他們必須有點荷蘭血統的命運感。人類職業之間有更微妙的差別,這是非常模糊的。如果你是哲學家或詩人,恐怕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的空間讓自己"深入其中"。因為真正的哲學家和真正的詩人本質上是一類人。

這似乎有點"無題",哲學家是理性的象征,更"冷",詩人是情感圖騰,更"熱",怎麼能成為一種人呢?請注意,我們的前提是"真實"這個詞。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必須思考世界的終極問題,并把它視為他的責任。一個真正的詩人必須追求世界的終極情感,并把它視為命運。而這種終極的問題和終極的情感,在尋求終極時,将成為一個共同的"原創命題"。顯然,欺騙槍的詩人和網際網路類的各種"家"不小心洩露了關于槍接口的資訊都不屬于這一類。

是以,不難了解,為什麼在十九世紀,德國土地以其故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哲學家,也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詩人,而許多自己"哲學"和"詩意"有機結合。我們喜歡說尼采是一個"詩意的哲學家",那麼,霍爾德林屬于"哲學詩人"。我們甚至可以說,霍爾德林沒有成為哲學家是曆史的遺憾。如果霍德林沐浴在"朋友圈"中,我們會發現黑格爾和謝林,後來的哲學之神,在名單上名列前茅。

荷爾德林:我可以瘋,但“詩和遠方”不可以死

現在的圖賓根大學

1791年,21歲的霍爾德林、黑格爾和謝林成為莫的十字路口,那種三視角的聯合制作和志同道合。這三位朋友都有一種"命運感",延續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然後開始一起研究康德和柏拉圖。在圖賓根學院學習期間,霍爾德林還與黑格爾和謝林一起種植了樹木,以慶祝法蘭西共和國成立一周年,而對"自由之樹"的影射今天仍然是一個曆史故事。特别是黑格爾和霍爾德林兄弟倆真的不錯,我們畢業時還寫了一本留言紀念書,黑格爾當年深情地在《霍德林回憶錄》中寫到"一件事,一件事"。

也許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那就是有些話是我們心中珍藏的不願意用的,除非是特别好的特别親密的關系,才會在資訊出來的時候出來。想想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偉大的神,這足以表明他們關系的重要性。當然,霍爾德林給同學黑格爾的紀念冊上的資訊也足夠沉重,霍爾德林在歌德戲劇《伊費涅》中黑格爾的《紀念書》中寫道:"喜悅和愛是/飛向偉大的翅膀。"

雖然最終不是作為哲學家,但海德林寫的詩,但仍然具有哲學的自然本質,即海德格爾稱海爾德林為"神聖的",或"哲學的"。我們知道,海德格爾在1934年冬天選修了一門特殊課程,學習了霍爾德林,并花了一個學期,寫了一些關于荷裡路德主題的紀念文章。這些講座和文章終于發表,是現在哲學和詩學世界著名的經典著作《霍德林詩歌的诠釋》。

偉大的哲學家當然喜歡輪廓項圈和本質上升的想法。海德格爾直接提煉了《霍爾德林》詩歌體系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詩句"。直到今天,總共五句話(我們之前提到的最後一句話)也是研究霍德林詩歌和思想的重要标準。這五節經文是:

1. 詩歌是最無辜的事業。

2.是以人們被賦予了語言,

最危險的财富...

人們通過語言見證其本質...

3.人們經曆了很多。

由于我們是一種對話,

并能夠互相傾聽,

許多神被命名。

但是詩人,創造那個持有的東西。

5.充滿辛勞,但充滿詩意

栖息在這片土地上。

那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從頭開始。第一句話不難了解,霍爾德林提倡詩歌創作的非功利性。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欺騙粉絲上床睡覺或抱着上司臭腳,不要寫詩,這是一種神聖的創作。随着爸爸的影響出來引起轟動,從事三種寫作方式,那不是詩人,是濕人。

第二句話有點困難。簡單地說,我們隻能做一個可能不合适的類比。一方面,我們用語言來尋求真理,另一方面,我們陷入了佛教徒所說的"文本障礙"。海德格爾說,有點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他說"危險"是"存在對存在的威脅"。簡而言之,語言是神聖的,是一把雙刃劍。

第三句話就是我們之前說的,"命運的意識"。為什麼霍爾德林不是哲學家?因為在他看來,語言是如此神聖,以至于它隻是一把"雙刃劍",是"上帝"故意把我們拿過來撿起來的。但是這個"神"是如何得名的呢?環顧整個人類,隻有詩人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自負,但詩人也應該心胸寬廣,頂級詩人有一點這種精神氣質。

在我看來,第四句話是霍德林最吸引海德格爾的地方,或者說是兩種思想最"共鳴"的地方。海德格爾曾經說過,霍爾德林的"持有"就是"存在"。對于一個存在主義的大師來說,霍爾德林真正談到了人的心。根據海德格的哲學,"存在"不是一個現成的東西,但總是"發生"和"新興",是一個變量。而霍爾德林直接标明了詩人的"立場",詩人就是要"創造"那個變量——這簡直就是海德格爾哲學體系的天然盟友。因為海德格也認識到,"存在",而不是"存在主義",擁抱"存在"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最終目标。

