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新聞線上新聞(通訊員謝建忠)海邊的一棵大樹上有一群小蝸牛吃着樹葉,畫魚爬到樹頂,這群"害蟲"都吃掉了。這是電子教育版國小語言二年級的一本書《樹中的魚》的一篇課文。"在樹上蹦蹦跳跳的魚吃蝸牛"的故事突然引起了廣泛的争議。有人認為,"在樹上玩魚吃蝸牛"違背了自然和科學知識的基本規律,作為義務國小教育的語言教材,難免會錯過孩子。但有人認為,科學童話與數學教材不同,适當運用誇張、拟人化、修飾等技巧,更符合童話的風格,不用大驚小怪。對此,你怎麼看?
《樹中的魚》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68歲的張沖30年前創作了一部科學童話,2003年被收錄在電子教育版國小教科書中。張沖先生認為,科學童話是一種以童話形式傳播科學知識的科學文藝體裁,讀者是孩子。幼兒處于啟蒙階段,童話故事中涉及的科學知識應該是新穎有趣、易懂的。科學童話不是數學教材,更别提科學論文了,其中所包含的科學内容,一定不能精确細緻地要求,因為這裡的科學已經是藝術科學了。
上海海洋大學進階海魚專家、博士生導師唐文喬教授認為,蝸牛一般是指生活在潮濕陸地環境中的腹足軟體動物,但生活在潮間帶海灘上的海牛、貝蛞蝓等有時被稱為海蝸牛。海蝸牛可以爬行,但一般不能爬到樹頂。鲶魚的種類很多,有些物種非常攀爬和跳躍,還吃海蝸牛。爬得最多的鲶魚可能會在漲潮時爬到樹頂,但即使樹頂有蝸牛,它們也會被洶湧的潮汐甩掉。是以,"彈跳魚爬樹吃蝸牛"隻是一個科學的童話,其實不會發生。
《樹中的魚》講述的童話故事,也是華中農業大學植物昆蟲學院副教授、螢火蟲專家傅新華博士講述的。他在推特上寫道,文中寫道,文中"彈跳魚在樹上吃蝸牛"的内容"經過與蛋的協商,魚不是吃蝸牛,而是吃一些藻類等食物。這樣的中文教科書有點不靠譜。"微網誌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讨論。有網友認為文字内容是作者瞎了眼,也有網友認為畫魚分為多種,有肉和雜食,也許有的會吃蝸牛?傅新華的兒子正在上國小二年級,他想結合漢語課本的内容,包括兒子為國小生做一些自然教育,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看完《樹中的魚》,他查閱了很多資料,并咨詢了國内紅樹林和魚類研究的知名專家,了解到彩繪魚根本不吃蝸牛,他坐不住。"童話故事不能違背科學知識,也不能誤導孩子。
中國紅樹林保護聯盟創始人、紅樹林軟體動物專家劉毅博士在微網誌上說。昨日,劉毅博士在接受武漢晚報記者的長途電話采訪時肯定說,魚不會吃蝸牛,也不會爬到樹頂上吃蝸牛。将"樹上的魚"描述為"在樹上蹦蹦跳跳的魚吃蝸牛"完全是捏造的。劉毅說,這種魚生長在潮間帶,經常在紅樹林中發現。中國紅樹林地區有三種常見的鲶魚:鲶魚、大子彈魚和綠皮魚。一種鲶魚,通常被稱為跳躍的魚,可以通過它的鳍跳躍或爬行。它們有鰓,使它們能夠在水中生活并離開水面很短的時間。漲潮時,彩繪魚會随着漲潮爬到離水不遠的樹幹或樹枝上,但不可能爬到樹頂。塗抹的魚是雜食性動物,以海灘表面的底栖矽藻為食,有時吃小動物,但不吃蝸牛。蝸牛怕鹽,不能生活在海邊的紅樹林裡。紅樹林有類似蝸牛的腹部動物,但它們是小海螺。海螺隻吃水面浮遊生物,不吃樹葉,玩魚不吃海螺。然而,當魚在沙灘上時,它确實會趕走靠近它們的螃蟹。
筆者認為,"科學童話"必須以客觀事實為科學依據,必須符合科學真理,是科學知識和童話思想的結合。這是因為科學的童話,又稱知識童話、自然童話,是童話(廣義童話)的一個分支,它具有各種童話的特征。它和文學童話(狹隘的童話)是孿生姐妹。富有科學啟蒙精神,也具有藝術之美。可以培養讀者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啟迪兒童和青少年的智慧。與一般的童話相比,科學童話有一定的知識,它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表演的主題也與自然科學有關。科學童話與一般文學童話的差別在于,它結合了科學内涵與童話思想,即科學作為幻想的透視形象的理性概念化,科學童話中涉及的知識内容一般比較簡單,它沒有普及科學的任務。《胖子學校》《五兄弟突圍》《沙丁魚》《小蜻蜓找媽媽》就是這樣一個童話故事。
例如,閃電和雷聲的故事。有一天,雲層熊熊飄雨,電雷齊聲響起。閃電迅速落地,雷聲反複響起,伴随着咆哮聲問道:"電我們大家一起出發,為什麼你總是比我快!我是不是太胖了?"第二天,是陰天,電來來回回好幾次,沒有聽到雷聲。電發現雷聲一看驚,發現雷聲變薄了,無法發出聲音。雷霆問電:"我明顯減肥了,你為什麼不快點!這個。。。。。。我不知道,讓我們問問人類科學家!"他們找到了科學家,詳細講述了這個故事,科學家說:"因為電是輕的,光每秒要走30萬公裡,雷聲就是聲音,聲音每秒鐘走340米,是以閃電比雷快。"電和雷聽了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這一點。雷說:"我知道我永遠不會跑你,我也不必減肥。"
故事指出:"閃電和雷聲同時發生,人們總是先看到閃電,等一會兒才能聽到雷聲,因為光(閃電)傳播的速度比聲音(雷聲)傳播得快得多",這是一個科學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科學童話"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要學生具備科學知識,而且必須符合科學真理,不能捏造和歪曲事實,因為科學是誠實的學習,不允許出現絲毫"假"現象。正如傅新華博士在接受《武漢晚報》采訪時所說,中國教科書不能像文學那樣長,不能像科學那樣長。劉毅博士還認為,童話故事可以适當誇張、拟人化,修改以符合童話的風格,更加生動。但是,如果它違反了自然和科學知識的基本規律,在義務國小教育的語言教材中被用作文本,就會被誤認為是兒童。是以,為了對學生負責,"科學童話"必須符合科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