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華社每日電訊報 記者 劉少慶
1949年,吳施離開大陸前往台灣"隐蔽"時,将長子吳偉成留在南京。吳曉波畢業于南京大學,196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河南省冶金部首席經濟學家,于2015年8月去世,享年88歲。吳嬑的女兒,吳氏的孫女,已退休,現居河南鄭州。
記者:您能分享一下吳施将軍不為人知的一面嗎?
吳紅:爺爺特别關心他的孩子,尤其是我的父親。在戰争年代,家裡的男孩從小就身體不好。後來也經曆了逃跑,父親的哥哥在逃跑途中去世,父親還得了傷寒、白喉,挺不容易活下來的。是以我的祖父從小就特别照顧我的父親。阿姨告訴我,父親當時是"家裡的寶貝"。

參觀者參觀福州市漳州鎮陳氏鎮五樓,了解吳石的故事。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魏培泉
記者:你小時候認識爺爺嗎?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爺爺是"不尋常的"?
吳紅:小時候,我對爺爺的印象并不深刻,因為父親基本上不想提起爺爺的事情,提到爺爺的時候特别傷心。1972年,他的父親寫信給中央政府,講述了他祖父的"成分"。後來,周總理和葉帥親自詢問此事。1973年,河南省民政廳向我家頒發烈士證書。1994年,原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昌在儀式前會見了我的父親和阿姨,在北京福田公墓安葬了祖父母的骨灰。謝燕益、家裡的親戚和他父親的一些朋友參加了儀式。儀式上,前農業部部長何康發表了講話。通過賀部長的講話,我對爺爺有了更多的了解。後來,福州黨史學者鄭立寫了《寒月寂靜——吳史傳記》出版,我對爺爺有了系統而全面的了解。
翻拍吳石的個人資料照片。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魏培泉
記者:今年是吳施将軍正直71周年。紀念吳史對今天的人們,特别是年輕人有什麼意義?
吳紅:我非常佩服爺爺。他才華橫溢,有文化,知識淵博,不顧人身安全,為祖國的解放而不顧自己的頭顱和鮮血。1949年解放前,很多人勸他不要去台灣。他覺得為國家做的還太少,他忠于共産黨。我為我的爺爺感到驕傲。正如我父親所寫的,爺爺"配得上中華民族,配得上家鄉父親,配得上麗珠"。現在中央政府非常重視革命傳統教育,今年是黨的成立一百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曆史節點上,年輕人學習革命烈士的故事,熱愛黨和社會主義的愛國情懷,是非常重要的。
在将軍武石廣場,吳石的雕像靜靜地矗立着。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魏培泉
記者:你有沒有回過福州?你去過哪些地方與吳史将軍有關?
吳紅:2019年,應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公園的邀請,我來到福州參加爺爺和何素爺爺銅像的落成典禮。銅像是在北京制作的,運到福州,儀式隆重,讓我感受到福建人民對爺爺和何隋爺的尊敬。我還去了三方七巷,爺爺住過很短的地方,老房子還在那裡。當地人都知道我是吳氏的孫女,我很溫暖,讓我充分感受到家鄉人民對爺爺的欽佩。
2013年,北京錫山森林公園為無名英雄們建造了紀念廣場,并為爺爺以及朱峰、陳寶倉、龔等人豎立了雕像。每年烈士節,我們的四位後代和其他烈士親屬都會在北京無名英雄紀念廣場舉行追悼會,以紀念李英在台灣的中國共産黨隐蔽戰線上的犧牲,紀念他們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敵人的鬥争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希望年輕一代記住自己的故事,勇往直前,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