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溫《你好,李煥英》,豆瓣8.0,真的是偏高了

作者:阿形說
重溫《你好,李煥英》,豆瓣8.0,真的是偏高了

重溫《你好,李歡瑩》,依然覺得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哭戲,賈小玲和李歡瑩之間"愛殺",就像我們平凡的母女。

影片有三處觸動我的眼淚,第一個地方是賈曉玲走過1980年代,想給媽媽一張長臉,彌補自己的遺憾,這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第二點眼淚是賈小玲發現,母親也穿越回了1980年代之後的眼淚,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第三個眼淚點是,賈小玲成名後又開着一輛昂貴的敞篷跑車在盤山路上,也就是父母留下的,将獨自一人在路上,從此不再有孤獨。

重溫《你好,李煥英》,豆瓣8.0,真的是偏高了

作為賈玲的導演處女作,影片在叙事上絕對是完整的。但這并不意味着這部電影本身就很出色。

《你好,李煥瑩》其實是一種強烈的拼湊感,這部電影是賈玲之前短劇的延伸。三兄弟的出現,沈廣林的出現,都是獨幕喜劇。雖然這種方法給電影帶來了一點幽默感,但并沒有那麼令人驚訝和有創意。

很多電影網站對《你好,李歡瑩》的評價非常高,但很多評論都說這部電影不值得這麼高的評分。在我看到它之前,我在想,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當我讀到《耶稣受難日》時,我在網際網路上發現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名叫丹的人。林奇的美國人是殺人犯,但他們一直逍遙法外。看完《耶稣受難日》後,他震驚得決定悔改,于是向當地警方坦白,自己才是案情的真正兇手。

《小鞋子》導演馬吉德。馬基迪曾經說過,這部電影真正觸動了人們的心,不是通過技術和精彩的畫面。

這句話的意思是,好電影帶來的是靈魂的觸動,而不是通過科技和圖檔帶來的絢麗的視覺奇觀,當人們驚呼上瘾的時候。

重溫《你好,李煥英》,豆瓣8.0,真的是偏高了

在《你好,李歡瑩》這裡,我沒有感覺到靈魂的觸動,對我來說,這隻是導演賈玲私下的情感表達。

當賈小玲回到1980年代時,我們可能已經猜到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導演賈玲用通路來消除叙事上的缺陷和各種非理性。

一部好電影不僅能取悅觀衆,更重要的是讓觀衆在欣賞電影、獲得生活參考。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的感受和思考與他人相比。

有人可能會說我對這部電影太苛刻了,它隻是一部商業電影。

對于電影愛好者來說,他們絕不會用鍵盤的方式攻擊電影,而是會理性的批評。

過去幾年一直貼在标簽上的南韓和日本電影可以發現,我們的電影還有很多缺點。

重溫《你好,李煥英》,豆瓣8.0,真的是偏高了

闵的著作《南山大臣》中政治陰謀的表達向我們展示了革命的另一面。

馮俊晖的作品《寄生蟲》對階級的治療,表達了貧富差距,迫使我們思考他們現在的生活。

金道英的作品《金志英82年》對産後抑郁症的表達,讓我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号召社會關注産後女性的心态和生活。

高橋的作品《死亡沒有痛苦》讓我們知道安寧療護的意義,以及如何面對生命的死亡。

還有經久不衰的《小森林》系列、《深夜食堂》系列、《孤獨的美食家》系列等等,這些影片都給了我們一個學習和模仿的視角。

當然,對電影的評價是仁慈、睿智的,個人精神修養、文化素質、審美水準、價值觀都會影響人們對電影的評價。

但是,如果我們把電影看成是藝術,那麼當我們評價它的時候,就不能單憑個人的興趣來判斷它,因為個人品味不是标準的。

一旦我們肯定了一部電影的價值,就必須對它的好壞做出判斷,隻有将個人品味和藝術品的評價标準分開,才能促進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才能迫使中國導演深刻培育電影本身,創造出更多好的、呼喚電影的來臨。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賈樂蕾對電影上映後的命運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

電影誕生後,有三種情況。首先,影片誕生後就引起了學術界和觀衆的普遍認可,也就是所謂的對優雅的共同欣賞,當然也可以持續很長時間。第二類,出生後,老百姓不喜歡,隻有少數人喜歡。在藝術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梵高的畫作。我們不能否認藝術的價值,因為它是一種可憐的收入。第三類作品,一類很火爆,想看人蜂擁而至,其實它隻是滿足了觀衆對一部傳統電影的欣賞,沒過多久,它就迅速消失了。

《你好,李歡瑩》屬于第三類,它好看,但不是永恒的,因為電影隻帶動了大多數電影觀衆的心情。如果我們想看更多更好的作品,那就保持對電影的理性看法,理智的批評。

繼續閱讀