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系列在大雲江畔舉行。攝影:王剛
杭州新華社10月23日電(陳晨飛)看中國地圖,在主要河流均向東流淌,連接配接南北的大運河更加鮮明。
這是一條交通的河流,"杭州碼頭滿載大米,一根纖維拉到北京市",一句口語說出大運河對河流的運作極其重要,這是一條文化河流,綿延3200公裡,串聯着數十個城市的沿海,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獨特載體。
從交通之河到文化之河,如果要從時間上選擇,選擇所有河口和大運河的"心",最豐富的曆史古迹,最深厚的杭州文化底蘊段或許是選擇。2021年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正在杭州舉行,這也為人們了解大運河杭州段提供了契機。得益于文化遺産的不斷推廣、保護、利用,杭州段大運河越來越像江南婦女,筆淌着水墨丹清、言談禮儀之間展現出高雅氣質。
中國大運河杭州段。攝影:王剛
自古以來就繁榮昌盛
"太陽照在運河的邊緣......"大運河拱橋,悠揚的小巷,不時柔和的曲調。周志華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小熱淡"的傳承人,其"老快樂茶館"開在大運河邊一座頗具古老江南韻味的房子裡,面積不大,但往往"爆炸棚",很多遊客會花一個小時來,聽一句道地的杭州方言。
"老快樂茶館"以前被稱為茶會的中心集。最初,它是由拱橋旁的一名采腳勞工創立的,從事送茶民間慈善救濟。用一般的百年前,一座茶、休息腳、一座古老的橋梁,見證着世界的繁榮。
杭州話劇品類豐富,曆史淵源深厚,尤其是靠拱橋,是欣賞茶水看戲的好去處。明清橋頭有天仙、撫仙、陽春、榮華四茶園劇場、譚新培、蓋叫田、周新芳等都在這裡上演。
古老的民間魅力是最迷人的。還是被老子文字吸引,浙江派古琴繼承者徐俊月也選擇了自己的工作室位置在運河邊。"大運河的文化是杭州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那裡有傳承着浙江古鋼琴的天然基因,可以把浙江的徐門古琴堂打開到運河邊,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徐俊月說。
舉辦講座,高雅收藏,增強文化體驗感,開展走進校園、走進社會、走進企業等活動,希望更多人熱愛這一傳統藝術......作為"運河文化使者",徐俊嶽一直緻力于弘揚古秦文化,讓千年雅音在古河上悠閑流淌。"大運河文化不僅僅是一個象征,它更像是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以,要努力将古琴文化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貢獻更多的力量。"
除了文化工匠的遺産外,運河文化的魅力還來自于散落在海岸各個角落的文化基因,是儲存完好的物質載體。
位于杭州市拱門别墅區,這座橋西曆史文化區,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所謂"西橋",原名拱橋西邊,保留了寶廟、張大仙祠等曆史遺迹,有沿江碼頭、四合院式住宅、民國造樓、舊公館桶樓,以及一輩子的人居住在這裡。
早期,西橋的曆史文化區見證了過去運河沿岸繁華的風光,也見證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工業衰落,它自己曾經肮髒破舊。進入新世紀後,杭州啟動了運河綜合保護工程,西橋曆史文化區的保護和修複成為工程的重點之一。杭州在保護其真實性的基礎上,挖掘曆史文化資源,全面梳理空間格局、商業和商業條件,走出"保護遺産、整合空間、改善民生、更新産業"的道路,使人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曆史景觀得到修複,工業遺産建築被改造并用作博物館。
如今的大橋西曆史文化區,已是住宅、商業、創意産業和文化旅遊的整體,集中展現了杭州現代工業文化、平民住宅文化和倉儲文化的複雜曆史街區,遊客數量衆多。
杭州運河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陸曉良表示,在大運河受到保護的同時,杭州挖掘出修複曆史建築承載的城市記憶約34萬平方米,建成并開通了"一、二、二、三公園、六園、十五橋"等一系列景觀,形成了三大曆史街區的文化休閑體驗廊道, 四大文化公園、博物館、寺廟、文物古迹、22公裡步道、130萬平方米綠化帶。
解碼和繼承大運河的文化基因也需要"集體努力"。為此,京杭大運河保護與文物杭州研讨會、京杭大運河(杭州段)保護利用專家研讨會等相關會議近年來在杭州召開,專家學者齊聚大運河岸邊,對大運河文化的古利用、大運河作為核心曆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此外,集集體智慧于一體的杭州運河系列,也揭示了這條人工運河對杭州經濟、社會、文化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隐藏"在運河研究的煙囪裡。攝影:王剛