至于第五句話,海德格爾在1951年也就這首詩做了一次演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三重書店已經出爐了海德格爾的講義集,其中也有。海德格爾演講的一般含義是,詩人"詩意地"生活,因為他"造詩",但霍德林的詩是關于人類的,即所有人。事實上,霍爾德林揭示了人類存在的基本特征,即生活的"詩意"本質,詩歌才是人類存在的真實特征。鲈魚可能是詩意的,因為它本質上是詩意的。

海德格爾的意思是,當然,人可能會陷入一種非真正的詩歌狀态,但非詩意的非真正的不能否認詩意的真理。說白了,可以罵那些整天想起大理麗江"董小姐"不知道"眼前"的人,但也不能是以完全否定"詩意而遙遠"。說實話,堅持"詩與距離"的代價相當沉重,這種"詩意而遙遠"并不是說旅程像走路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類比。可以了解,在你生命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你努力追求和尋求形式中的事物。

荷爾德林:我可以瘋,但“詩和遠方”不可以死

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它沒有引用。因為,真正走上那條路,除非你有黑格爾那種獨身巫師和反自然的情商,才能平衡"眼前與"與"詩與遠",否則光明将逐漸不适應現實生活中的叢林法則,重者将成為自己的"命運"和"神聖"的殉道者。話雖如此,對于像霍爾德林、葉世、海子這樣受人尊敬的詩人來說,他們隻想談自己的詩歌和思想,不想觸及自己的現實生活,因為那會很令人不安。

現實地講,約翰·克裡斯蒂安·弗裡德裡希·霍爾德林過着糟糕的生活,開車高,走低。霍爾德林出生在萊卡河畔的諾芬小鎮,他的父母來自一個在整個符騰堡地區都很有名的家庭。特别是,他是修道院父親的負責人,開明,善良,在當地備受尊敬。但霍爾德林的父親在他兩歲時去世,然後他的母親再婚。

霍爾德林14歲去修院,18歲修院,看來未來會沿着父親的道路,收獲自己的幸福生活。但霍爾德林是一個非常純潔的人,一個非常純潔的人。當時,他和好弟弟黑格爾一起投身于希臘神話和哲學,是以他覺得自己其實沒資格成為心中的祭司,是以拒絕了母親為他擔任祭司的職分。在歐洲的那些日子裡,神父的整體職業評級要高得多,薪水更高,壓力更小,社會接受度高,幾乎是大學畢業生最好的工作之一,你可以比較一些目前的職業。

霍爾德林從這份工作畢業,啃老這種事情又做不到,沒辦法,隻能依靠朋友席勒等人的幫助和推薦,最終成為一名導師——霍爾德林的"朋友圈"才能真正做到。故事後期很多人都知道,霍爾德林在這方面有點像《紅黑》,但連那種鳳凰人的算計和野心都沒有。霍爾德林隻是被迷住了,然後墜入愛河。1796年,他去法蘭克福銀行家岡塔爾德家當老師,但愛上了他的情婦蘇塞特·岡塔爾德......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個情節是狗血的,但無論是當時,歐洲之前還是之後,它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保守,我不相信你問伏爾泰或圖格涅夫。隻是霍爾德林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那種在情商上被"詩意與距離"耽誤的人。雖然與老正義相沖突,雖然被迫離開法蘭克福,但很多神祇都經曆過與他相似的經曆,但最終平衡了"神"與"真"的平衡——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生存的狡猾。

從那以後,霍爾德林的生活一落千丈。從1798年離開法蘭克福到1802年回到斯圖加特,霍爾德林斷斷續續地擔任家庭教師,到1802年,他終于瘋了。從那時起,霍爾德林的病情沒有改善,直到1806年他被送往圖賓根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後來,他從精神病院出來,住在一個叫齊默爾的木工房子裡,直到1843年6月7日去世。在随後的一百年裡,霍德林迷失在曆史中,很少有人談論這位瘋狂的詩人,更不用說研究他詩歌的研究者了,霍爾德林被深深地遺忘了。

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特别注意:從1794年到1804年的十年是霍爾德林創作的巅峰。他的主要詩歌,最着名的小說"Schapelleon"和戲劇性的詩歌"恩培多克勒斯之死"都是在那個時期寫的。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讀到的關于霍爾德林的内容,從很大意義上說,是1794年至1804年的海爾德林。那時,這個一直用清澈的眼睛看着世界的年輕人,正在經曆人生中最起起伏伏的事,正朝着世人眼中的狂躁前進。原因隻有一個:霍爾德林可以發瘋,但"詩與距離"不會消亡。

"我說的是書,但它們确實存在。

- 霍爾德林·沙佩裡翁

荷爾德林:我可以瘋,但“詩和遠方”不可以死

霍爾德林之墓

—完—

引用:

霍爾德林的霍爾德林系列。戴偉,翻譯。經濟出版社,1999年

賈默·黑格爾和霍爾德林。嚴宏源,翻譯。哲學研究,1983年

劉偉明《霍爾德林晚詩:一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

海德格爾對霍爾德林詩歌的解釋。孫周興,翻譯。經濟新聞社,2000年

海德格爾、林仲祿、孫周興,譯者:上海翻譯出版社,2008年

海德格爾的演講論文集。孫周興,翻譯。生活,閱讀,新知識三聯書店,2005

每天分享一本書,專注于閱讀輔助工具。

歡迎來到《瘋狂寶木笑》一書

"閱讀"#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