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和捕魚是無魚的,尊重法律是安全的,魚的興衰,本質是自然發展之光。
長江白鹳還沒有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的另一種特有物種已被宣布滅絕。
這一消息是在國際學術期刊《總體環境》(The Total Environment)線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披露的。

匙吻鲟
本文作者是中國水産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張輝博士。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說,長江鹌鹑預計将在2005-2010年滅絕。該論文的預證明于2019年12月23日線上釋出。
孤獨的白蜻蜓
說到蜻蜓,中國蜻蜓遠比白蜻蜓更有名。事實上,中國蜻蜓的大家族依然生機勃勃,其親友有25種(含亞種),在中國分布7種。
相比之下,白皙家族則有點荒蕪。它隻有一個"同質"親戚,也位于遙遠的北美,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稱為勺吻。
匙吻鲟
它們都屬于硬骨魚的輪廓,軟骨硬鱗片,眼睛的形狀,白色的鹳。
白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大長度為7米。四川漁民有一句諺語,叫"千斤怨蜓"——"懶"指的是中國蜻蜓,"喜歡",指的是白蜻蜓。
這是個大家夥。
說實話,白鹳并不好看。
它的頭部,背部和尾鳍都是藍灰色的,隻有腹部是白色的。白鹳光秃秃的,身上沒有遮蓋物,尾鳍上隻有一個叫做硬鱗片的原始鱗片。
它有一個長而尖銳的吻,也被古人稱為"像一條有鼻子的魚";盡管如此,白鹳仍然兇猛到足以吃掉和吞下各種小魚。白鹳的蓋子很大,嘴巴很大,但眼睛很小,小到有點滑稽,并且生長在嘴巴的後面附近。
白蜻蜓的尾巴也非常個人化 - 它是彎曲的,尾脊向上彎曲。
如果解剖白鹳,還可以看到它的脊椎是原始的,由一根圓棒狀的脊髓支撐,體内大部分骨骼都是軟骨。
這些身體結構提醒你 - 它真的很舊。數億年的光影已經停滞在白鹳上。
化石研究表明,白垩紀物種最早的化石是在侏羅紀晚期發現的。
1990年代人口急劇下降
中國蜻蜓在長江産卵,然後将幼魚帶到海裡;它基本上一生都在長江中度過,直到長江口的旅行。
白鹳産卵場分布在重慶金沙河下遊和長江幹流以上,成熟個體有繁殖季節前上遊遊泳的習性。
"事實上,自1990年代以來,白鹳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友告訴《科學技術日報》。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釋出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白鹳的保護等級被列為"極危"。
圖檔來源:楚天都市報
作為一條看起來并不出衆的大魚,白鹳是"沉默的"。除了與長江打交道的漁民外,大多數公衆都很難看到活着的白鹳;看不見,不明白,就其命運而言,它不那麼關心。
人口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白蜻蜓隻生活在長江。作為長江食物鍊頂端的旗艦物種,它的數量不多,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生态惡化,生物資源減少,高密度航運,水利工程,非法建立電網和滾軸鈎......這一切,使得白鹳的處境日趨困難。
2002年12月11日,漁民在長江南京海域誤捕到一隻長330厘米、重116公斤的雌性白鹳。白鹳受了重傷,身上有幾個滾鈎,下颚有一個長約22厘米的傷口。
這是過去10年中世界上唯一發現的活白鹳。當時,農業部不惜一切代價下令進行救援。
專家正在治療受傷的白鹳
然而,在2003年1月初,白鹳被宣布死亡。專家們辛苦工作了一個月才挽救它。
當時,媒體寫道:沒有人知道這是否是地球上最後一隻白蜻蜓。
網友歎息:
我們從未見過面,聽到的就是再見
"白蜻蜓滅絕"的消息讓網友難過:
長江禁漁十年計劃實施
近日,農業農村部釋出通知,從今年起,在除水生自然保護區和長江主要支流水産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10年禁漁。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而廣泛的經濟發展模式中,長江生物識别完整性指數已達到最差的"無魚"水準。是以,要實作禁漁,讓長江休養,勢在必行。
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寶庫,擁有4000多種水生生物,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國務院準許的《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長江流域魚類有9種,即一級保護動物、白鹳、中國蜻蜓和長江蛞蝓。
除了長江的滅絕,中國獨特的中國蜻蜓和長江鹌鹑仍然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極其危險"。2017年和2018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中國救助行動計劃》和《長江救助行動計劃》。
據《人民日報》報道,長江10年禁漁令的實施将是長江曆史上最大的休養和休養。
古雲:少數不能進入池塘,魚不能赢取食物,但因為過度捕撈,長江一直陷于"無魚"的境地。
魚應該放生,人應該反思。疲憊和捕魚是無魚的,尊重法律是安全的,魚的興衰,本質是自然發展之光。
給長江十年的休會期,長江依然是世界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