這是一個更加繁榮的時代
千禧年的背景如何經常講述長新的故事?大運河本身就是最大的IP。為了賦能知識産權,杭州摒棄了傳統的宣傳方式,把大運河"年輕化"、"親民"放在了墨的重點上。
在杭州市拱門别墅區,劃獨木舟在上塘古運河上,"如夢之池"與市民一起,遊客開啟了沉浸式夜遊。作為中國首個江南古運河文化真人秀,其全新的"随身表演、沉浸式觀賞"方式演繹曆史典故,展現上塘江的"七運十三景",再現了昔日繁榮的古運河,讓遊客可以享受到一場不一樣的運河文化盛宴。
這是在傳統舞台表演形式中現實生活表演的突破,也是觀察杭州大運河段成為"人民運河""旅遊運河"的視窗。
"船在河上,兩岸都是住宅,我們把表演嵌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區,在這樣的氛圍中演繹千年文化,非常難得。《夢池》總監劉超明表示,此次演出集郵輪、戲劇、歌舞詩歌表演、科技表演于一體,旨在充分挖掘運河文化、城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文化核心。
為了讓運河文化以更加時尚、人性化的方式得以延續,杭州按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加速按鈕。如在杭州大運河核心段穿過城市,通過拱門别墅區,當地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深深植根于運河文化與靈魂。
在拱形别墅中,曾經是杭州火電廠大煙囪的舊址,已被改造成煙囪文化廣場,聚集了運河文化藝術中心、運河研究、文化規劃博物館。如運河研究共約2萬冊,其中特别展示了大量運河文獻,詳細記錄了運河曆史文化的發展。
住在大雲河畔的張石,經常帶着孩子來這裡"打拳"。"孩子們喜歡這個隐藏在大煙囪裡的書房,在那裡他們可以感受到曆史的滄桑和現代藝術的'碰撞'。作為運河的兒子和女兒,我是在水的陪伴下長大的,是以我經常帶我的孩子來這裡了解運河,了解運河。"
拱門别墅區委書記陳偉表示,拱門别墅将繼續保護、傳承和善用大運河的寶貴文化遺産,不斷提升博物館展覽設施,繼續加強運河文化理論研究,繼續加強運河文化的國際交流, 繼續深化"無圍博物館"建設,繼續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群,更好地建設"人民運河"和"遊客運河",形成一群人看、摸、共的豐富成果。加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區建設。
杭州還滲透到文化産業轉型發展的方方面面。
面對大運河,杭州鋼鐵集團實作"重生":企業關閉了半山鋼鐵基地,建成了具有數字經濟特色的小鎮——杭崗志谷,一批數字經濟創新項目在這裡孕育增長,昔日的"黑金剛"變成了"綠色富美"。
杭州重機廠改造成太陽劇場,投資15億元引進太陽劇團亞洲唯一的常駐演出《X秀》,杭州居民在家可以欣賞世界頂級的現場表演...
專注現在,展望未來。"十四五"期間,杭州将重點規劃建設城市北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心,完成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計劃推進約180個政府投資項目,總投資約500億元,土地倉儲規模2000餘畝。
聚焦杭州亞運會前和2023年底的兩大時間節點,當地政府将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标志性項目。亞運會前,中北景觀大道和小河公園兩個标志性項目全面完工,老城亞運會岸岸互動文化旅的整合更新全面完成,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電廠南段基本完工, 大運河舊杭州鋼鐵工業舊址公共區域竣工并開放。2023年底,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全面建成,大運河杭州鋼鐵工業舊址全面建成,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基本建成,完成了杭州樣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
運河文化看杭州。"大運河是我們祖先的寶貴遺産,也是一種流動文化,"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偉說。運河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史、經濟史和軍事史,它記錄了中華民族的生活和進步。要把京杭大運河建設成為文化同心化、經濟共建、科技共創、幸福共享的綜合性紐帶和橋梁,使大運河真正成為"人民運河"。"
白天的色彩漸漸漸暮色,如織船點亮,傍晚的風輕輕撫着河水,世間的煙花,最愛撫的人。杭州是大運河的最南端,靜谧至此,流露出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