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黨的百年主題創作是一個公開讨論的話題,那麼《覺醒時代》《大浪沙》《中遊水》《榮耀與夢想》等重大革命曆史劇就上線,那麼就交出了精彩的答案。

由于涉及的曆史背景重疊,創作此類主題的難度不小。最明顯的外部表現是,沒有足夠的特殊演員。
特殊演員是1980年代從前蘇聯引入的概念,指的是扮演黨和國家上司角色的演員。改革開放後,革命性曆史劇的大規模發展,針對這些劇的需要,産生了一大批特輯演員。
随着媒體的普及和審美的改變,觀衆對這類作品中偉人形象的需求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除了"長得像",觀衆更渴望看到深入的挖掘和诠釋。
幾位導演也在各種場合表達了對特殊演員的要求。導演張永新曾說過,他首先追求的是神一樣的追求,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做到那樣的形狀是最好的;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主題系列彙集了一群新鮮,偉大的演員。作者從《覺醒時代》、《大浪沙》、《中間的水》和《榮耀與夢》四部作品入手,分析了毛澤東、周恩來、李大秀、陳獨秀等角色。
毛澤東
說起《毛老師》,觀衆中最熟悉的演員還是唐國強。
自1996年電影《長征》以來,他在近25年的時間裡塑造了數十幅經典的毛澤東形象,是目前毛澤東最受認可的特約演員。
電影《長征》
但随着年齡的增長,唐國強的外表很難滿足毛澤東這個角色的要求,毛澤東是一個中年青年。在這個建黨100周年的特殊節點上,許多主題創作都需要展現出年輕的毛澤東的形象。
在《光榮與夢想》中,唐國強隻飾演了年邁的毛澤東。青年和中年男子之間的接力棒被交給了侯景堅和于瑞新。
兩位演員都是近年來著名的毛澤東特種演員。2009年,胡景堅在《鐵肩的道德》中首次飾演毛澤東,後來又與唐國強共同出演。2017年後,他在秋收起義、大轉折、孤刀闊斧等作品中飾演毛澤東。
可以說,胡景健是45歲毛澤東之前最完整的年輕演員。
餘瑞新是毛澤東中年特輯演員,近年來一直被殺。2016年,他在電影《難忘歲月》、《遵義會》、《勇士》和電視劇《長征大師》中四次飾演毛澤東。然而,這些年來,他拍的關于偉人的電視劇并不多,包括《長征大師》和《光榮與夢想》。
《榮耀與夢想》是兩人第一次參加接力賽。胡錦濤飾演的毛澤東是1920年代初至1940年代初的年輕人,于瑞新則是1944年至1944年期間負責反美援助北韓的工作。
如果說《光榮與夢想》完全追溯了毛澤東登上政治和曆史舞台的過程,那麼《覺醒時代》就是一個明确的前提。
在《覺醒的時代》中,年輕的毛澤東依然由胡景健飾演。在這一版中,年輕的毛澤東在李大昭的啟發下,走上了農村調查之路,在深嘗了人民的苦難之後,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在劇中,毛澤東以兩分鐘的蒙太奇出現。他冒着雨在長沙街頭逆行,懷裡抱着《青年雜志》,眼神和雨影如影不清,傷心欲絕。
在短短兩分鐘内,中國的危機就得到了生動的反映。這一幕,也成為《覺醒時代》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幕。
在《中流而水》中,飾演毛澤東的是王仁君。2018年,他被81st Studios的導演陳立發現,在電影《古田君》中首次飾演36歲的毛澤東。幸運的是,那一年他剛好36歲。
《中流》是他第二次扮演毛澤東。在這部劇中,王仁俊将飾演的毛主席從26歲到35歲,從青春的血到智慧的深厚,其考驗不小。不過,從最終的播出效果來看,王仁君在形象和演技上,都得到了認可。
與比較常見的胡景堅、王仁軍相比,在《大浪》中飾演毛澤東的包建峰,經常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時候出現。他最後一次出演毛澤東2011年的電影《湘江北》。
"大朗淘沙"的故事從1919年持續到1945年,從毛澤東26歲延續到52歲,時間跨度更大,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更加完整。是以,與前三版相比,《寶劍風版》對毛澤東的改造也更加完整。
從最初出現的形象老師,到接過革命的旗幟,到打通井岡山基地,展現出更加成熟的一面......鮑劍峰的表現可以圈起來。
毛澤東三位年輕演員,侯景建俊朗、王仁俊秀、包劍風俊雅。為了改進,他們都需要豐富他們所看到的。
周恩來
比起毛澤東的特輯演員,周恩來的特輯演員更為觀衆熟知的是劉進。
随着年齡的增長,他在銀幕上出現的更多是中年周恩來。在《光榮與夢想》中,他将抗日戰争演繹到了中年周恩來的反美援戰,以及黃曉明的青春。
從年齡上看,黃曉明在43歲時飾演25歲的周恩來,差距确實較大,但從形象上看,黃曉明并不反對和諧。在模組化方面,您還可以看到與原型的接近程度。
事實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開篇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的主題片就已經确立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彥石、劉少奇等中國共産黨主要上司人利用特制演員,其他曆史人物利用明星的政策。但從今天的偉人劇來看,并不缺少熟悉的明星面孔。除了黃曉明版的周恩來,王磊版的毛澤東、王涵版的《百鋼》中的李大昭都是一樣的。
在《覺醒的時代》中,年輕的周恩來由夏德君飾演。他也是除了劉瑾之外,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周恩來演員。此前,他曾在《毛澤東》、《共産黨劉少奇》等劇中飾演這個角色,在接下來的《百鋼》中依然會有他的身影。
不過,在《覺醒時代》中,周恩來并沒有過多的出現。這期間,周恩來還在奉華正茂的學生時代。1919年,他成為五四運動天津學生團體的領袖,1920年11月,他前往法國艱苦節儉地學習。夏德君的造型也改變了之前風平浪靜,也凸顯了周恩來充滿活力的一面。
針對一大代表的"大浪沙",以及聚焦1919年至1928年黨的發展史的《中流水》,周恩來也玩了很多。
在演員的選擇上,《大浪》中的徐箭和《中流水》中的曲志明都是比較奇特的新鮮面孔。
出生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1電影制片廠的徐箭,此前曾在《血戰湘江》和《大朗桃沙》中飾演周恩來,四年後再次挑戰角色。不過,在畫面中,許箭在感覺不像年輕的周恩來那樣氣質後,剃掉了胡子。
曲志明是四位演員,實際年齡和周恩來的時間最相似。他也是迄今為止四部作品中最受認可的演員。這是他第一次出演周恩來,《中流》之後能否成為新的年輕周恩來特級演員,值得期待。
李大昭
說到李大昭,除了他自己的獨立傳記,現在最為人熟知、最被觀衆認可的就是《覺醒時代》。
《覺醒時代》留下了李大昭非常和藹可親的形象。撞到北京,他跟司機說話,用微薄的工資把窮學生、工農帶走,用滿滿的車跟窮人一起包餃子。
張偉在《覺醒時代》中首次出演李大昭。過去,他更根深蒂固的角色,大多是針對武府戰争将領,對他來說,李大昭是一個轉型的機會。而通過他的演繹,李大昭救危救救,探索路尋找紅子的心,也充分展現了
值得一提的是,《榮耀與夢》中的李大昭也是張偉飾演的。兩部作品,由李大昭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組成。
覺醒的時代(上圖)榮耀與夢想
《中遊水》和《沙浪》都充分代表了李大昭的一生,從他推動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合作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從上司北方工農運動到為革命做出最終犧牲,都有豐富多彩的描寫。
前者飾演李大昭,飾演董勇。在形象方面,董勇也比張偉更符合公衆對李大昭的印象。其實,過去他也曾收到過"覺醒時代"李大昭的一角邀請,但受年齡限制,失去了雙臂。
的确,從年齡上看,1981年出生的章琦,和當時的李大昭年齡完全一樣。生于1968年的董勇,與李大昭相去甚遠,但這也讓兩個版本的李大昭展現出霍利奧特不同的一面,沉穩穩重。
到《大浪沙》中,李大昭這個角色由孫立史出演。與過去的兩位演員相比,他很少在銀幕上活躍。2005年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他繼續就讀于北京師範大學,現在更多地參與表演教育和戲劇,《大浪桃沙》是他為數不多的電視劇之一。
在《大浪之沙》中,孫立史飾演的李大昭雖然形象不相似,但其精神核心的塑造卻極其豐滿。包括生活中親密可愛的一面,革命血腥的一面,都融入了他。是以,在《大浪沙》中,李大昭的很多表情符号包也廣為流傳。
陳獨秀
陳獨秀沒有固定的特輯演員。是以,在選擇演員時,相比外表,也更追求神一般。同時,由于它的人生經曆非常有争議,是以在這四部作品中形象多變,演員們也有不同的表演風格。
讓我們從覺醒時代開始。劇中,陳獨秀飾演一個角球,因為和魏。這也是他自《中國1921》和《軍業大業》以來第三次出演這個角色。
與《中國1921》和《人民偉大事業》相比,《覺醒時代》展現了陳獨秀從1915年到1921年的旅程。在此期間,他走在中華民族進步潮流的最前沿。
《覺醒時代》并沒有刻意美化、标注曆史人物,塑造了很多生活細節,這也讓陳獨秀褪去了未來評論的刻闆印象,生動地展現了他不拘一格、可愛、親密的一面。
是以,雖然俞和薇以及陳獨秀在造型上不是很相似,但受到了業界和外界的普遍肯定,并憑借這個角色獲得了今年的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
有意思的是,雖然《建軍》和《覺醒時代》中的陳獨秀都是因和魏,但它呈現出兩個截然相反的形象。前者是彼此意見相左的"大父母",而後者是和藹可親的老師。兩者之間的差別值得深思。
相比于《覺醒時代》的浪漫表達,《大浪沙》的筆法更犀利。該劇的導演Garna Shahati在黨史劇方面經驗豐富,特别擅長在固定主題中刻畫人物。她導演的《毛澤東》、《秋收起義》、《共産黨人劉少奇》等曆屆重大革命曆史劇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塑造陳獨秀這個角色的過程中,《大浪桃莎》也突破了前作的風格,展現了它完整的後半生。包括南黨建黨李相義、五次徒刑、犧牲燕喬次子、開除黨籍及其晚年生活等,都已顯現出來。
特别是對他凄涼晚年的描述,極其動人。潘蘭珍的陪伴、陳松的死,以及《國小識字課本》等細節的呈現,讓這個版本的陳獨秀更加豐富立體,也更加壓抑、偏執和深刻。
鄭文傑在刻畫中也比其他演員更出類拔萃。"封建大父母"留着胡子盯着的形象,在劇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
到了"中流水",陳獨秀的形象又變了。該劇聚焦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1928年在井岡山的勝利會議。建黨後,陳獨秀的高光時刻少了,多了錯誤的選擇。
特别是在後期,陳獨秀和汪精衛發表《聯合聲明》後的三個月裡,一邊是黨内日趨混亂,另一方面,李大昭和他的長子多年來的弱者、窮弱無助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這個版本的陳獨秀由王志飛飾演。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這個角色,但他會在電影版《紅船》中繼續向觀衆講述陳獨秀的起起落落。
同時,在本版中,陳獨秀和李大秀在戰争友誼中的友誼也得到了凸顯。陳獨秀從監獄出來的時候,他和胡石冷冷了幾句話,然後穿過人群,擁抱了李大昭的劇情,讓不少觀衆感動。
與其他三版相比,毛澤東從青年記憶的角度出發的《光榮與夢想》,陳獨秀的篇幅大大縮短。
另一方面,編劇和電影《建軍大冶》是趙甯宇。蔣介石轉過臉,王經緯猶豫不決,陳獨秀和毛澤東在是否"翻槍"的論證碼上,"建軍"和"榮耀與夢想"在劇情設計上更加相似。
《建設軍隊》(上圖)《光榮與夢想》
然而,在八七會之後,當毛澤東想離開湖北回到湖南時,《光榮與夢想》特意設計了一個陳獨秀和毛澤東透過窗戶看的情節。第一代上司人眼睜睜地看着未來的上司人邁向新的距離。
這個版本的陳獨秀由吳剛飾演,他特别擅長眼球戲演員,在劇中,雖然面部表情不是起起伏伏,而是在他的眼神中,卻能看清自己的固執、固執和對未來的熱切希望。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演員的選擇上,還是在角色塑造上,偉人在銀幕上的形象都比過去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一方面,這可能與管理層對主旋律定位的改變有關。
一段時間以來,偉大革命的曆史劇缺乏形式上的創新。但随着《覺醒時代》等劇的上映,不難發現,現在掌握輿論立場和觀衆話語權,不再排斥革命的曆史題材,而是空洞宏大的叙事過敏。
這也讓主題系列創作,從多方面思考如何應對目前國内文化生态的變化,如何抓住年輕觀衆的注意力等問題。
銀幕上偉人形象的改變和演員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的展現。
另一方面,這種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特殊演員與"星系"之間的沖突。
過去,特殊演員和專業演員所遵循的表演體系和操作邏輯是完全不同的,這導緻了誰将扮演偉人的争議性問題。
但現在,随着新生力量的崛起越來越多,特殊演員和專業演員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了。偉大的人物以更加生動多變的形象出現在觀衆面前,這是一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創作的主題、播出的集中時期,往往出現幾部戲同時演繹一位偉人的處境。由于目前電視劇大主題存在主動攻擊、組織、創作的主要前提,可以在宏觀層面為塑造一位偉人找到内在的統一,避免觀衆在集約接受主題的系列洗禮過程中的混亂。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溫/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